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士兵為什麼都戴著「紅領巾」?是幹什麼用
小時候喜歡看《三國演義》的連環畫,更喜歡把裡面騎馬武將的樣子臨摹下來。那些畫中,武將們高頭大馬威風凜凜,也都和當時的我一樣,戴著紅領巾,這讓我倍感親切。
多年以後,我漸漸知道了小人書《三國演義》上畫的是宋明的盔甲,也知道了三國時應該還沒有馬鐙,更沒有青龍偃月刀……而"紅領巾",基本是從宋朝才開始戴的。
宋代士兵的"紅領巾"從何而來?
盔甲是冷兵器時代的核心
在冷兵器時代,盔甲的重要不言自喻。中國在漢之前,基本使用皮甲,這是因為當時的刀劍多為青銅所製,雖然也出現過銅甲,但我覺得那應該是貴族禮儀之用,不足為憑。若真以當時青銅鑄造工藝作甲,估計沒人能穿得動還上戰場,所以戰場應該還是以皮甲為主。《考工記》裡對當時制皮甲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載,「函人為甲,犀甲七屬,兕甲六屬,合甲五屬。犀甲壽百年,兕甲壽二百年,合甲壽三百年。」可見,當時匠人們根據各類皮革硬度的不同,總結出了造甲所用塊數的多少,犀牛皮較軟,要用七片,而多層皮革合起來的甲最硬,造甲只用五片就可以了。
漢朝建立以後,鐵製武器普及,鐵甲也逐漸成為主流。漢代的甲多為玄甲,就是像烏龜殼一樣的甲,當時盔甲在肩膀位置開始出現盆領,整體形制比較簡單。從出土復原來看,這個時期的甲很像一件小馬夾,有的有披膊,有的沒有。士兵的盔甲應該是簡單的前後兩片,而無披膊。頭盔則更為簡單,長型鐵葉子紮成一圈就當作頭盔了。當然,全覆蓋帽型的頭盔也有,也多用葉片編成,估計是軍官的裝備。頭帶甲葉盔,身穿長鐵葉子紮成的玄甲,肩膀上有一圈護脖頸的盆領,騎在無鐙的馬上,手持長矛,腰掛環首刀。關公關老爺大致是這副樣子「刺顏良萬眾之中」,然後下馬抽出環首刀「斬其首還」的。
水滸傳劇照
宋軍盔甲的形制已經制式化
到了宋代,應該是中國最早將盔甲完全制式化的朝代,也應該是中國歷史上盔甲防護最嚴密的時期。之前的「兩當鎧」、「明光鎧」,到此時,都已經成了過眼雲煙。
此時,周邊遊牧民族的崛起已經無法抵擋,他們也不再是漢唐時期「未教化」的蠻夷,而是有著比中原更先進科技的民族國家。從史籍記載中看,當時在中原漢人周邊的民族,在冶煉技術等方面已超越中原,如所謂的「鑌鐵」,應即是大馬士革鋼,還有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所記源自青羌的冷鍛技術,以及用這種技術製造的「痦子甲」,都比當時的中原先進。這應該是由於許多從西亞和印度傳來的新技術,首先被周邊民族掌握了。在這樣的形勢面前,中原對兵器甲衣的製造技術也被迫進行了大幅的提高。
按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當時宋軍盔甲的形制已經制式化,並且已經完全擺脫了五代之前盔甲由眾多部件組合,一件一件披掛上身,最後以束甲絛捆紮結實,像只粽子的狀態,而是製成完整一件「穿著」上身了。以《武經總要》中繪製的步人甲為例,當時一套盔甲分為三部分:頭鍪頓項、身甲、披膊,穿著之後只需簡單扎束即可,最大程度的避免了運動過後「盔歪甲斜」的情況,這可以從眾多存世的宋畫中求證。
其實,以我看,宋代盔甲變化較大,有幾個方面:一是護襠的雛形已經出現。這一變化大約來源於佛教「葉迦」的造型,加強了對下腹部的防護。二是頭盔樣式發生了變化。頭盔變化也分幾塊:唐代誇張的「吹返」造型淡化、護頸的延長以及面具的使用。三是腿甲也有了加長。四是此時的盔甲已經完全拋棄玄甲的影響,甲葉也完全從方型大葉演變成了小葉的魚鱗甲、山紋甲。五是採用整體形制。盔甲薄弱的結合部減少,防護更嚴密。總體而言,宋代盔甲較前代防護更加全面,當然,隨之而來的,重量也大大增加了。
宋代軍隊的盔甲樣式
宋代對軍隊的盔甲樣式、甲葉多寡、重量、馬具裝等,都有了嚴格的規定,如《宋史·兵志》中記,南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曾規定士兵全裝甲的總重量不得超過50斤,身甲甲葉數量為1825片,並對每個部位的甲葉數、重量以及每片甲葉的重量,都作了規定。
由於宋代盔甲的防護前所未有的全面,甲葉數量也前所未有的多,重量也前所未有的大,這就要求對不同兵種的盔甲進行細化。以1186年宋乾道四年王琪進三色甲為例,分別有槍手甲、弓手甲、弩手甲三種。其中,槍手甲身甲葉片數為1610至1810片,重31到36斤左右,披膊甲葉1028片至1298片,重10斤到14 斤,頭盔500至670片,重9到10斤。弓手弩手在古代部隊中屬特種部隊,因此著甲較輕。三色甲中弓手身甲與槍手甲差不多,但披膊與頭盔的葉片量卻要少得多,大約為650片左右,重量也輕了許多。這種對不同兵種盔甲的細化規定,前代少有,不能不說是一大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盔甲中對頸部防護的變化。從秦漢時期的盆領開始,盔甲對頸的防護一直是個難題,當時的頭盔少有護頸,一般都使用盆領,但盆領若造得太小,作用有限,若做得太大,則影響視線,不利於作戰。而頸部卻一直是盔甲防護最薄弱之處,取敵首級畢竟就是要從此處下刀的啊。到了宋代,盔甲護頸加長加寬,對頸部的防護有了較多的考慮,也讓頭盔更加美觀,其形制可以參考日本電影中的樣式。
盔甲中的「紅領巾」是用來幹什麼的?
由於宋代盔甲中的披膊為短衣形,與現代女性曾流行的短上衣頗為相似,較之前代更大更重,甲葉的數量也更多,而頭盔護頸的加長,也使得護頸與披膊的摩擦加劇,不僅頭部難以轉動,也造成盔甲更易損壞。而解決之道卻如此簡單,就是戴上「紅領巾」,在肩頭披紅布一塊,不僅美觀,也解決了頭盔與披膊互相摩擦的難題,一舉兩得,當然,將領們應該是用披風吧。
披著紅巾的宋朝將士們,騎著披掛宋代制式鮮紅馬甲的駿馬,馳騁在疆場之上,何等威武!可惜,戰爭並不是只靠武器裝備就能取得勝利的。宋代畸形的兵制,以及對軍隊的輕視,再加上周邊民族的崛起不同於往日,失去了所有可以養馬疆土的宋代軍隊,儘管穿著有史以來最完善的盔甲,在戰爭中依然難有作用,僅僅一個「小冰河期」的來臨,就將大宋推得無影無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