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緣何未稱帝?母親殉葬無緣皇位影響巨大
與易中天、於丹式的說史不同,學者李亞平用充滿現代情懷和獨具個性的視角解讀帝王將相的悲喜人生,並透過他們去詮釋歷史的大變局。本文摘自最新出版的《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描述了多爾袞的愛恨情仇和推舉皇位繼承人時的內心衝突。
母親被殉葬遺恨深長
在努爾哈赤的十六個兒子中,多爾袞排行第十四,他的同胞兄弟還有排行第十二的阿濟格與第十五的多鐸。皇太極是他同父異母的八哥。有兩件事情,可能對多爾袞的一生影響巨大,一件是他的親生母親大妃阿巴亥為努爾哈赤殉葬,還有一件就是此次推舉皇位繼承人。
公元1601年阿巴亥嫁給努爾哈赤時,只有十二歲。史書記載說,阿巴亥風姿俊美,頗有心機。老夫少妻,阿巴亥很受努爾哈赤寵愛。兩年後,阿巴亥便被立為大妃。公元1620年,發生變故,努爾哈赤休棄大妃阿巴亥。公開的名義是指斥大妃偷藏財物,實際上有很深的隱情。
這年三月,努爾哈赤的一個小妃子德因澤告發大妃阿巴亥允許貼身侍女將一匹藍布送給情人。努爾哈赤命人調查,結果屬實。令努爾哈赤更加惱怒的是,每當諸貝勒大臣在汗王家裡議事或宴飲時,大妃阿巴亥都會濃妝艷飾,在語言眉目之間對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頗多表示,使在場的其他人很尷尬,只能假裝看不見。這一點,可能令努爾哈赤萬難接受。
事實上,這種恰恰與女真人的習俗和努爾哈赤本人的安排有關。他們採用多種婚姻形式,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對偶制,嫂婚制,姐妹即連帶婚制等。這些婚姻形式的採用,其內在邏輯指向,在於保證未來的生活與生存狀態。因此,父親死後,兒子娶沒有血緣關係的庶母,哥哥死後,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後,哥哥娶弟妹為妻便成為十分正常的、富有人性化的考慮。
因此,豪格死後,多爾袞、阿濟格兩人作為叔叔,各娶了自己的一個侄媳婦。皇太極的五位后妃中,兩個妃子是親姐妹,皇后則是這對姐妹的親姑姑。
努爾哈赤原表示,自己百年之後,要將深受寵愛的大妃,還有年幼的子孫們托付給代善。從而,一度使代善的權勢極為顯赫。倒是准太子代善,他可能並不真正瞭解其父的真實想法與性情,結果是努爾哈赤痛恨自己還活著時就開始眉來眼去的大妃和代善。不久,就削弱了代善的權利。代善失去了父親的歡心,被迅速灰頭土臉邊緣化,也害了大妃。
或許,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情意並未泯滅,休棄不到一年又將她接回,繼續做大妃。《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由於大妃有機變且好嫉妒,使努爾哈赤覺得不快,留下她恐怕身後會禍亂國家,於是預先給諸王交代遺言說:「等我死時,必須命令她為我殉葬。」後來,努爾哈赤死後的第二天一大早,諸王便來向她轉達努爾哈赤的命令,大妃支吾不從,諸王寸步不讓地堅持,大妃阿巴亥自縊而死。也有史書認為,她是被用弓弦勒死的。
母親殉葬時,多爾袞虛歲十五歲。按照女真人的習俗,已經成年。並與多鐸最受晚年努爾哈赤的喜愛,但他當時沒有尺寸武功,在皇太極跟隨努爾哈赤馳騁疆場時,多爾袞還沒有出生,他沒有可能被推舉成繼位的汗王。
獻出「傳國玉璽」,助力皇太極登基
皇太極繼承汗位一年半之後,十七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征蒙古有功,被「賜以美號」。此後,皇太極對多爾袞多次委以重任,扶持著多爾袞一步步成長起來。直至有能力擺平戰功顯赫的皇長子豪格,先成為輔政王,再成為攝政王。應該說,皇太極待多爾袞不薄,甚至超過了對他的親生兒子豪格。
皇太極主政十七年間,幾乎所有王公貝勒都受到過嚴厲處罰。皇太極最有出息的兒子豪格曾經三次受到過降級、罰款的處分,而多爾袞只受到過一次。事情發生在公元1641年,皇太極確定了對錦州長圍久困的戰略,意圖迫使錦州守軍彈盡糧絕後不戰而降。誰知,時間一久,錦州城內被圍的人們受不了,城外圍城的人們也受不了了,結果,領兵主帥多爾袞和豪格等助手商量後,撤除了包圍。皇太極知道後勃然震怒,他把多爾袞等人調回來,不許進城,在城外聽候處置。最後,多爾袞的睿親王爵和豪格的肅親王爵被降職罰款。其他三十多人受到處分。多爾袞諸人拜託範文程等多次求情,方才挨過這一關。
公元1638年八月,皇太極派遣他為「奉命大將軍」,率清軍左翼兵伐明。大明總督、著名的盧象升和總督吳阿衡,就是這一次戰死在多爾袞手下。多爾袞攻克山東重鎮濟南,前後只用了一天時間,生擒德王朱由樞,並陸續攻克城池五十餘座。他的軍功,使素以勇猛善戰著稱的豪格、阿濟格、多鐸等人全部相形見絀。
多爾袞不是一個只會帶兵打仗的赳赳武夫,他的政治頭腦遠在其他王公貝勒之上。崇德元年第二次征服朝鮮時,多爾袞率領剛剛組建的水師一舉攻克江華島,俘獲朝鮮王妃、王子、宗室、妃嬪等。多爾袞一改多鐸等人大肆屠戮、侮辱俘虜的做法,嚴令部下對這些妃嬪、宗室、眷屬待之以禮,並派兵護送,將她們交還給朝鮮國王。結果,朝鮮國王立即率群臣出城投降,並對多爾袞大加讚賞。這一年,多爾袞只有二十四歲。
天聰九年,多爾袞為皇太極和大清朝立下了一個特殊的功勞。這一年九月,多爾袞率軍征伐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殘部。他臨之以威、施之以謀,導致林丹汗餘部不戰而降,並獻出了中華帝國失蹤二百多年的「傳國玉璽」。據說,這顆傳國玉璽從秦始皇之後一直傳到了元朝,具有天命所歸的極其重要的象徵意義。多爾袞得到這顆傳國玉璽並獻給皇太極,皇太極受大家的擁戴,登上了大清帝國的皇帝寶座。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多爾袞才被推到了皇太極死後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上。
這年三月,努爾哈赤的一個小妃子德因澤告發大妃阿巴亥允許貼身侍女將一匹藍布送給情人。努爾哈赤命人調查,結果屬實。令努爾哈赤更加惱怒的是,每當諸貝勒大臣在汗王家裡議事或宴飲時,大妃阿巴亥都會濃妝艷飾,在語言眉目之間對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頗多表示,使在場的其他人很尷尬,只能假裝看不見。這一點,可能令努爾哈赤萬難接受。
事實上,這種恰恰與女真人的習俗和努爾哈赤本人的安排有關。他們採用多種婚姻形式,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對偶制,嫂婚制,姐妹即連帶婚制等。這些婚姻形式的採用,其內在邏輯指向,在於保證未來的生活與生存狀態。因此,父親死後,兒子娶沒有血緣關係的庶母,哥哥死後,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後,哥哥娶弟妹為妻便成為十分正常的、富有人性化的考慮。
因此,豪格死後,多爾袞、阿濟格兩人作為叔叔,各娶了自己的一個侄媳婦。皇太極的五位后妃中,兩個妃子是親姐妹,皇后則是這對姐妹的親姑姑。
努爾哈赤原表示,自己百年之後,要將深受寵愛的大妃,還有年幼的子孫們托付給代善。從而,一度使代善的權勢極為顯赫。倒是准太子代善,他可能並不真正瞭解其父的真實想法與性情,結果是努爾哈赤痛恨自己還活著時就開始眉來眼去的大妃和代善。不久,就削弱了代善的權利。代善失去了父親的歡心,被迅速灰頭土臉邊緣化,也害了大妃。
或許,努爾哈赤對阿巴亥的情意並未泯滅,休棄不到一年又將她接回,繼續做大妃。《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由於大妃有機變且好嫉妒,使努爾哈赤覺得不快,留下她恐怕身後會禍亂國家,於是預先給諸王交代遺言說:「等我死時,必須命令她為我殉葬。」後來,努爾哈赤死後的第二天一大早,諸王便來向她轉達努爾哈赤的命令,大妃支吾不從,諸王寸步不讓地堅持,大妃阿巴亥自縊而死。也有史書認為,她是被用弓弦勒死的。
母親殉葬時,多爾袞虛歲十五歲。按照女真人的習俗,已經成年。並與多鐸最受晚年努爾哈赤的喜愛,但他當時沒有尺寸武功,在皇太極跟隨努爾哈赤馳騁疆場時,多爾袞還沒有出生,他沒有可能被推舉成繼位的汗王。
獻出「傳國玉璽」,助力皇太極登基
皇太極繼承汗位一年半之後,十七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征蒙古有功,被「賜以美號」。此後,皇太極對多爾袞多次委以重任,扶持著多爾袞一步步成長起來。直至有能力擺平戰功顯赫的皇長子豪格,先成為輔政王,再成為攝政王。應該說,皇太極待多爾袞不薄,甚至超過了對他的親生兒子豪格。
皇太極主政十七年間,幾乎所有王公貝勒都受到過嚴厲處罰。皇太極最有出息的兒子豪格曾經三次受到過降級、罰款的處分,而多爾袞只受到過一次。事情發生在公元1641年,皇太極確定了對錦州長圍久困的戰略,意圖迫使錦州守軍彈盡糧絕後不戰而降。誰知,時間一久,錦州城內被圍的人們受不了,城外圍城的人們也受不了了,結果,領兵主帥多爾袞和豪格等助手商量後,撤除了包圍。皇太極知道後勃然震怒,他把多爾袞等人調回來,不許進城,在城外聽候處置。最後,多爾袞的睿親王爵和豪格的肅親王爵被降職罰款。其他三十多人受到處分。多爾袞諸人拜託範文程等多次求情,方才挨過這一關。
公元1638年八月,皇太極派遣他為「奉命大將軍」,率清軍左翼兵伐明。大明總督、著名的盧象升和總督吳阿衡,就是這一次戰死在多爾袞手下。多爾袞攻克山東重鎮濟南,前後只用了一天時間,生擒德王朱由樞,並陸續攻克城池五十餘座。他的軍功,使素以勇猛善戰著稱的豪格、阿濟格、多鐸等人全部相形見絀。
多爾袞不是一個只會帶兵打仗的赳赳武夫,他的政治頭腦遠在其他王公貝勒之上。崇德元年第二次征服朝鮮時,多爾袞率領剛剛組建的水師一舉攻克江華島,俘獲朝鮮王妃、王子、宗室、妃嬪等。多爾袞一改多鐸等人大肆屠戮、侮辱俘虜的做法,嚴令部下對這些妃嬪、宗室、眷屬待之以禮,並派兵護送,將她們交還給朝鮮國王。結果,朝鮮國王立即率群臣出城投降,並對多爾袞大加讚賞。這一年,多爾袞只有二十四歲。
天聰九年,多爾袞為皇太極和大清朝立下了一個特殊的功勞。這一年九月,多爾袞率軍征伐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殘部。他臨之以威、施之以謀,導致林丹汗餘部不戰而降,並獻出了中華帝國失蹤二百多年的「傳國玉璽」。據說,這顆傳國玉璽從秦始皇之後一直傳到了元朝,具有天命所歸的極其重要的象徵意義。多爾袞得到這顆傳國玉璽並獻給皇太極,皇太極受大家的擁戴,登上了大清帝國的皇帝寶座。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多爾袞才被推到了皇太極死後至關重要的十字路口上。
忍辱負重推舉六歲毛孩登龍椅
公元1643年八月十四日凌晨,皇太極已經去世五天,多爾袞在三官廟裡會晤皇太極生前最為信任的內大臣索尼與圖賴,推舉大清皇帝的繼承人。索尼告訴多爾袞:「先帝有兒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們什麼都不知道。」語氣堅定,完全沒有商量餘地。前清時代大清帝國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時刻到來……
本來多爾袞最應該被推舉為最高權力繼承人,偏偏此時的情形已經與努爾哈赤死後大不相同,經過皇太極十七年經營,他們擁戴皇太極,堅定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其中,還有人指名擁戴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比他的十四叔多爾袞還大三歲。從努爾哈赤的時代起,就開始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了。豪格也不僅僅是個武夫,在對待大明、朝鮮與蒙古察哈爾的戰略關係上,他眼光獨到。豪格與多爾袞多次並肩作戰,經常是多爾袞為主帥,豪格為副帥。譬如,那顆傳國玉璽就是二人一起拿到的。不過,叔侄之間似乎並沒有建立起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情誼。豪格對多爾袞好像也並不服氣,或許和他年齡比多爾袞大有關。
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皇太極對豪格有什麼特別的關照,但到皇太極去世時,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已經成為大清國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他宗室諸王包括多爾袞在內都不具備的優勢。另外一個因素是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關係很不和睦,他們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
當多爾袞已經成為攝政王時,曾說:「昔日太宗死時,沒有確立繼承者,諸王、貝勒、大臣都寄希望於我,他們跪著請求我來繼位。」多爾袞在此所說的,可能大體是事實。幾年以後的順治九年,清算多爾袞時,那些擁戴他的人談到了當時的情景的確如此。事實上,精明強幹的多爾袞不可能沒有注意到雙方的實力對比相差無幾。多爾袞若欲令智昏,強行繼位,勢必遭到激烈反彈。其後果無法預料。
於是,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五天,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出現了一個事先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局。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率先提出,應立皇子繼位。多爾袞勒令他們退出會場。
隨後,英王阿濟格與豫王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吟不語,未置可否。多鐸即聲稱:「你若不願意,就立我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裡的。」
多爾袞迅即反駁道:「太祖遺詔裡也提到了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個人。」多爾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在反駁多鐸的同時,順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選人之列。
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當立禮親王代善。」
代善表示:「睿親王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當然是國家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皇長子,應該立他。」代善也夠狠,彷彿不經意之間,便堵死了多爾袞的路。
豪格說:「我福小德薄,不配擔當大任。」離開了會場。
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們佩劍上前,說:「我們這些人食於帝,衣於帝,皇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願跟隨皇帝於地下。」
見此情形,代善說:「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時,我都不參與國家大事,現在哪裡還能過問這麼大的事?」隨即起身離開了會場。
多爾袞則當機立斷地表態說:「你們說的有道理,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成年之後,我們即行歸政。」多爾袞的提議,立即獲得多數人通過。
多爾袞出人意料地推舉出一個六歲的孩子繼承皇位,令兩個人感到不滿,一個是代善的兒子碩托,一個是代善的孫子阿達禮。他們二人在諸王公貝勒已經對天盟誓,在小皇帝福臨還沒有舉行儀式登基之時,動員大家推翻成議,擁戴多爾袞。結果,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發自己的一子一孫違反誓約,最後,二人被毫不容情地處死。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是被逼無奈還是大義滅親,代善在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發揮了安全閥與穩定器的作用。
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皇太極對豪格有什麼特別的關照,但到皇太極去世時,豪格作為四大親王之一,已經成為大清國位高權重的人物。而皇長子的身份,更令他具有了其他宗室諸王包括多爾袞在內都不具備的優勢。另外一個因素是皇太極生前自領的兩黃旗將士和多爾袞三兄弟所屬的兩白旗之間,關係很不和睦,他們特別不願意看到多爾袞繼位。
當多爾袞已經成為攝政王時,曾說:「昔日太宗死時,沒有確立繼承者,諸王、貝勒、大臣都寄希望於我,他們跪著請求我來繼位。」多爾袞在此所說的,可能大體是事實。幾年以後的順治九年,清算多爾袞時,那些擁戴他的人談到了當時的情景的確如此。事實上,精明強幹的多爾袞不可能沒有注意到雙方的實力對比相差無幾。多爾袞若欲令智昏,強行繼位,勢必遭到激烈反彈。其後果無法預料。
於是,八月十四日,皇太極死後五天,在大清帝國後繼皇帝的推舉會議上,出現了一個事先誰也沒有預料到的結局。會議一開始,兩黃旗八大臣中的索尼與鰲拜便率先提出,應立皇子繼位。多爾袞勒令他們退出會場。
隨後,英王阿濟格與豫王多鐸提議多爾袞繼位,多爾袞沉吟不語,未置可否。多鐸即聲稱:「你若不願意,就立我為帝。我的名字是在太祖遺詔裡的。」
多爾袞迅即反駁道:「太祖遺詔裡也提到了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不止是你一個人。」多爾袞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在反駁多鐸的同時,順便把豪格也排除出了候選人之列。
於是,多鐸提議:「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長,當立禮親王代善。」
代善表示:「睿親王多爾袞如果同意繼位,當然是國家之福。既然他不願意,就應該立皇子。豪格是皇長子,應該立他。」代善也夠狠,彷彿不經意之間,便堵死了多爾袞的路。
豪格說:「我福小德薄,不配擔當大任。」離開了會場。
這時,兩黃旗擁戴皇子的大臣們佩劍上前,說:「我們這些人食於帝,衣於帝,皇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願跟隨皇帝於地下。」
見此情形,代善說:「我是皇帝的大哥,我老啦,皇帝在時,我都不參與國家大事,現在哪裡還能過問這麼大的事?」隨即起身離開了會場。
多爾袞則當機立斷地表態說:「你們說的有道理,我贊成由皇子繼位,現在,豪格既然沒有這個意思,就應該立皇九子福臨為帝。他年紀小,由我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等他成年之後,我們即行歸政。」多爾袞的提議,立即獲得多數人通過。
多爾袞出人意料地推舉出一個六歲的孩子繼承皇位,令兩個人感到不滿,一個是代善的兒子碩托,一個是代善的孫子阿達禮。他們二人在諸王公貝勒已經對天盟誓,在小皇帝福臨還沒有舉行儀式登基之時,動員大家推翻成議,擁戴多爾袞。結果,誰也沒有想到的是,竟然是代善出面,告發自己的一子一孫違反誓約,最後,二人被毫不容情地處死。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是被逼無奈還是大義滅親,代善在付出慘痛代價的情況下,發揮了安全閥與穩定器的作用。
在豪格看來,過去,僅僅因為多爾袞是叔父,所以領兵打仗時才會成為主帥,自己不得不屈居副手。如今,明明自己最有資格繼承皇位,偏偏又被多爾袞攪了好事,不但皇位沒有坐上,反而更要聽從輔政王多爾袞的號令,就連那些曾經依附他的兩黃旗大臣們,現在也紛紛倒向多爾袞。這口氣令他實在難以下嚥,他不止一次放出狠話說:「難道我就不能扭斷這些傢伙的脖子?」
多爾袞心中的悲憤則可能要更加深重。想想看,他的母親年輕貌美,卻被弄得聲名狼藉,正值三十七歲盛年,卻不得不給死人殉葬。有證據顯示,多爾袞曾經認為皇太極的權位是從自己手裡巧取豪奪走的。如今,皇太極死了,這個皇位本來已經非自己莫屬,偏偏皇太極的兒子又橫在了前面,使自己不得不推舉出他的另外一個孩子———一個六歲的毛孩子來坐那把龍椅,太不公平。
雖然多爾袞是這一輪角力中毋庸置疑的勝利者,實際上,他和豪格是兩敗俱傷,他們二人在心靈上全部創巨痛深。過去,多爾袞與豪格雖然並不親密,但至少還是並肩作戰的戰友,如今,他們變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敵。
獨攬大權,豪格神秘「賜死」
十二天之後,公元1644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即皇帝位。九月十一日,皇太極去世一個多月了,輔政王多爾袞替小皇帝發佈諭旨,命令另一位輔政王濟爾哈朗率軍攻伐錦州與寧遠,這是一次很奇怪的軍事行動。濟爾哈朗帶兵走後,多爾袞又代小皇帝發佈諭旨,晉封自己為攝政王。成為攝政王之後,多爾袞召集貝勒大臣們開過一個會,會議的重大決定是,從攝政王開始,所有親王、貝勒、貝子「悉罷部務」,不再分管政府六部事務。所有政府工作全部由各部尚書負責,各部尚書直接對攝政王負責。一個月後,濟爾哈朗從寧錦前線返回瀋陽,發現短短一個月時間,一切已經似是而非。不久,他召集大家開會,宣佈:今後一切政府事務都要先報告多爾袞,排名順序也要先寫多爾袞。從此,濟爾哈朗成了一位掛名輔政王爺。
半年後,公元1644年四月一日,在多爾袞即將出征大明前夕,豪格的一個親信部下,出面檢舉豪格「悖亂」。處理的結果是,幾位忠實於豪格的部下被殺死,豪格本人被廢為庶人。這是一個奇怪的、完全狗屁不通的判決。
三年後,順治三年正月,已經牢牢掌控了大權的多爾袞再次起用豪格,命他率軍前去對付張獻忠。順治五年二月初三日,豪格在把這位令四川人聞之色變的「大西皇帝」殺死後,凱旋回京。
一個月以後,為他慶功的熱乎勁兒還沒有完全過去,豪格便又一次獲罪被幽禁起來。這一次,他的罪名真的稱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了。不久,時年四十歲的豪格在幽禁中無疾而終。有人認為,他是被受過專門訓練、具有高度技巧的大明錦衣衛留用人員奉命殺死的。死後,檢查不出任何致死的原因。這可能是福臨小皇帝痛恨多爾袞的原因之一,多爾袞的身後亦由此注定。
就這樣,曾經有過「賢王」之美譽的多爾袞,三十二歲時,成為大清帝國的真正領袖,率領大軍直撲北京。當時在中國社會與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的所有人物,不是成為他的部下或棋子,就是滅在他的手裡。隨後,豪格死後僅僅兩年多一點,三十九歲的多爾袞正值英年便遽然死去。
上天待大清何其厚也?上天待多爾袞又何其薄也?他的恩怨情仇幾乎與大清王朝的建立和大明帝國的垮台緊緊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瀾壯闊而又波詭雲譎的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