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宣武帝時代的皇族內哄:宣武帝是如何親政的 | 陽光歷史

 

A-A+

北魏宣武帝時代的皇族內哄:宣武帝是如何親政的

2018年03月10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211 次

  北魏宣武帝時代的皇族內哄

  宣武帝元恪親政(上)

  因為孝文帝在親政後,一直都是在擴張皇族勢力,所以孝文帝死後,北魏帝國已有意無意進入了那個時代的政治常態。換而言之,皇族勢力巨大,皇族內哄呼之欲出。

  拓跋氏改漢姓元。

  孝文帝一共有六個弟弟元禧、元祥、元勰、元干、元雍、元羽。元干被孝文帝殺掉了,元禧、元祥、元勰後來都被孝文帝的兒子(元恪)殺掉了。

  孝文帝死的時候,想讓自己六弟元勰給自己兒子當首席輔政大臣。如果換一個缺乏智慧、勇氣(不能發現這種地位背後蘊藏的危險,不能拒絕這種地位的誘惑),肯定會高興的連北也找不到。但元勰不是普通人,所以元勰聽到孝文帝這種話,馬上一再表示推辭。

  以元勰的權力、地位、實力、影響,如果當了首席輔政大臣,小皇帝能睡著覺嗎?如果小皇帝睡不著覺,豈非隨時都會想著殺元勰。如果叔侄之間陷入這種境地,他們還能和平相處嗎?

  當然了,元勰在推辭孝文帝這種任命時,所說的話比較含蓄,但意思就是這個意思。於是孝文帝終於決定放棄這種任命。

  幸好元勰是如此的知退讓,否則,恐怕孝文帝剛死,元氏皇族就開始內哄了。因為孝文帝剛死,元禧就作好了武裝解決元勰的準備,小皇帝也作好了用武力解決元勰的準備。因為元禧(也就是元勰二哥)一系,東宮(也就是小皇帝)一系,都害怕元勰趁機造反。

  從這層意義上,元勰當時的退讓真是聰明極了。如果元勰接受了首輔之職,他的二哥元禧就不會服他;如果元勰接受了首輔之職,他的侄子(小皇帝)也會對他充滿恐懼。如果真的出現這種結果,元勰恐怕真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皇族第一次內哄的陰影,因為元勰的先知先覺而避免了。當然了,元勰最後還是沒有避開被殺的命運。

  因為孝文帝一直都在擴張皇族勢力。所以元勰拒絕了輔政的重任後,孝文帝又任命自己另外兩個弟弟元禧、元祥擔任首輔、次輔之職。

  元禧沒有元勰的智慧與勇氣。所以這位老兄成為首輔後,就聯合自己的弟弟,一門心思排斥其它幾個輔政大臣。

  後來,元禧竟然想把手伸到禁軍中。元禧的這種企圖受到禁軍首領於烈的公開拒絕。於烈不願意站在元禧一邊,顯然是因為他知道憑元禧的地位、影響,根本不足以奪取皇權。元禧於是就想憑借首輔之職,把於烈調到外地,於烈就讓自己兒子於忠向小皇帝尋求保護。

  到此為止,小皇帝已明確的得到一個信號。那就是,禁軍首領於烈絕不會站在強勢的皇族親王一邊,而且還強烈的想和自己實現合作。於是小皇帝就交給於烈一個光榮而偉大的任務,那就是讓於烈把自己幾個叔叔(元禧、元祥、元勰)都請進宮裡。

  讓禁軍首領去親自請幾大親王入宮,這是意味著什麼?元祥的母親(高太妃)看到自己兒子被這樣請入宮,跟在自己兒子後面哭得沒完沒了。後來元祥回家後,高太妃說:「我再不想過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了。只要能保證平安,就是讓我母子以後去掃大街,我也會心滿意足的。」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小皇帝與幾大皇族親王的關係有多緊張。當然了,人在山窮水盡時,總會覺得平安是福;而危機一旦過去,馬上就會忘記從前所過的話。高太妃與元祥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元祥最後還是在小皇帝的打壓下死於非命了。

  當時的小皇帝,顯然還不敢把親王全部解決了。因為屠殺皇族親王,最後導致家族覆滅的小皇帝,歷史上太多了。所以,小皇帝在得到禁軍明確支持後,只是表示自己要親政了。換而言之,幾個擔任輔政之職的叔叔們,現在可以休息一會了。

  曾經名列首輔的元禧,不服這種結局,於是被小皇帝殺掉了。

  從這層意義上,元勰當時的退讓真是聰明極了。如果元勰接受了首輔之職,他的二哥元禧就不會服他;如果元勰接受了首輔之職,他的侄子(小皇帝)也會對他充滿恐懼。如果真的出現這種結果,元勰恐怕真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皇族第一次內哄的陰影,因為元勰的先知先覺而避免了。當然了,元勰最後還是沒有避開被殺的命運。

  因為孝文帝一直都在擴張皇族勢力。所以元勰拒絕了輔政的重任後,孝文帝又任命自己另外兩個弟弟元禧、元祥擔任首輔、次輔之職。

  元禧沒有元勰的智慧與勇氣。所以這位老兄成為首輔後,就聯合自己的弟弟,一門心思排斥其它幾個輔政大臣。

  後來,元禧竟然想把手伸到禁軍中。元禧的這種企圖受到禁軍首領於烈的公開拒絕。於烈不願意站在元禧一邊,顯然是因為他知道憑元禧的地位、影響,根本不足以奪取皇權。元禧於是就想憑借首輔之職,把於烈調到外地,於烈就讓自己兒子於忠向小皇帝尋求保護。

  到此為止,小皇帝已明確的得到一個信號。那就是,禁軍首領於烈絕不會站在強勢的皇族親王一邊,而且還強烈的想和自己實現合作。於是小皇帝就交給於烈一個光榮而偉大的任務,那就是讓於烈把自己幾個叔叔(元禧、元祥、元勰)都請進宮裡。

  讓禁軍首領去親自請幾大親王入宮,這是意味著什麼?元祥的母親(高太妃)看到自己兒子被這樣請入宮,跟在自己兒子後面哭得沒完沒了。後來元祥回家後,高太妃說:「我再不想過這種擔驚受怕的日子了。只要能保證平安,就是讓我母子以後去掃大街,我也會心滿意足的。」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當時小皇帝與幾大皇族親王的關係有多緊張。當然了,人在山窮水盡時,總會覺得平安是福;而危機一旦過去,馬上就會忘記從前所過的話。高太妃與元祥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元祥最後還是在小皇帝的打壓下死於非命了。

  當時的小皇帝,顯然還不敢把親王全部解決了。因為屠殺皇族親王,最後導致家族覆滅的小皇帝,歷史上太多了。所以,小皇帝在得到禁軍明確支持後,只是表示自己要親政了。換而言之,幾個擔任輔政之職的叔叔們,現在可以休息一會了。

  曾經名列首輔的元禧,不服這種結局,於是被小皇帝殺掉了。

  據說,孝文帝曾對元禧幾個兄弟說過:「如果我兒子不爭氣,你們就可以取代他。」對一個有大智慧、大勇氣的人而言,先皇的這種話,只會增強他的責任感。但對元禧那樣的人,先皇這種話,顯然等於在有意無意的害他。

  皇位是什麼地方?那是天下利益彙集的地方,那種地方,絕不是先皇一句客套話就可以爬上去的。不要說先皇所說的只是一句客套話了,就是先皇真心讓你當皇帝,你也得掂量好自己有幾斤幾兩重,否則,爬上去也是死路一條。從前成漢開國皇帝李雄,那是真心讓自己侄子繼承皇位。問題是,李雄的兒子們一怒,李雄的侄子雖然當了皇帝,還得血淋淋的從皇位上栽下去。

  經過這一輪博弈,小皇帝終於親政了。

  宣武帝元恪親政(下)

  小皇帝在親政後,並沒有因為恐懼皇族勢力巨大,就對皇族親王進行屠殺。相反,他只是努力經營起一股可以制約皇族親王的勢力,並對皇族親王進了適當的壓制、削弱。

  小皇帝,後來被稱為宣武帝,絕不是無緣無故的。事實上,北魏帝國在小皇帝的手裡被推上了頂峰。雖然這種成就,是由眾多原因促成的。但這似乎也可以證明小皇帝並不是無能之輩。

  在宣武帝十三年的統治期間,他一直小心翼翼的駕馭著皇族勢力。

  從表面上看,小皇帝對皇族親王勢力一直都很刻薄。但實際上,這應該只是皇族親王的一面之詞。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宣武帝死後,元雍、元琛、元融爭豪斗富的故事中看出來。西晉時期,石崇與王愷斗富,成為歷史最頂尖富豪炫富的代名詞。而可以與石崇、王愷比肩著稱的豪族炫富,就是元琛、元雍、元融的炫富。如果小皇帝真的對皇族諸王非常刻薄,他們幾個人後來怎麼會擁有斗富的資本呢?

  從這層意義上,宣武帝一直都在延續著孝文帝加強皇族的政策。只因為宣武帝對皇族報以了某種控制,所以皇族親王就感到不滿意了。但是,我們必須得清楚,皇帝對皇族諸王一直採取壓制政策,皇族親王都擁有著絕不可低估的經濟實力,並且一個賽一個無恥、貪婪。如果皇帝對諸王採取放任的態度,皇族親王豈不是就要造反了。

  而且皇族諸王的地位,絕不是單純的表現在經濟地位上。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宣武帝死後,皇族親王一直控制著局勢看出來。胡靈太后只是他們權力爭鬥的產物,失去這種背景,胡靈太后不過是一個可憐、卑賤的宮庭婦女罷了。(關於這一點,我後面有詳述,這裡只是簡單說一下)。

  從這層意義上,宣武帝對皇族的駕馭,一直都是理性的,也是成功的。當然了,在這種背景下,實力、影響力最大的兩個皇族親王元勰、元祥,都被小皇帝殺掉了。

  因為駕馭強大的皇族勢力,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也很容易獲得刻薄的罵名。所以宣武帝就只有重要奸臣了。總而言之,壓制皇族諸王,絕不是宣武帝本人的意思,而是他手下奸臣的意思。

  應用奸臣有許多好處。

  第一種好處,就是可以讓皇帝避開惡的名聲,皇帝最多只承擔用人不當的過錯。比如我朝太祖一直放任江後,這樣可以讓惡名都落在江後身上,而我朝太祖只承擔用人失察的過錯。

  第二種好處。那就是在引發巨大後果時,皇帝可以把奸臣拋出去,然後重新調整政策。總而言之,皇帝從前一直受到奸臣蒙蔽,現在皇帝要為大家主持正義,除掉這個奸臣了。當大家聽到這種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後,通常總會對皇帝心懷感激,卻常常忽略了,從前的罪惡,本身就是皇帝一手在幕後操縱出來的。奸臣不過是他手中的工具罷了。

  第三種好處,因為大家直接反對的人不是皇帝,所以大家有什麼不滿,就敢於適當的表達出來。皇帝需要聽到這種聲音,如果不能聽到相關聲音,皇帝就無法有效判斷時局了。

  皇帝對於他們表達出來的不滿(只要沒有出圈),通常都會報以某種寬容的態度。甚至當奸臣要打擊這些人時,皇帝還會適當的給予保護。皇帝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這些受害者對他心懷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人們有不滿時,還敢繼續向他表達。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我朝太祖在文革時期,總會在適當的時候,出來保護某些元老看出來。

  皇帝這樣對待心懷不滿的人,並不是為了牽制奸臣。因為奸臣說白了,就是皇帝的一條狗,皇帝想收拾他們,隨便一句話,就可以把他們打入萬劫不復中。皇帝這樣做,只是為了可以清楚的看到反對力量到底有多強大,都持什麼態度。而自己則可以根據不同的形勢,隨時調整自己的政策。

  如果皇帝不用奸臣,去親自操作這些事情,就有可能無法聽到相關的不滿聲音。但他無法聽到這些聲音,絕不意味著這種聲音消失了,僅僅是意味著他無法聽到。而聽不到這種聲音,會讓皇帝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

  歷史上的皇帝,重用奸臣大都是基於與此類似的原因。

  政治上的許多事,都是搬不上檯面的。所以許多事皇帝就不方便親自出面,而只能交給奸臣去做。

  宣武帝所作的事,是打擊、壓制自己長輩、親戚,甚至是殺掉自己的叔父,所以他自然不方便自己出面。所以就交給了所謂的奸臣;在這種背景下,宣武帝的舅舅高肇遂開始權傾朝野。

  奸臣所行使的權力就是皇權,他就是皇帝的替身。他只是替皇帝承擔罵名的,他只是替皇帝承擔阻力,承擔風險的。

  表面上,是奸臣在打擊那些位高權重的大人物,但實際上,這都是皇帝的意思。否則,憑他們怎麼可能打垮那些位高權重的大人物。比如我朝江後,如果沒有我朝太祖在背後支持,他拿什麼修理那些開國重臣呢?再比如趙脩,高肇,如果沒有宣武帝在背後支持,他又靠什麼打擊、害死強大的皇族諸王呢?

  鷹犬的工作,絕不是好幹的。但是因為一旦處於這個位置,就意味著無限的權力、尊榮,所以自然有人爭著去做。一方面是利益的驅使,另一方面則是對自己能力的自信,所以這種工作總會有去幹的。

  從某種意義上,高肇是成功的。高肇是宣武帝的舅舅。但他的出身很卑微,而且因為馮氏掌控後宮,所以高肇在宣武帝親政前,並沒有享受過什麼好的待遇。從這層意義上,高肇只是一步登天爬上政治舞台的。但高肇一旦得到皇帝的信任與重用,馬上就任勞任怨的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但結局是顯然的,因為高肇只是一個鷹犬,所以當他的主人死後,等待他的自然就是家破人亡。

  在童話故事中,通常總是如此的。好皇帝來了,他有一顆仁慈的心,他重用一個好宰相,於是老百姓就生活在美好之中了。

  但在現實社會中,政治就是現實的利益博弈。皇帝、宰相的道德通常是靠不住的,甚至他們的才能也是靠不住。

  比如北魏孝文帝很偉大,但是他改革的結果,卻是皇族親王勢力迅速崛起;卻是豪門貴族的既得利益,得到了法律層面的公開承認、保護。關於這種結果,我們自然可以從孝文帝個人的道德、才能上尋找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還得從上層社會的利益爭奪尋找答案。

  當然了,宣武帝繼位後。一系列打擊、壓制皇族勢力的政策,也得從上層社會的利益爭奪中尋找答案,而不應該從宣武帝重用高肇本身去解釋。既然皇族勢力已崛起了,而且已成為皇權的最大威脅力量,皇帝打擊、壓制皇族勢力,自然就會成首要任務。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