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堅固的帝王陵:為何40萬人都挖不動武則天墓?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不管是生前還是死後,都給人留下了無數謎團。乾陵,這座氣勢宏偉的地下皇陵是武則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長眠之地。數百年來,周圍的陵墓都被盜墓賊洗劫,然而乾陵卻使他們望而生畏。
如果問世界上那個皇帝的陵墓最難挖,那麼毫無疑問是武則天的「萬年壽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時代的刀劍辟過,被熱兵器時代的機槍、大炮轟過,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出動人數40萬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幾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時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拋棄、不放棄,像許三多一樣恪盡職守地保護著主人武則天和丈夫李治的遺體。我們不禁要問,漢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掃蕩了,康熙大帝連骨頭都湊不齊了,為什麼單單武則天的乾陵可以獨善其身?
這事得從乾陵的修建說起。乾陵位於陝西省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於公元684年,歷經23年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質的山峰,三峰聳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較低,東西對峙,當時群眾稱為「奶頭山」。從乾陵東邊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軀體仰臥大地,北峰為頭,南二峰為胸,人們常說它是女皇武則天的絕妙象徵。
武則天金像
唐時的堪輿家(風水先生)認為,梁山有利於女主。所以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
乾陵修建的時候,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后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佈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
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
至於裡面的寶貝,經過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噸!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4間石洞,洞裡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40萬士兵一無所獲:武則天墓都被誰盜過?
如此豐厚的寶藏使得乾陵吸引著職業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民起義軍,紛紛抄著鐵鍬、鋤頭前來刨上幾下。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刻,梁山就沒消停過。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這位鹽販子率領60萬大軍攻進長安後,先是痛痛快快地燒殺搶掠一番,待土匪癮過足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無事可幹了。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質的山峰,三峰聳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較低,東西對峙,當時群眾稱為「奶頭山」。從乾陵東邊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軀體仰臥大地,北峰為頭,南二峰為胸,人們常說它是女皇武則天的絕妙象徵。
武則天金像
唐時的堪輿家(風水先生)認為,梁山有利於女主。所以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
乾陵修建的時候,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歷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歷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后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制,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佈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
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
至於裡面的寶貝,經過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噸!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4間石洞,洞裡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40萬士兵一無所獲:武則天墓都被誰盜過?
如此豐厚的寶藏使得乾陵吸引著職業盜墓者、封疆大吏、土匪、軍閥,甚至是農民起義軍,紛紛抄著鐵鍬、鋤頭前來刨上幾下。從武則天躺進乾陵的—刻,梁山就沒消停過。第一個光顧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軍領袖黃巢。這位鹽販子率領60萬大軍攻進長安後,先是痛痛快快地燒殺搶掠一番,待土匪癮過足了,他突然發現自己無事可幹了。
這時,有人告訴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側黃土地下埋藏著大量碎石。這個消息就是在暗示黃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側。黃巢大喜,立即調出40萬士兵,跑到梁山西側開始挖掘。
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對鐵鏟鐵鍬的運用熟練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剷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黃巢溝」。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沒有入口一樣。後來,唐王朝軍隊集結向長安發起反攻,黃巢這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空手而逃。這位自稱是書生的黃巢愚蠢之極,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
唐朝皇帝故意將修建產生的碎石埋在離墓道口三百多米遠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挖錯了方向。
向乾陵伸出罪惡之手的第二個人是五代的耀州節度使溫韜,此人似乎生下來就是給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煩的。在乾陵之前已經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
但他的理想在此破滅。和黃巢一樣,他也興動數萬人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風雨大作,人馬一撤,天氣立即轉晴。溫韜實在想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但他還是沒有再繼續挖下去,遂此絕了念頭。乾陵至此逃過第二劫。
最危險的是第三次,這次出動的不是40萬大軍,而是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盜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鋤頭、鐵鍬,而是開山劈石如切菜的機槍大炮。主謀就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連仲。
他帶領部下,學著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捲風,頓時天昏地暗,走石飛沙,7個陝西籍士兵首當其衝,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裡還敢再向前,大喊著跑了出來,就這樣,乾陵終於躲過最後一劫。
武則天墓無字碑與無頭石像謎案
前段時間關於圓明園獸首拍賣的消息讓廣大愛國者揪心了很長時間,這幾個銅像的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它的造物價值本身,已經成為中國近代屈辱歷程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的符號。回歸與否,中國近代的落後與挨打注定被載入歷史,永世不忘。當然,今天要講的故事不是這個關於這幾個讓國人恥辱的銅像,而是足以讓國人揚眉吐氣的石頭:在大唐盛世,武則天竟然用「外國使者」守陵!
武則天墓61尊無頭石像
乾陵坐落於陝西乾縣梁山之巔,距西安約80公里,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其後——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在乾陵陵園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分佈著61尊石人像,採用的原雕的手法,石人像殘高在1.5米至1.77米之間,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們在習慣上稱其為「蕃像」、「賓王像」。用「外國使者」守陵,這在中外歷史上都是空前絕後的,因為守陵是臣屬的職責,而使臣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更奇怪的是,這些石像大多丟了頭顱。人們不禁要問,乾陵為何要用「外國使者」守陵呢,他們為什麼又只有身子沒有頭呢?
宋人趙楷在為遊師雄《乾陵圖》所寫的「記」中說「乾陵之葬,諸蕃之來助者何其眾也。武後曾不知太宗之餘威遺烈,乃欲張大誇示來世,於是錄其酋長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鐫之琬琰,庶使後人皆可得而知之」。後人據此多認為這些蕃臣是前來祭奠唐高宗的人。聯想到高宗、武則天統治時期,唐王朝國勢強盛、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紛紛臣服,在為高宗舉行的葬禮時,邊境少數民族領袖都前來參加。為了彰顯皇威,武則天命人按照這些參加葬禮的首領的裝束和模樣,雕刻成石像,似乎也有道理。
最危險的是第三次,這次出動的不是40萬大軍,而是一個現代化整編師,盜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鋤頭、鐵鍬,而是開山劈石如切菜的機槍大炮。主謀就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將軍孫連仲。
他帶領部下,學著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黑色炸藥炸開墓道三層豎立石條,正準備進入時,突然冒出一股濃煙,盤旋而上,成為龍捲風,頓時天昏地暗,走石飛沙,7個陝西籍士兵首當其衝,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裡還敢再向前,大喊著跑了出來,就這樣,乾陵終於躲過最後一劫。
武則天墓無字碑與無頭石像謎案
前段時間關於圓明園獸首拍賣的消息讓廣大愛國者揪心了很長時間,這幾個銅像的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它的造物價值本身,已經成為中國近代屈辱歷程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的符號。回歸與否,中國近代的落後與挨打注定被載入歷史,永世不忘。當然,今天要講的故事不是這個關於這幾個讓國人恥辱的銅像,而是足以讓國人揚眉吐氣的石頭:在大唐盛世,武則天竟然用「外國使者」守陵!
武則天墓61尊無頭石像
乾陵坐落於陝西乾縣梁山之巔,距西安約80公里,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其後——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在乾陵陵園朱雀門外的東西兩側,分佈著61尊石人像,採用的原雕的手法,石人像殘高在1.5米至1.77米之間,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們在習慣上稱其為「蕃像」、「賓王像」。用「外國使者」守陵,這在中外歷史上都是空前絕後的,因為守陵是臣屬的職責,而使臣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更奇怪的是,這些石像大多丟了頭顱。人們不禁要問,乾陵為何要用「外國使者」守陵呢,他們為什麼又只有身子沒有頭呢?
宋人趙楷在為遊師雄《乾陵圖》所寫的「記」中說「乾陵之葬,諸蕃之來助者何其眾也。武後曾不知太宗之餘威遺烈,乃欲張大誇示來世,於是錄其酋長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鐫之琬琰,庶使後人皆可得而知之」。後人據此多認為這些蕃臣是前來祭奠唐高宗的人。聯想到高宗、武則天統治時期,唐王朝國勢強盛、邊境少數民族政權紛紛臣服,在為高宗舉行的葬禮時,邊境少數民族領袖都前來參加。為了彰顯皇威,武則天命人按照這些參加葬禮的首領的裝束和模樣,雕刻成石像,似乎也有道理。
然而研究人員卻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簡單。這些石人像大多身穿圓領緊袖的左衽武士袍。衽,也就是衣襟。歷史上,我國中原一帶人民大多右衽,而少數民族的服裝,前襟向左,叫左衽。右衽和左衽也成為區分漢人和胡人的一個重要標誌。研究人員從石人像所穿的服飾中發現,在這些石像當中不僅有遊牧民族,還有西域以及唐朝周邊的少數民族。
而這些石人像雙手無一例外地都抱著笏板。所謂笏板,是我國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狹長板子,一般用象牙製成,在上面記載上朝要說的事。此外,還有20多尊石像身上發現了「玉袋」。所謂玉袋,就是唐代五品以上的官員以及都督、刺史隨身攜帶的裝官印的袋子。這些都在提示我們這些石像都是唐朝身居要職的官員,而不是使者。
研究學者們還發現,有的乾陵石人群像背後有不少開頭寫有「故」字,說明他們在石人像未雕刻完成時就已經去世。如西側的阿史那彌射石人像名字前就帶有「故」字。據記載,阿史那彌射是西突厥的首領,曾經被封為驃騎大將軍。唐高宗繼位後,阿史那彌射成為唐王朝的一名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公元662年去世死。而唐高宗是在公元683年病死,並在次年葬於乾陵的。那麼,在唐高宗死前20餘年就已經去世的阿史那彌射是不可能參加唐高宗葬禮的。而像阿史那彌射這樣在名前刻「故」字的石人像竟然有十餘個,這更加說明乾陵石人像群並不是唐高宗或武則天入葬時來參加祭奠的人。
既然石像不是高宗逝世後,武則天所立,那究竟是何時雕刻的呢?據史書記載,石人像在最初豎立時,背部都刻有他們的國名、官職和姓名。然而,現在只有幾尊能辨別名字,其他都已模糊不清。
乾陵內無頭石像
北宋年間,陝西轉運史遊師雄曾「訪奉天縣舊家所藏拓本完好者摹刻四碑」,尋找到石人像背部的人名樣本,刻成4塊石碑,分別立於東西石人像之前。可惜這四塊石碑到元代時僅餘三塊且有殘損。元人李好文在《長安志圖》只錄出三十九人的官銜和姓名。清代葉奕苞《金石錄補》中錄出三十八人。到現在蕃臣像上留有名銜的只有六人,其官銜可考者不過三十六人,其中有些人的生平事跡在唐代史書裡有記載。
乾陵石人群像中的波斯王卑路斯,他的父親伊嗣侯,是波斯國王,貞觀十三年(639年)派使臣到長安進獻活蛇。伊嗣侯受大食驅逐,在奔往吐火羅的半路又被大食人所殺。其子卑路斯繼位後,又遭大食侵襲,向唐王朝告急。因為兩國相隔太遠,不便出兵,為了表示對波斯的聲援,以疾陵城為波斯都督府,封卑路斯為波斯都督,但仍為大食所滅。卑路斯逃到長安,封左驍衛大將軍。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卑路斯請求唐廷在長安城內建造了一座波斯寺,最後客死於長安。
慕容諾曷缽是吐谷渾人,唐太宗李世民封他為吐谷渾河源郡王,並加封烏地也拔勒豆可汗──太宗昭陵前也有他的一尊石像,國名、銜名與乾陵的相同。貞觀十三年,慕容諾曷缽專程到長安朝覲,並請求聯姻。次年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妻之,並詔右武衛將軍持節護送公主。唐高宗繼位後仍封吐谷渾青海王。由於他深得太宗、高宗的寵信,與唐王朝關係密切,所以兩代皇帝陵前都為他刻立石像以資紀念。
尉遲璥是于闐國王。于闐即今新疆和闐。貞觀年間,于闐國的使臣曾向唐王朝進獻玉帶等貢品。唐高宗時,駙馬都尉、突厥人阿史那社爾平定龜茲,于闐王伏闍信很恐懼,給社爾駙馬贈送三百匹駱駝表示慰勞。社爾派使臣薛萬備勸他歸順唐朝,於是伏閣信在薛的陪同下,親自到長安朝覲,被唐高宗封為右驍衛大將軍,賞賜玉帶、錦袍等物,並留他在長安居住了幾個月才回去。天授三年(692年),于闐國王伏閣雄去世,武則天立他的兒子尉遲璥為于闐王。于闐國雖非漢人,但從漢代起就是中國的屬國,因而乾陵前也為其國王刻了立石像。
乾陵內無頭石像
北宋年間,陝西轉運史遊師雄曾「訪奉天縣舊家所藏拓本完好者摹刻四碑」,尋找到石人像背部的人名樣本,刻成4塊石碑,分別立於東西石人像之前。可惜這四塊石碑到元代時僅餘三塊且有殘損。元人李好文在《長安志圖》只錄出三十九人的官銜和姓名。清代葉奕苞《金石錄補》中錄出三十八人。到現在蕃臣像上留有名銜的只有六人,其官銜可考者不過三十六人,其中有些人的生平事跡在唐代史書裡有記載。
乾陵石人群像中的波斯王卑路斯,他的父親伊嗣侯,是波斯國王,貞觀十三年(639年)派使臣到長安進獻活蛇。伊嗣侯受大食驅逐,在奔往吐火羅的半路又被大食人所殺。其子卑路斯繼位後,又遭大食侵襲,向唐王朝告急。因為兩國相隔太遠,不便出兵,為了表示對波斯的聲援,以疾陵城為波斯都督府,封卑路斯為波斯都督,但仍為大食所滅。卑路斯逃到長安,封左驍衛大將軍。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卑路斯請求唐廷在長安城內建造了一座波斯寺,最後客死於長安。
慕容諾曷缽是吐谷渾人,唐太宗李世民封他為吐谷渾河源郡王,並加封烏地也拔勒豆可汗──太宗昭陵前也有他的一尊石像,國名、銜名與乾陵的相同。貞觀十三年,慕容諾曷缽專程到長安朝覲,並請求聯姻。次年太宗「以宗室女弘化公主妻之,並詔右武衛將軍持節護送公主。唐高宗繼位後仍封吐谷渾青海王。由於他深得太宗、高宗的寵信,與唐王朝關係密切,所以兩代皇帝陵前都為他刻立石像以資紀念。
尉遲璥是于闐國王。于闐即今新疆和闐。貞觀年間,于闐國的使臣曾向唐王朝進獻玉帶等貢品。唐高宗時,駙馬都尉、突厥人阿史那社爾平定龜茲,于闐王伏闍信很恐懼,給社爾駙馬贈送三百匹駱駝表示慰勞。社爾派使臣薛萬備勸他歸順唐朝,於是伏閣信在薛的陪同下,親自到長安朝覲,被唐高宗封為右驍衛大將軍,賞賜玉帶、錦袍等物,並留他在長安居住了幾個月才回去。天授三年(692年),于闐國王伏閣雄去世,武則天立他的兒子尉遲璥為于闐王。于闐國雖非漢人,但從漢代起就是中國的屬國,因而乾陵前也為其國王刻了立石像。
在唐代史書裡記載的這些事跡大多都發生在武則天至唐中宗執政時期,可見這批石人像也是在這個時期雕刻完成,並在武則天下葬乾陵後才被豎立起來。
事實上,在高宗、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國力空前強大,統治勢力北逾大漠,西越蔥嶺,達到中亞的兩河流域。周邊少數民族與唐的往來頻繁,很多少數民族首領被任命為唐朝的地方官,同時擔任十二衛大將軍等職。根據這種情況,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在埋葬武則天時將曾在朝廷中任職的蕃酋60餘人,雕刻成像置於乾陵,以反映唐高宗及武則天的統治權力及各民族對唐王朝的臣屬關係。
乾陵現存的蕃像共有61尊,東邊29尊,西邊32尊。然而這樣不對稱的放置,並不符合中國古代的建築格局,於是有學者懷疑蕃像並非只有61尊。
果然,在乾陵的東側陵園區,研究人員發現了兩塊未完成的毛坯石料。毛坯石料高2.45米,寬0.86米。根據這個尺寸推測,符合一個石人的毛坯大小。後來,在這一側又發現了另一個半成品,人的形態身體已全部刻成。附近的村民又在距此不遠的地方發現一尊未完工的石像。如果加上那個石人毛坯和這兩尊半成品石像,乾陵的蕃臣像正好是64尊。
乾陵蕃臣像在明代中後期遭到很大破壞,僕立相伴,多已無頭。到本世紀初,所有石像頭部均已失去。關於石像無頭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
在民間有許多說法。一種說法是石人成妖,糟蹋到附近農民家裡去說這些石人晚上成精,把所有糧食都糟蹋糧食,被百姓打碎了,這種說法顯然不能成立。
一種說法稱,唐代初年,北方有位突撅族可汗名叫阿史那元慶,文稻武略,智勇雙全,深受部落民族愛戴,不知何故,有人雕刻了他的石像立於乾陵,他的兒子阿史那石明得知後,極為不滿,於是便扮作喇嘛來到乾陵,一看果然如此,頓時怒從心中起,舉起石塊就要砸碎石像,卻被護陵人發現,毒打一頓趕出陵園,他因此懷恨在心,便想出借刀殺人之計。一天,趁夜黑竄人石像附近的農田大肆踐踏莊稼,卻造謠說是石像作祟,只有砸掉他的頭,才能免除禍殃。老百姓信以為真,紛紛衝上乾陵,砸碎了石像頭。阿史那石明趁機撿回了父親的石像頭,用包袱裹著背回家,從此乾陵上的壬賓像就成了無頭石像。
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八國聯軍侵華時,看見唐乾陵前立有外國使臣的群像,感到有辱洋人的臉面,於是把石人的頭砍掉了。但據歷史學家考證,八國聯軍當時並沒有到過乾陵。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由此不難看出,這些石像的丟失與損壞無不與人的有意或無意的破壞有關。從有關資料分析,蕃臣像的破壞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因素。
明嘉靖34年,也就是公元1555年1月23日,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地震,震級達到8至11級。由於地震發生在子夜,人們還在熟睡中,致使80多萬人死於這次大地震。華縣距乾陵只有100多公里,屬於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關中大地震。專家們推斷,關中大地震是造成番臣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不僅是番臣像,乾陵許多石像石馬毀壞的部分恰好也都是頭部。專家分析:除了石像頸部脆弱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石像的材質。因為當時雕刻採用的石料有一些石瑕,即從石料上可以看到的一些淺色的線條。石頭受損時,最容易從這些地方開裂。
研究人員推斷:61尊番臣像一部分毀於那次大地震。其餘的石像很可能毀於距今五六百年前的明末清初的屢次戰爭。
雖然,這61尊雕像的頭像已不知所蹤,但是那緊身窄袖的衣服,寬寬的腰帶,短簡的皮靴,雙足並立,兩手前拱,栩栩如生的形象,仍然為我們展現了朝堂上蕃臣侍立的場景,留給我們對大唐盛世的無限遐想。
武則天無字碑之謎大破解:武則天的無字碑位於陝西省咸陽市區西北方五十公里處的乾陵的司馬道東側,北靠土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奇崛瑰麗,巍峨壯觀。武則天無字碑是乾陵遊客必覽之景。乾陵的司馬道東側的無字碑與「述聖紀(或稱述聖紀碑)」碑相對,述聖碑是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碑,她還親自撰寫了5000餘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自秦漢以來,帝王將相無不希望死後能樹碑立傳,中國歷史上惟一一個女皇帝的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
無字碑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的是中國歷代群碑中的巨製,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量達98.9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
碑額未題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條螭龍,巧妙地纏繞在一起,鱗甲分明,筋骨裸露,靜中寓動,生氣勃勃。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騰空飛舞的巨龍,線刻而成,龍騰若翔,栩栩如生。
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鬥圖),其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雄獅則昂首怒目,十分威嚴。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因而這座無字碑歷來聞名遐邇。
據有關史書記載,唐高宗死後,乾陵的選址、設計以及營建,都是在武則天直接指導下進行的。無字碑與述聖紀碑相互對應,兩碑很可能是同時樹起的。
武則天墓 無字碑
陝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時,無意間發現在無字碑的陽面,從上到下刻滿了方格子,經考證,這些並不是後人刻上去的。這些方格子每個長4厘米,寬5厘米,排列整齊。只有一種可能,它們就是當初準備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經準備好了碑文。根據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計算,碑文大約有3300多字。那麼,為什麼已經準備好的碑文沒有刻在石碑上呢?
歷史學家做出了這樣的推測:武則天生前已經撰寫好了碑文,並交給了李顯,武則天叱吒風雲幾十年,但「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讓位給李顯,將國號「周」恢復為「唐」,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卻長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後雖然不能發洩憎恨,但也講不出對母親歌功頌德的好話,只好不說不刻,為武則天留下了一塊無字碑。
這塊武則天精心設計並樹立的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於顯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丰姿韻味,以及種種富於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倍受青睞,名播八方。遊客們到乾陵來,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駐足,無字碑在無數遊人眼中不僅是乾陵的象徵,更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徵。
武則天墓 無字碑
陝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時,無意間發現在無字碑的陽面,從上到下刻滿了方格子,經考證,這些並不是後人刻上去的。這些方格子每個長4厘米,寬5厘米,排列整齊。只有一種可能,它們就是當初準備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經準備好了碑文。根據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計算,碑文大約有3300多字。那麼,為什麼已經準備好的碑文沒有刻在石碑上呢?
歷史學家做出了這樣的推測:武則天生前已經撰寫好了碑文,並交給了李顯,武則天叱吒風雲幾十年,但「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讓位給李顯,將國號「周」恢復為「唐」,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卻長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後雖然不能發洩憎恨,但也講不出對母親歌功頌德的好話,只好不說不刻,為武則天留下了一塊無字碑。
這塊武則天精心設計並樹立的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於顯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丰姿韻味,以及種種富於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倍受青睞,名播八方。遊客們到乾陵來,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駐足,無字碑在無數遊人眼中不僅是乾陵的象徵,更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徵。
地宮寶藏探秘
乾陵地宮的大門一封就是1300餘年,大門之內鎖住了大唐盛世的繁華和不為人知的多少秘密……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夢寐以求,想弄清其中的奧秘,但是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和考古資料,時至今日,人們對乾陵地宮仍然是不甚瞭解。毫無疑問,在進行科學發掘之前,要完全揭開乾陵地宮的神秘是不可能的。不過,我們可根據文獻和考古資料所披露的蛛絲馬跡,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從現存的文獻資料記載中得知,乾陵外部有一條溝通地宮的"羨道",又叫"誕道"。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隧道。這條隧道是由塹壕與石洞兩部分構成的。兩段交接處便是地宮宮門的所在。1959年至1960年,考古工作者曾兩次對乾陵隧道進行了勘查與試掘,特別是1960年3月對隧道進行了大面積揭露。揭露的情況表明,乾陵的這條隧道露天部分全長63.10米,寬3.9米;位於梁山主峰南面中腰部脊樑偏東處。呈斜坡形狀。內部結構是用一至二噸重的長方形石條疊徹,共疊砌了39層。表層約用410塊石條,石條與石條上下、左右之間均以鐵細腰掛板、鐵棍拴拉,然後再在其縫隙之間澆灌鐵漿,從而使石條之間不能移動,成為一體。
通過隧道,進入宮門。根據文獻記載,唐太宗昭陵的石門達五重之多。乾陵地官石門有多少,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地宮的石門一定是堅固可靠的。進入宮門便可以到達墓室。墓室是地宮的主體根"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推測,乾陵地宮墓室至少是前、中、後三室。從唐人的宇宙觀和已發掘的王公大臣、皇親國戚陪葬墓分析,墓室的結構當是上園下方,頂部為穹隆式,底部是四方形。至於墓室的大小,目前尚無具體材料可資說明。可以想像要比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墓室大得多。
地宮裡有些什麼東西,這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從《唐六典·大唐元陵儀注》文獻中,我們可獲得一點信息。首先,地宮的中室或中部有"棺床","棺床"上放著皇帝的"神宮",即棺槨。棺材的底部有防潮材料及珍寶之類。上加"七星板",板上有席、褥,旁置衣物及硅、璋、壁、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斂之衣,口含貝玉,仰臥於褥上,面對棺蓋。棺蓋內側鑲有黃帛,帛上畫著日月星辰及龍魚等物。其次,後室或後部設有石床,石床周圍放置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玩好之物。第三,前室或前部則設有"寶帳",帳內設有神座。神座之西,放著玉製的"寶緩""謚冊"和"哀冊"。神座之東放置一些"玉幣"。除此之外,地宮裡還置有"白佩""素幡"和"明器"等。從武則大所撰寫的《述聖紀碑》碑文中考證,地宮裡還有不少珍貴書籍和名人字畫。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裡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那麼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裡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更有資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說,乾陵地宮裡的寶貝最少有五百噸!據史料記載,埋葬唐高宗的時候,隨葬品的價值就佔了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20多年後,武則天駕崩,她的兒子又將全國三分之一的金銀珠寶隨她帶進了乾陵。另外,史書上還有明確記載,唐高宗臨死時,特意留下遺言,要求將他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全部陪葬。由此推斷,在乾陵地宮出土五百噸的文物並不是沒有可能。
地宮裡有些什麼東西,這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從《唐六典·大唐元陵儀注》文獻中,我們可獲得一點信息。首先,地宮的中室或中部有"棺床","棺床"上放著皇帝的"神宮",即棺槨。棺材的底部有防潮材料及珍寶之類。上加"七星板",板上有席、褥,旁置衣物及硅、璋、壁、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斂之衣,口含貝玉,仰臥於褥上,面對棺蓋。棺蓋內側鑲有黃帛,帛上畫著日月星辰及龍魚等物。其次,後室或後部設有石床,石床周圍放置衣冠、劍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玩好之物。第三,前室或前部則設有"寶帳",帳內設有神座。神座之西,放著玉製的"寶緩""謚冊"和"哀冊"。神座之東放置一些"玉幣"。除此之外,地宮裡還置有"白佩""素幡"和"明器"等。從武則大所撰寫的《述聖紀碑》碑文中考證,地宮裡還有不少珍貴書籍和名人字畫。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裡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那麼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裡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更有資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說,乾陵地宮裡的寶貝最少有五百噸!據史料記載,埋葬唐高宗的時候,隨葬品的價值就佔了全國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20多年後,武則天駕崩,她的兒子又將全國三分之一的金銀珠寶隨她帶進了乾陵。另外,史書上還有明確記載,唐高宗臨死時,特意留下遺言,要求將他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全部陪葬。由此推斷,在乾陵地宮出土五百噸的文物並不是沒有可能。
地宮中有何無價之寶?
乾陵地宮裡,到底有多少文物呢?經過這麼多年的探測考察,一位資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說,最少有五百噸!這還不包括墓道裡的那些條石,而那些造型各異刻有文字的條石,也是難得的文物。
根據考古工作者對乾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宮的局部探測,以及對乾陵附近的陪葬墓的發掘,專家們推測乾陵墓室的結構,是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後通道,左右宮殿組成。左邊躺著唐高宗,右邊躺著武則天。
在前後通道的兩側,又各有四間石洞,洞裡裝滿了盛唐時最值錢的寶貝。在通向金剛牆的近百米過道兩旁,擺滿了各種金銀祭器。而最讓世人感興趣的就是那件頂尖級國寶——《蘭亭序》。史書記載,《蘭亭序》在李世民遺詔裡說是要枕在他腦袋下邊。那就是說,這件寶貝應該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把昭陵盜了,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那麼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乾陵裡面。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一說。
細說起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惟一敢廢黜正統,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則天一人。她66歲時掀翻了李唐龍案,宮門外高懸起武周的旗幟,硬是當了15年皇帝,死後又敢在自己墓前豎起黑色的無字碑,一生功過任憑後人評說。唐高宗李治風流倜儻、病塌上草就遺詔,要把他生前喜歡的字畫全部隨葬入墓,估計書法大聖王羲之除《蘭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帶入了棺槨。
而武則天更是才氣橫溢的一代尤物,可流傳至今的《全唐詩》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詩作。武則天那麼多失傳佳作哪裡去了呢?是否就葬在陵中?這實在是彌天之謎。
相關:
文物專家郭沫若先生曾對周恩來總理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裡!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後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郭老隻字未提墓室中那車載斗量的金銀珠寶。其實,可以想像,乾陵一開,其間珍寶定會光耀全世界,不弄個世界第九奇跡才怪哩!
漫漫歷史,幾多沉浮?對乾陵感興趣的豈止郭老一人?多少代志士仁人,誰不想在有生之年一飽眼福?
細說起來,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惟一敢廢黜正統,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則天一人。她66歲時掀翻了李唐龍案,宮門外高懸起武周的旗幟,硬是當了15年皇帝,死後又敢在自己墓前豎起黑色的無字碑,一生功過任憑後人評說。唐高宗李治風流倜儻、病塌上草就遺詔,要把他生前喜歡的字畫全部隨葬入墓,估計書法大聖王羲之除《蘭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帶入了棺槨。
而武則天更是才氣橫溢的一代尤物,可流傳至今的《全唐詩》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詩作。武則天那麼多失傳佳作哪裡去了呢?是否就葬在陵中?這實在是彌天之謎。
相關:
文物專家郭沫若先生曾對周恩來總理說過:「毫無疑問:肯定有不少字畫書籍保存在墓室裡!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後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石破天驚,一定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
郭老隻字未提墓室中那車載斗量的金銀珠寶。其實,可以想像,乾陵一開,其間珍寶定會光耀全世界,不弄個世界第九奇跡才怪哩!
漫漫歷史,幾多沉浮?對乾陵感興趣的豈止郭老一人?多少代志士仁人,誰不想在有生之年一飽眼福?
1960年,幾個農民放炮炸石頭,一不小心竟炸出了武則天的墓道口。這個墓道口是真正的國家級絕密,盜墓賊們找了1000多年也沒找見,黃巢40萬大軍挖了幾年也沒挖出來。此後,人們在這個墓道口上邊手植了一棵華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風,已成棟樑之材。
對一座帝王陵墓來說,墓道口好比一把鑰匙,若要發掘,相當完成了一半工程量。如今,乾陵地宮的鑰匙已被我們握了40多年,這把鑰匙若是讓歷史上那些盜墓賊拿到手,乾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在我國歷史上,挖乾陵一事,早已有之。長達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沒有斷絕過盜墓者的身影。小毛賊多如牛毛,正史裡不記載,野史裡也懶得寫。歷史上有名有姓的盜乾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較大的盜掘活動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種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盜成功。
唐末農民起義,黃巢聲勢浩大。他動用40萬起義軍在梁山西側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條深40米的「黃巢」溝,挖走了半座大山。因為軍中無飽學之士,不懂乾陵座北朝南的結構特點,結果因為挖錯了方向,終沒得手。
史載五代耀州刺史溫韜,是個有官銜的大盜墓賊。他率領兵丁一古腦掘開了十幾座唐陵,發了一筆橫財。因為手中有了錢,便驅動數萬人於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挖掘過程十分不順,遇到的天氣總是狂風暴雨,溫韜受了驚嚇,才絕了發掘乾陵的念頭。
民國初年,國民黨將領孫連仲親率一團人馬,也想學學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下營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岩石,最後卻也沒能撈得半點好處。
目前,許多專家認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盜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捨墓道,從石山腹部另鑿新洞入地宮,難度很大,目前尚未發現新的盜洞。至於事實是否像人們希望的那樣,只有等到打開地宮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陝西省考古界老前輩石興邦老先生,幾次撰文說,發掘乾陵的各種條件都具備了,時機也成熟了。40多年來,考古界對南唐二陵、明定陵、法門寺地宮、秦公大墓的發掘中,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專業隊伍,完全能夠勝任對乾陵的發掘工作。
發掘乾陵是陝西省政府40多年來的一種官方行為,在花重金撰寫幾十萬字、有眾多科學家參與、異常嚴密的《唐乾陵發掘計畫》中指出:所謂發掘,就是在採用密閉系統,阻隔空氣流通的有效措施下,只允許兩個攜帶有氧呼吸設備的無菌工作人員(或機器人)進入墓道,用微光攝像器材採回資料就算發掘成功。如何保護,如何展出應根據資料制定。那肯定是若干年之後的事情了,這怎麼會對文物有損害?
乾陵具有全國其他帝陵目前都不具備科學發掘的五個條件:知道主墓室的位置,且準確無誤,一打就開;內藏豐富且證明沒有被盜過;花重金撰寫的發掘方案,和經多方考證的徵求意見稿;幾十年不間斷的上書中央,已引起高端重視;可以證明帝陵正處於損壞之中,而要立即進行搶救的資料。
在科學發掘乾陵的客觀環境已經成熟的情況下,早一天發掘比遲一天發掘要好。「震國之寶」早日面世,對盛唐的研究可以推向一個中西文化比對的高潮;可以提升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聲望。更可以有力地促進「西部大開發」,繁榮中國的旅遊業。
對於陝西來說,經濟學家和文物工作者們預測,乾陵一開,陝西每年最少可增加五百萬遊客,五百萬遊客會帶來多麼大的經濟效益?而這五百萬遊客又會給西部大開發帶來多少信息、多少投資?而遲遲不能進展的主觀原因是某些專家們不願說明的私心在作怪。他們關注的並不是乾陵能不能發掘,而是對自己有什麼實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