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李成器為什麼會把太子之位拱手讓給弟弟李隆基?
生在帝王之家,很少有人不想登上那至高無上的寶座,甚而為此勾心鬥角、手足相殘。但宋王李成器卻為何堅決地將太子之位讓給自己的弟弟呢?唐景龍四年,太平公主與臨淄王李隆基發動了一場政變,將弄權的韋後與安樂公主趕下了台,大唐終於結束了由女性主宰的命運,唐睿宗正式登基,立誰為太子被提上了皇家最緊要的議事日程。其中最熱門的人選是睿宗的長子當時的宋王李成器,也就是後來的寧王李憲。當他在自己的府中,悠閒地吹著心愛的紫玉笛時,尚不知自己即將面臨人生中最至關重要的抉擇。這時,忽然聽到奴僕來報說:「鎮國太平公主駕到。」李成器知道自己的這位姑姑是武後最寵愛的女兒,其威勢無論是在武後天朝,還是在當下,都足以令皇親國戚們仰視。宋王自然也不敢怠慢,連忙起身迎了出去。
太平公主走進來,雖然已步入中年,但那種威嚴的氣勢,仍讓李成器不由自主地想起當年自己和父親在祖母強權下提心吊膽的日子。不過,今天的太平公主似乎和藹了許多,她笑著對自己的侄子說:「聽說成器又在研習新曲,真乃風雅之人,這樣的人才當得起我們李家子弟的聲名。我常告訴兒子崇簡,應該多與宋王來往學習,可惜他總是不把我的話放在心上!」李成器聽她這樣說,覺得雖是誇獎自己,卻分明是話裡有話,暗地將自己和三弟李隆基拿來對比,心下十分不安。知道太平公主此來一定有非同小可的事,於是客氣地說:「我只懂這些風花雪月的事情,如果崇簡對音樂有興趣,大家不妨一起切磋。除了我之外,各位兄弟的音樂造詣各有千秋,譬如三弟的羯鼓,便已進入化境,無人能敵。」
太平公主見李成器顧左右而言他,遂挑明了來意:「如今滿朝都在議論立太子之事,你既身為陛下的長子,按照禮法需立嫡立長,所以我會全力支持你問鼎寶座的。」李成器聽了之後急忙推讓道:「太子乃國之根基,成器一介閒人,豈能當之?姑母不要折殺了我。何況這種大事,應該由陛下決定,輪不到我等臣子妄言揣測。」李成器說得滴水不漏,不肯主動表明自己的心思。太平公主無計可施,只好閒話幾句便離開了。她前腳剛走,後腳又來了一名貴客,正是李成器的三弟李隆基。他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為政局的穩定立下大功,也是太子之位有力的競爭者。
李成器想到姑母剛剛離開,三弟一定知道姑母來找過他,心裡有幾分不安。李隆基卻是一副興致勃勃的樣子,一進來就大喊:「好久未與大哥合奏,今日一定要玩個痛快!」於是兄弟兩人默契地合奏了起來。李隆基在宋王府呆了大半天時間,除了切磋樂理,其他什麼都沒談。臨走時,李隆基只對自己的哥哥說:「真希望以後我們兄弟可以這樣永遠合奏下去!」李成器拍拍他的肩膀笑著說:「一定會的。」送走了三弟,李成器陷入了沉思。目前朝野上最大的兩派勢力代表,在一天之內造訪了自己,看來想要置身事外是不太可能了,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但到底怎麼做才是最恰當的呢?
其實,太子之位,李成器並不是沒有坐過。事實上,當父親睿宗還是祖母武則天的傀儡時,年僅六歲的他就已經被立為太子。毫無實權的父親時刻擔心自己會像哥哥們一樣被祖母殺掉,所以年幼時李成器就常常能感受到那份恐懼。姑母太平公主一向野心勃勃,之所以選擇自己而不是三弟,只是因為自己軟弱好控制。即使自己以後能登上太子之位,恐怕遭遇也只能和當年的父親一樣,成為姑母問鼎最高權力的墊腳石。而能與姑母抗衡的只有三弟李隆基,他不但撥亂反正有功,而且手裡握有兵權,總之各方面一對比,自己除了長子這個名頭之外,什麼地方都不如他。既然自己能力所限,不可能當一個令人心服口服的太子,與其做姑母的棋子,不如乾脆給三弟做個順水人情。想到這裡,李成器下定了決心。第二天,他上奏睿宗,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堅決要求立三弟李隆基為太子。睿宗看了他的奏章,沉吟半晌才說道:「立儲先嫡先長,這也是歷朝歷代的規矩。」
李成器馬上跪下大聲說道:「國家平安時,立儲先嫡先長;國家有難時,則應立賢能者。太子是天下之本,太子的人選不應當讓天下百姓失望。三弟為大唐立下不朽功勳,他才是眾望所歸,兒臣無論如何也不接受太子之位。」說完,李成器便開始大力叩頭,泣不成聲,以示自己的決心和誠意。實際上,唐睿宗本來就覺得李隆基才能過人,而且手握兵權,在朝中的威信大大高於溫和的長子。自己之所以遲遲沒有宣佈太子人選,不但有嫡長之別的顧慮,也擔心萬一立儲之事不恰當,又會釀造兄弟相殘的慘劇。如今見宋王李成器如此識大體,自然十分高興,他連忙扶起李成器說:「你們兄友弟恭,實在是李家之福,朕也感到十分欣慰。」李隆基聽說哥哥上奏保舉自己為太子,也十分識趣,上疏禮讓了一番。唐睿宗隨後便頒下旨意,正式立李隆基為太子,太平公主的企圖就此落空。不久,唐睿宗正式傳位給太子,李隆基登基即唐玄宗,李隆基對曾經將皇位讓給自己的宋王李成器始終十分感激,李成器的這個舉措得到了極大的回報,封地和賞賜自不用說,後半輩子過得風平浪靜、富貴愜意。在他死後,唐玄宗還將他追封為「讓皇帝」,恩惠蔭及子孫,而這一切都應歸功於他明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