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學的贊助費:考生可以通過交錢進入國子監
《金瓶梅》第二十一回,寫到一個陳監生,號兩淮,是陳參政的兒子。為了減稅,杭州綢絹商的公子丁二官兒,花10兩銀子請客,請船主陳監生幫忙載貨。
明朝的監生相當於現在北大、清華的優等生,就讀的學校叫國子監。進國子監唸書,有四條門路:部分會試落榜的舉人,各州縣推薦的特殊人才,拼爹的太子黨、官二代(嫡親長輩三品以上),給政府一筆贊助費的富二代。
第四種情況,就是花錢買招生指標。明朝中後期,國力下降,財政缺錢,為填補虧空,便亂收費,中央政府節操碎一地,公開下文:凡「軍民子弟」,不問成績,不論出身,只要家世清白,本人檔案無違法犯罪記錄,並繳納相應贊助,立馬發國子監錄取通知書。
到崇禎年間,官方賣價開始明確,地方一等秀才要到國子監讀書,需贊助銀子120兩,二等秀才贊助190兩,三等秀才(附學生)贊助260兩,其他身份還有160兩、180兩、230兩、300兩的不等贊助。如果是品行不端的秀才,則需贊助340兩;普通老百姓的優秀子弟,則需贊助350兩。
明朝倒賣招生指標第一人,是明代宗朱祁鈺。朱同志這個皇帝是白撿的,本來與他沒半毛錢關係。因為他大哥朱祁鎮搞御駕親征,卻被蒙古人生擒,餡餅就砸到了朱同志頭上,成了主持大明日常工作的「代理皇帝」。景泰元年(1450),邊境戰事烈烈,國庫窮得叮噹響,趕緊搞錢就成了朱同志的首要任務。有下屬獻妙計一條,您老朱家資源豐富,賣幾個招生指標,何愁不財源滾滾?口子一開,其他皇帝前赴後繼,包括重坐皇位的朱祁鎮,一旦國庫空虛,士兵缺糧少餉,州縣水旱蟲災,都跟著賣指標。
《明史》裡說,全國廣大秀才、群眾,積極認捐,捐馬捐糧捐錢,使贊助生隊伍日益龐大,從最初的八九百人猛增至上萬人。正德三年的一個統計數據顯示,贊助生占國子監學生總數的70%。嘉靖十年(1531),還有7000多名國子監學生沒分配。這些大好中青年,只好邊待業,邊在國子監讀碩博,有的長達10年。一頭青絲,唉,熬成了蒼蒼白頭;滿腔報國熱血,冷化成了黑毒心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