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薛仁貴東征高麗軼事:率軍踏著“寒橋”過河
唐貞觀年間(公元627年—649年),東遼大帥盍素文領兵造反,唐王應高麗國的請求領兵東征,薛仁貴為將軍。經過壽光東部時,大軍被彌河攔住了去路。
「當時正值深冬時節,因河水流動,水面只有薄冰,兵馬無法通過。」郭篤學說,薛仁貴派士兵分兩路沿河上下遊尋找渡橋,但30里內沒有發現橋樑。薛仁貴不放心,便親自騎馬順河向北觀察。當他行至南馬范和北馬范兩村之間時,覺得這裡的風特別大,氣流也特別寒冷。
薛仁貴抬頭向西北方向張望,發現這裡近無樹木、遠無村莊,大風吹過來沒有遮擋,形成一條天然風道、風大氣寒。「這裡的河道彎彎曲曲,水比別處深,流得也慢。」郭篤學說,薛仁貴善於觀察地形,他根據此處的特點判斷,此處河面結冰肯定會比別處厚。
在下馬實地觀察後,薛仁貴發現,果然有一處自西向東的厚冰帶。他用石子敲打,發現冰層堅固。薛仁貴高興地對部下說:「誰說沒有橋,這不是有一座冰橋嗎?」說罷,就率兵從這座冰橋上渡過了彌河。
「後來在冰橋東面立莊,取名冰橋。」郭篤學說,因「冰」與「兵」同音,戰亂時,「兵」字易招風惹事,又因冰是由水遇寒形成的,人們就把冰橋改名寒橋,沿傳至今。
薛仁貴率軍渡過彌河以後,便在靠近東岸的一個名為仁馬村的村莊歇息飲馬。為紀念薛仁貴東征,仁馬村後改名為飲馬村。
「飲馬之後,大軍繼續東行十餘里,天黑後便安營紮寨、屯兵休整。」郭篤學說,當時的兵營就在現洛城街道的寨裡,稻田鎮的張家營、李營、東劉營、西劉營、楊家營和蔣家營等村莊。這些村莊都是因薛仁貴東征在此紮營立名的。
「拔營之後,大軍繼續往東北方向而行,至岔河、大家窪、筏子口一帶。奉唐王之命,軍中支造了18支紅爐,晝夜生火為士兵打造兵器。」郭篤學說,大兵撤去之後,這些紅爐的遺跡依舊保留,直到20世紀60年代仍清晰可辨。這些紅爐遺址被後人統稱為「十八支爐」。
薛仁貴東征的傳說,大部分是世代相傳的民間口頭文學。這些神話故事的形成,折射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的自然觀念。可以確定的是,薛仁貴東征的歷史傳說,源於這個歷史人物及東征高麗事件的真實存在。
唐貞觀年間(公元627年—649年),東遼大帥盍素文領兵造反,唐王應高麗國的請求領兵東征,薛仁貴為將軍。經過壽光東部時,大軍被彌河攔住了去路。
「當時正值深冬時節,因河水流動,水面只有薄冰,兵馬無法通過。」郭篤學說,薛仁貴派士兵分兩路沿河上下遊尋找渡橋,但30里內沒有發現橋樑。薛仁貴不放心,便親自騎馬順河向北觀察。當他行至南馬范和北馬范兩村之間時,覺得這裡的風特別大,氣流也特別寒冷。
薛仁貴抬頭向西北方向張望,發現這裡近無樹木、遠無村莊,大風吹過來沒有遮擋,形成一條天然風道、風大氣寒。「這裡的河道彎彎曲曲,水比別處深,流得也慢。」郭篤學說,薛仁貴善於觀察地形,他根據此處的特點判斷,此處河面結冰肯定會比別處厚。
在下馬實地觀察後,薛仁貴發現,果然有一處自西向東的厚冰帶。他用石子敲打,發現冰層堅固。薛仁貴高興地對部下說:「誰說沒有橋,這不是有一座冰橋嗎?」說罷,就率兵從這座冰橋上渡過了彌河。
「後來在冰橋東面立莊,取名冰橋。」郭篤學說,因「冰」與「兵」同音,戰亂時,「兵」字易招風惹事,又因冰是由水遇寒形成的,人們就把冰橋改名寒橋,沿傳至今。
薛仁貴率軍渡過彌河以後,便在靠近東岸的一個名為仁馬村的村莊歇息飲馬。為紀念薛仁貴東征,仁馬村後改名為飲馬村。
「飲馬之後,大軍繼續東行十餘里,天黑後便安營紮寨、屯兵休整。」郭篤學說,當時的兵營就在現洛城街道的寨裡,稻田鎮的張家營、李營、東劉營、西劉營、楊家營和蔣家營等村莊。這些村莊都是因薛仁貴東征在此紮營立名的。
「拔營之後,大軍繼續往東北方向而行,至岔河、大家窪、筏子口一帶。奉唐王之命,軍中支造了18支紅爐,晝夜生火為士兵打造兵器。」郭篤學說,大兵撤去之後,這些紅爐的遺跡依舊保留,直到20世紀60年代仍清晰可辨。這些紅爐遺址被後人統稱為「十八支爐」。
薛仁貴東征的傳說,大部分是世代相傳的民間口頭文學。這些神話故事的形成,折射了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的自然觀念。可以確定的是,薛仁貴東征的歷史傳說,源於這個歷史人物及東征高麗事件的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