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戛爾尼總結訪華失敗原因:翻譯水平過低導致 | 陽光歷史

 

A-A+

馬戛爾尼總結訪華失敗原因:翻譯水平過低導致

2018年05月13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60 次

  導讀:中英兩個超級大國的第一次握手,就這樣失敗了。馬戛爾尼最後從廣州啟程回國,後來他和他的團員寫了大量的回憶錄,成為了歐洲研究中國的珍貴資料。在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時,他認為是翻譯水平過低導致的。

  在沒有發現新大陸之前,中國和英國絕對是世界上距離最遠的兩個國家,而且這兩個國家在三千多年的歷史中,也從來沒有什麼往來。到了大約18世紀末的時候,英國已經發展成為首屈一指的資本主義大帝國,國勢蒸蒸日上。中國在大清的統治之下,封建帝王制度也日漸完美,成為了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的農業大帝國。

  這兩個帝國之間的接觸,必然要引發一些矛盾和糾紛,也勢必將影響著世界的格局。

  我們就從英國國王給乾隆皇帝的第一封國書開始吧,這封國書的開頭部分是這樣寫的:

  我喬治三世代表大不列顛、愛爾蘭和印度,祝中國大皇帝萬歲萬萬歲。只有您才配治理天下萬萬年。

乾隆與馬戛爾尼

  我知道中國的地方太大,管理的百姓也多,皇上您操心天下大事,不但是中國,就連外國,都要您去保護,這些國家都心悅誠服,皇上您太操勞了。

  如今全球各國都說,世界上只有中國大皇帝統治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所有人都心服讚美,所以我也越來越神往。皇上,今年是您的八十大壽,我向您進獻貢品,盼您能休恤我們。

  從字面上看,英國國王似乎很卑賤,不要以為他天生如此,實際問題是出在翻譯。因為這是第一次給中華帝國寫國書,所以英國國王的用辭是非常嚴謹的,但還不至於下賤到這種程度。只不過按照中國的封建禮法來翻譯,自然而然就變成了一篇歌功頌德和諛意奉承的文章,也就自然而然地讓乾隆皇帝有些飄飄然。

  這封國書是由馬戛爾尼使團帶到北京的。雖然當時兩國之間沒有什麼往來,但是民間貿易的規模已經相當大了。為了更好地拓展在華貿易,英國政府用祝壽的名義,派出了馬戛爾尼使團出訪,其實真正的目的,是想和大清政府建立外交關係,以便更好地拓展商業貿易。

  為了這次出使,英國政府的準備是相當充分的。他們一共用了一年半的時間,花費了幾十萬英磅,準備了六百多箱豐富的禮品,由馬戛爾尼率領的這個龐大使團,經過了十個月的航行,終於來到了北京。

  但是從馬戛爾尼上岸開始,他就感受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氛圍。雖然乾隆皇帝也派官員隆重的接待了他們,敲鑼打鼓好不熱鬧,但是整個大清

  國上上下下,都把馬戛爾尼當成了貢使。

  按照馬戛爾尼的想法,英國與大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主權國家,不存在朝貢的關係,而且這次出使的名義也是祝壽。但是大清的官員們信奉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儒家觀點,所以除了進貢之外,原本就不存在平等的國家關係。很明顯,天下都是乾隆皇帝的,沒有誰可以跟皇帝平起平坐,即使是英國國王親自來華也是一樣。

  這讓馬戛爾尼很為難,為了這次出使的成功,英國政府已經準備很久了,如果不按照清朝官員的安排,那麼很有可能為了這樣的一件小事而功敗垂成,但是順從這種安排的話,又似乎讓英國的尊嚴受到了影響。

  他沒有辦法,他選擇假裝看不見,默默地承受了這一切。但是很快,又一個難題又擺在了他的面前,讓他有些始料不及,大清官員要求他按照中國的禮儀,在覲見乾隆皇帝時下跪磕頭。

  馬戛爾尼表示,在英國,即使是拜見國王,禮節也僅僅是半跪,英國沒有磕頭的禮節。作為大使,他代表的是整個英國,如果他向乾隆皇帝磕頭的話,就會有損英國的形象和尊嚴。但大清官員堅持,這是覲見皇帝的唯一禮節,從來沒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最後,為了妥善處理這件事,馬戛爾尼向大清官員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如果必須向乾隆皇帝磕頭,那麼也可以,前提是大清的官員必須向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畫像磕頭,這樣就可以無損英國的尊嚴和形象。

  當然馬戛爾尼也知道,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大清,誰向喬治三世磕頭,跟叛國是沒有區別的。大清官員們沒有辦法,只好把這個情況反映給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也很為難,因為馬戛爾尼不遠萬里,前來給自己祝壽,再怎麼講也是客人,總不能為了磕頭的事把人家趕回去。但是如果不行三跪九叩之禮,那麼就成了挑戰自己的權威,這件事讓臣子們看在眼裡,自己又如何安座這九五至尊之位?

  事情就這樣拖著,一直拖到了覲見之日,誰也拿不出什麼辦法。

  於是到了乾隆大壽的這一天,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上千人一起覲見,採用的都是三跪九叩之禮,只有馬戛爾尼是三次下跪,九次低頭,看上去跟滿洲將士的馬扎有些類似。

  因為所有的人都磕下頭去,所以也沒有人看到馬戛爾尼的單膝下跪,只有乾隆皇帝本人看到了這個情景,他的內心很清楚,這是自繼位以來,頭一個見了自己不磕頭的人。

  接下來,馬戛爾尼就向乾隆皇帝進呈了國書。當乾隆皇帝看完這封國書後,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他心裡想,至少這位英國國王,還是懂些道理的。他問了一下英國的使者裡有沒有會說漢語的,一個十三歲的小孩子鑽了出來,他叫斯當東,來中國快三個月了,已經學會了一些漢語。乾隆皇帝會心地一笑,隨手解下了腰間的一個檳榔荷包送給小斯當東,晉謁儀式就這樣糊塗而又愉快地結束了。

  覲見完乾隆皇帝,馬戛爾尼就去拜訪首席軍機大臣和坤。按英國政府的想法,最好能通過這次出使,跟清政府簽訂一個條約,這個條約主要的內容是促進商貿活動的。英國希望能夠跟清政府建立外交關係,兩國互派大使。能夠開放更多的口岸,最好能租借或者割讓一兩個小島給英國,作為英國商人的居住地。如果能跟清政府協定關稅,那就更好不過了。

  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沿途所見

  可是當馬戛爾尼把這個條約遞交給和坤的時候,和坤卻沒有表態,他只是接下了這個條約,然後就很客氣地把馬戛爾尼送了出去。

  和坤是乾隆時代最聰明的官員,在沒有摸清皇帝的意圖之前,他是不可能表態的。當他把這份條約呈送給乾隆之後,乾隆皇帝大發雷霆,乾隆一直以為英國使者是誠心向化的,沒有想到竟然另有所圖。

  於是,他向英國國王下了一道聖旨,他是這樣說的:

  前幾天使者轉奏貿易之事,現在的貿易政策,不能變動。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原本不需要跟洋人貿易,只因為天朝的茶葉、瓷器、絲巾是你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這才開恩,允許你們進行貿易。現在,你在規定之外,還要乞恩,不符合天朝加恩西洋、撫育四夷的道理。天朝統治天下,一視同仁,來廣州貿易的,也不光是英國,都像你這樣,天朝豈不亂套?你們國家住的偏僻,又隔了重洋,對天朝體制不知情,朕知道你也不是有意的,不怪罪你。

  朕對誠心向化的,都會體恤懷柔,誠心進貢的,朕也都是從優獎賞,使者所說這些事,都跟天朝的體制相關。你要體察朕的用心,永遠遵守,這才能享太平之福。要是不聽朕的旨意,那麼天朝法制森嚴,只要你們的商船靠岸,肯定遭到驅逐,到時候可別說朕沒有告誡你。

  隨後乾隆皇帝派人客客氣氣地把馬戛爾尼送出了中國。

  馬戛爾尼進貢的六百箱禮物,其中有非常先進的蒸汽機、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連發步槍、手槍以及英國最大的戰艦模型等等,這些「貢品」陳列在圓明園的倉庫裡,靜靜地擺放了幾十年,後來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國侵略者又搬回了家。

  馬戛爾尼內心非常難受,自己一年多的準備,整個歐洲有史以來最龐大的使團,到這裡算是前功盡棄了。他原本肩負著溝通東西方交流的重大使命,卻糊里糊塗地失敗了。他以為是自己不願意磕頭,導致了出使的失敗。他哪裡知道,乾隆皇帝對他磕不磕頭,倒也沒太在意,而他所請求的這些條約,即使是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也沒能完全達成。

  乾隆皇帝派軍機大臣松筠「送」他出國。一路上馬戛爾尼難掩失望之情,他向松筠大倒苦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松筠對他非常同情,松筠也認為這些條約對兩國都有利,是一個雙贏的條約。雖然增加口岸和租借海島會導致管理難度加大,但是卻會促進商貿,給大清帝國增加稅收和帶來繁榮,只可惜木已成舟,皇上的聖旨是不會改變的。

  中英兩個超級大國的第一次握手,就這樣失敗了。馬戛爾尼最後從廣州啟程回國,後來他和他的團員寫了大量的回憶錄,成為了歐洲研究中國的珍貴資料。在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時,他認為是翻譯水平過低導致的。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