唐史爆料;毀的是上官婉兒的墓,打的是太平公主的臉 | 陽光歷史

 

A-A+

唐史爆料;毀的是上官婉兒的墓,打的是太平公主的臉

2018年09月24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53 次

  一代才女上官婉兒墓之事引起大家廣泛關注,宮斗戲裡的陰謀算計,遠沒有真實的歷史來得驚人。關於上官婉兒的墓遭毀的事情至今也成為熱議的焦點。一起看下文的大爆料:毀的是上官婉兒的墓,打的是太平公主的臉。

  去年9月,本報曾作連續報道,追蹤歷史幾大謎團,比如,在上官婉兒身上發生了什麼,“官方毀墓”到底有沒有可能(詳見2013年9月10日《上官婉兒塚現咸陽,墓誌或可揭謎》等系列報道)。近日,最新一期《考古與文物》期刊,發表了上官婉兒墓發掘項目負責人、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主任李明,與人合作的《“唐昭容上官氏墓誌”箋釋——兼談唐昭容上官氏墓相關問題》一文,指出墓誌明確記載了上官昭容的世系、經歷、死因、葬地等具體信息,是有關上官昭容的第一手歷史資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文章同時對墓誌文本進行了釋讀,指出上官昭容的葬禮與墓葬被毀都與太平公主有關。

毀的是上官婉兒的墓,打的是太平公主的臉.jpg

  唐代要寫這樣一則墓誌銘,有啥講究?上官婉兒墓遭毀壞,是出於什麼原因?這982字裡,隱含了不少難言之隱和八卦猛料。昨天,記者聯繫了李明及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志堅,請他們一一解讀。

  墓誌銘

  在唐代,能用上墓誌銘的,都是身份比較高的人,比如品官,以及品官的老婆——命婦。墓誌銘規定只講好話,所以,有些事如果不太好說,就略寫,實在繞不過去的,就隱晦地提。所以,上官婉兒的墓誌銘都是句句點贊。

  一般來說,唐代嚴格意義上的墓誌銘,體例非常嚴謹,類似“總分總”,分為三部分:前面是散文體序言,說說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中間正文部分是重點,就是志文,說說墓主人的祖輩,人生經歷,為何而死,葬在何處等等。最後還有銘(韻文),全是四個字的歌頌。比如上官婉兒墓誌銘的最後一段:“巨閥鴻勳,長源遠系,冠冕交襲,公侯相繼……”

  所以,上官婉兒的墓誌銘很符合書寫要求。但嚴格的墓誌銘,都會寫明誰撰文,誰寫的書法,包括墓蓋上的篆書是誰寫的,最後還要加上刻工的名字。但這塊墓誌銘,從頭到尾都沒寫。“在開元以前的唐代墓誌銘,一般是不署撰、書者姓名的,除非皇帝特批。”李明解釋,直到中晚唐時期,才會署名。他認為,這是一篇標準格式的墓誌銘。

  這篇墓誌銘總共982字,算不算大型墓誌呢?

  “墓誌的規模,不是靠字數,而要看志石的體量。”李明說,志石長寬均為74厘米,就算大型墓誌,50厘米或者更小的,就算小規模,而這塊志石長寬剛好是74厘米,規模算大的。

  上官婉兒的墓誌銘文辭優美,尤其是最後幾句很文藝腔:“甫瞻松檟,靜聽墳塋,千年萬歲,椒花頌聲。”李明說,許多專家都認為,用詞精到,寫墓誌銘的人很有水平。但因為沒有留名,所以無法得知撰文者是誰。“一般來說,墓誌銘的撰文、書寫者都是當時的名公大卿。”李明說,目前只能猜測撰文者是一個供職於政府的書吏,相當於秘書。

  太平公主

  前面提到唐代墓誌銘撰寫的格式,一般來說,撰文者大多會在序文末尾對出資製作墓誌的請托人(一般是志主的子女或家庭重要成員)點名奉承一番,以昭顯後者的孝友或慷慨。這點,上官婉兒的墓誌上,倒是有——請托人是當時的睿宗皇帝。

  但是接下來的字字句句,卻上演了一出反轉劇:“太平公主哀傷,賻贈絹五百匹,遣使弔祭,詞旨綢繆。”作者毫不掩飾太平公主痛惜上官氏之死的感情,特意強調公主非常哀傷,派人去弔祭,並出錢五百匹絹(相當於現在50萬元左右)。

  這句話引得大家紛紛猜測,太平公主是上官婉兒的幕後大BOSS嗎?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志堅告訴記者,這兩人是武後的左膀右臂,而上官婉兒在迫使武則天退位的神龍政變中,又與太平公主結盟。

  在八卦故事裡,這對合夥人,還夾著一個叫崔湜的男人。有人說,兩人是情敵。事實上,史書有明確記載,那時正是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結盟之際。“與其說崔湜是兩個女人的爭奪對象,不如說是盟友加深關係的甜蜜小禮物。”有網友這樣調侃。

  713年,太平公主因謀逆罪被李隆基賜死,並剷平太平的老公武攸暨的墳墓。上官婉兒被認為是太平公主一黨,在剷平武攸暨墳墓時,上官婉兒墓也可能因此受到牽連而被毀。“太平公主對死於李隆基之手的上官昭容高調示好,難免令後者遷怒。毀的是上官昭容的墓,打的卻是太平公主的臉。”

  李明認為,這是墓誌裡的最新發現,因為歷史上沒有提到“毀墓”,連這個墓埋在哪裡都沒記載,“這次發現足以改寫部分唐史。”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