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司馬懿之軍事才能大PK:誰更厲害一些? | 陽光歷史

 

A-A+

諸葛亮與司馬懿之軍事才能大PK:誰更厲害一些?

2017年04月14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250 次

  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更厲害?公元231年的二月,諸葛亮(時年51歲)率軍第四次北伐,並再次選定以祁山為攻擊方向。這次蜀軍遠征,大約呈現出了三個亮點:一是,諸葛亮採用了「木牛」(經改良過的帶有前轅的小車)來運送軍糧,提高了以人肩擔糧的運載量;二是,諸葛亮將他所改進的「損益連駑」(一種利用機械原理,可一發十矢,並能連續發射的先進射箭武器。)機,配置進了蜀軍之中;三是,諸葛亮事先派人,招撫了鮮卑族部落首領軻比能,使其率兵從故北地和石城出擊,以響應北伐。所以這次的聲勢上,超過了諸葛亮的前兩次北伐。

  此時,因魏國大司馬曹真(對抗蜀軍的主帥)病重臥床,而蜀軍已逼進天水,將祁山的魏國守將賈嗣、魏平等,圍了個水洩不通。魏明帝曹叡便請出時任大將軍的司馬懿(時屯駐在河南南陽),接替曹真擔任抗擊諸葛亮的主帥,統領在西部的各路軍馬抵禦蜀軍。曹叡並當面對司馬懿說道:「一旦西部出現戰事,非您不能夠抵擋啊!」從這時候起,才是諸葛亮與司馬懿面對面較量的真正開始。

  司馬懿出生於河南溫縣,比諸葛亮大兩歲。這兩人在軍事才上,稱得上是棋逢敵手。但在性格及作風等方面,可算是大相迥異的。司馬懿天性狡詐,深藏不露,並且多謀善變。據史傳,他天生頸長,兩眼寬闊,能在行走時不需要轉動身子,就可以靈活地把頭轉回一百八十度而窺視於後面,故被時人稱之為「狼顧之相」。司馬懿出身於中原士族世家,其先祖累歷朝官,乃父曾擔任京兆尹(洛陽市長),故他自幼也飽讀詩書,博學多聞。

諸葛亮 司馬懿

  在司馬懿23歲時,出任了地方的上計椽(相當於向朝廷編製年度報告的統計科科長)。這年,因為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而威震中原,躊躇滿志,所以便四處招攬人才。他聽謀臣崔琰介紹,說司馬懿年青有為,便派人前去徵召。大概是司馬懿自以為出身高貴,看不起曹操是閹宦之後的原因。曹操的生父曹嵩本姓夏侯,是給東漢桓帝的太監曹騰做了養子以後,才改為姓曹的。所以,司馬懿才托病婉拒(言稱患了風痺症)了曹操的邀請。曹操的使官當然不太相信這是真的,便在半夜裡悄悄來到司馬懿的住房外面偷窺,卻見他僵臥於床,竟然一動未動,只好作罷。

  過了幾年後,曹操已升任了一言九鼎的丞相之職,不由惦記起司馬懿來。於是再度徵召他,要聘為文學椽(丞相府的文學秘書)一職。而這次,曹操心裡想到的,是要為「太子」曹丕網絡一幫可用於將來的良才。以曹操的雄略與精明,司馬懿(比曹操小25歲)在當時只能做他的小學生的。他為了讓司馬懿爽快地來赴任,便叮囑其使臣,若此人再想耍賴,就直接抓起來送到監獄裡查辦!

  此招一出,司馬懿只得乖乖地應召就任。這就恰好應了一句俗話:「狐狸再狡猾,也鬥不過好獵手!」當年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也因不應曹操之征,跑到山中躲避,竟被曹操叫人放火燒山,一會兒就被「燒」出來,投到了朝府裡,做了曹操的大秘書。司馬懿勤勉務實,做事靠譜,就是喜怒不形於色,言語極少,讓人很難猜透他的真實意圖。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說他是「情深阻而莫測,飾忠於詐」的人,這是非常到位的評論。

  在今天看三國史,以司馬懿當年先是不露聲色地穩住孟達,進而出其不意地擊破上庸城、擒殺孟達的手段,我們可以領略於他的謀略之深,行事之果斷。從司馬懿後來在曹芳即魏帝后,遭大將軍曹爽(曹真之子)排擠時,竟然裝病退養,達十年之久。司馬懿扮癱扮癡,說話顛三倒四,騙得曹爽集團心花怒放,毫無戒備了,他卻率領兩個兒子及一幫死黨,伺機偽造了皇太后詔書,突然發動「軍事政變」(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事變),一舉捕殺了曹爽及其黨羽、並株連其家族諸人。在這場爭奪曹氏政權的血洗行動中,前後共有三千多人遇害,魏帝曹芳被廢,司馬氏取代曹魏的政局由此定格。我們可以得見,司馬懿的用心之狡詐,手段之殘忍。

  讓我們再說回到公元231年的三月份,因大司馬曹真病逝於魏都洛陽。從此,曹氏家族在魏國的老將重臣,俱已凋零殆盡,魏國的軍事指揮權開始落入到了司馬懿的手中。司馬懿領軍進入前線之後,立刻調兵遣將,作出了一番戰略部署。他命令費曜、戴陵二將,以精兵四千人駐守上邽(甘肅天水);其他部隊作為主力,向西救援祁山。

  作為曹操五虎將之一的張郃,此時提出建議,希望分出一部分軍隊,分別駐防於雍縣(陝西鳳翔縣)與郿縣(陝西眉縣)兩地,以便於相互救應。司馬懿回答他:「如果前方各軍都能夠獨當一面,你的主意是沒錯的;但如他們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就會造成軍力分散,而被諸葛亮得以各個擊破。當年項羽的楚軍一分為三,為叛將英布所破,原因即在於此。」於是,魏軍盡數西進。

  諸葛亮偵悉到司馬懿指揮全軍,蜂擁西來的動向後,也做出了相應的戰略部署如下:一是令王平將軍所部屯駐於南圍(圍打祁山魏軍的南方營壘),擔任繼續攻打祁山的戰鬥任務;二是親自帶領魏延、高翔、吳班等部直撲上邽。上邽是魏國後方重鎮,所以魏軍必會死保不失,那麼就可以調動魏軍主力回頭救援,以利於蜀軍攻擊祁山。這一計策,是諸葛亮將兵法上說的「圍魏救趙」的活用。

  郭淮、費曜等魏將,在迎擊諸葛亮大軍的戰鬥中遭受重挫,只得潰退於上邽孤城之內,龜縮著不敢出戰。這時正值麥熟,諸葛亮便命蜀軍,把上邽城外的麥子盡收乾淨,以補充軍糧。司馬懿得知上邽之城勢危後,盡驅魏軍趕來救援。於是,蜀、魏的兩軍主力,相遇在了上邽之東。老奸巨滑的司馬懿,見諸葛亮所率之軍兵鋒甚強,銳不可當,便採取了「斂軍依險」之策。他命令部隊縮小防禦圈,依險紮營,拒不出戰。

  諸葛亮無機可乘之下,只得率軍先退於鹵城(甘肅的甘谷縣東),再尋機破敵。然而,司馬懿雖然率軍緊緊尾隨,卻只是立營堅守,不出擊迎戰蜀軍。這兩位三國中一流的軍事家,又在鹵城相持了起來,但兩人又是各懷心思的。

三國鼎立形勢圖

  諸葛亮遠道而來,所帶糧草有限,故而磨刀霍霍,只求速戰速決。因視司馬懿拒守不出,諸葛亮便令士兵每天到魏營前叫陣挑戰,激其出兵相應。由於是在本土作戰,司馬懿佔有地利之優,把持著「對急應緩」的本錢,所以忍受於蜀軍天天叫罵的恥辱,就是不出來應戰,讓諸葛亮難以奈何!

  司馬懿此舉,是出自對敵我雙方實情分析、權衡後,從兩方面來正確對待的。一是,他有感於蜀軍確實善戰,諸葛亮也指揮得當,自己取勝的把握不大,弄不好肯定丟兵失將,所以只能以示弱不出對待;二是,他清楚蜀軍數量不多,在大批魏軍的防禦之下,是翻不起大浪的,一旦其勢減糧缺,必退無疑,魏軍也就穩可以「得勝」回師了!這也算得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別樣計謀。

  司馬懿的想法不錯,但他的下屬卻很不滿足於此,認為這樣做有損於作為大國的聲譽,也使魏軍喪失了士氣,不如給諸葛亮一點顏色看看的好。老將軍張郃(時已70歲開外)就此提出道:「今祁山守將知我援兵來到,人心自安,不足為慮了;現在我軍應該分道出擊,以主力從正面進擊蜀軍,另遣一部繞於敵後而攻擊,必會大破於諸葛亮。若如我們於今這樣,只敢於尾隨,而不敢於進前,這是有損國威與民望的做法!」

  但司馬懿心有餘悸,對張郃之言不已為意,依然繼續對蜀軍採取尾隨之策。每到一地,他就下令依山結營,挖掘戰壕,據險堅守,始終不跟蜀軍主力接戰。魏將賈栩、魏平也對主帥司馬懿的怯懦之態,極度不滿了起來,要立下軍令狀,以死請戰。但他們幾次的請戰,均被司馬懿擋回,於是,眾將領向他憤慨而言:「你害怕蜀漢像害怕老虎一樣,怎會不教天下之人恥笑?」

  在眾情難違之下,司馬懿也變得相當的焦慮,那馬臉紅一陣白一陣的,極為難堪。到了五月中,司馬懿不得不下令出戰了,並做出了攻擊蜀軍的軍事部署:他決定親率主力,從正面進攻諸葛亮大營(實為牽制,意圖仍在解祁山之圍);讓張郃一軍攻向祁山之南,以擊潰蜀將王平進圍祁山的部隊。

三國鼎立形勢圖

  諸葛亮遠道而來,所帶糧草有限,故而磨刀霍霍,只求速戰速決。因視司馬懿拒守不出,諸葛亮便令士兵每天到魏營前叫陣挑戰,激其出兵相應。由於是在本土作戰,司馬懿佔有地利之優,把持著「對急應緩」的本錢,所以忍受於蜀軍天天叫罵的恥辱,就是不出來應戰,讓諸葛亮難以奈何!

  司馬懿此舉,是出自對敵我雙方實情分析、權衡後,從兩方面來正確對待的。一是,他有感於蜀軍確實善戰,諸葛亮也指揮得當,自己取勝的把握不大,弄不好肯定丟兵失將,所以只能以示弱不出對待;二是,他清楚蜀軍數量不多,在大批魏軍的防禦之下,是翻不起大浪的,一旦其勢減糧缺,必退無疑,魏軍也就穩可以「得勝」回師了!這也算得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別樣計謀。

  司馬懿的想法不錯,但他的下屬卻很不滿足於此,認為這樣做有損於作為大國的聲譽,也使魏軍喪失了士氣,不如給諸葛亮一點顏色看看的好。老將軍張郃(時已70歲開外)就此提出道:「今祁山守將知我援兵來到,人心自安,不足為慮了;現在我軍應該分道出擊,以主力從正面進擊蜀軍,另遣一部繞於敵後而攻擊,必會大破於諸葛亮。若如我們於今這樣,只敢於尾隨,而不敢於進前,這是有損國威與民望的做法!」

  但司馬懿心有餘悸,對張郃之言不已為意,依然繼續對蜀軍採取尾隨之策。每到一地,他就下令依山結營,挖掘戰壕,據險堅守,始終不跟蜀軍主力接戰。魏將賈栩、魏平也對主帥司馬懿的怯懦之態,極度不滿了起來,要立下軍令狀,以死請戰。但他們幾次的請戰,均被司馬懿擋回,於是,眾將領向他憤慨而言:「你害怕蜀漢像害怕老虎一樣,怎會不教天下之人恥笑?」

  在眾情難違之下,司馬懿也變得相當的焦慮,那馬臉紅一陣白一陣的,極為難堪。到了五月中,司馬懿不得不下令出戰了,並做出了攻擊蜀軍的軍事部署:他決定親率主力,從正面進攻諸葛亮大營(實為牽制,意圖仍在解祁山之圍);讓張郃一軍攻向祁山之南,以擊潰蜀將王平進圍祁山的部隊。

  這是蜀、魏兩軍的一場頗為激烈的交戰。雙方的擂主各有手中王牌:蜀軍是訓練有素,作風頑強;魏軍則是久經沙場,經驗豐富。所謂兩強相遇勇者勝,在雙方主帥調遣得當的情況下,就看下面的各方戰將之間,來比拚用勇與謀的高下了。張郃老將軍雖曾「名震關右」,多謀而善戰,但是這回他進擊祁山南圍,卻碰到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這就是蜀軍王平所部。王平是行武出身,實戰經驗相當豐富,作風穩健而頑強。他所帶之軍號稱「無當軍(無人可擋)」,隊伍士氣高昂,作戰勇猛異常,屬於蜀軍精銳。張郃倚仗兵多,對蜀軍營地發起了數次強攻,但均被擊退,讓魏兵毫無辦法,只得又退回原地。

  而面對於司馬懿的攻擊主力,諸葛亮則派出大將魏延所部居中,高翔、吳班二將率軍分於左右,三支兵馬如同三把利箭,直插魏軍之中。一場血戰下來,殺得司馬懿大敗,便連忙鳴金後撤,逃回原來的營壘內,只想求於自保了。這一仗,蜀軍共計斬殺魏兵三千人,繳獲鎧甲五千件、弓箭三千一百張。

  但是,由於司馬懿依山據守,死不出戰,讓蜀軍無隙可乘,只得相持而待。到了六月,蜀軍糧草開始接濟不上,諸葛亮開始鬱悶起來。而就在此時,突然丞相參軍馬忠、督軍成藩二人,從漢中來到前線,報說受李嚴(留守漢中主持政務,並負責督運前線糧草)派遣,前來傳達劉禪旨意的。其大意為:因蜀中「糧運不繼」,務請丞相及時退兵。鑒於情勢所迫,諸葛亮也只好下令班師。

  龜縮於魏營中的司馬懿,聽到蜀軍全線撤離的消息後,心中大喜,感覺報仇的機會來了,便下令張郃選調精兵,迅即展開追擊。張郃這時,卻認為這樣做不妥,向司馬懿勸阻道:「兵法上曾有警示,說軍隊圍城須讓開一條通路,對於撤退之軍不去追趕;這是以避免敵軍狗急跳牆的道理!」但司馬懿一門心思,想要挫傷諸葛亮,以挽回自己的尊嚴,便嚴令張郃執行追擊任務。

  不料諸葛亮心思縝密,在蜀軍的進退用兵上早有算度,以不致使自己吃大虧。當張郃率軍追趕到木門道(甘肅天水市西南)時,進入了諸葛亮設下的伏擊圈中。於是,蜀軍憑借高山險境,對著魏軍萬箭齊發,特別是由專訓兵士操作的「連弩矢發器」,發揮出了強大的殺傷力,致成張郃中箭落馬,當場身亡。

  待諸葛亮率大軍平安地返回漢中時,李嚴卻表現得疑惑不解,一臉驚訝地對左右人士道:「軍糧供給不存問題嘛,北伐漢軍怎麼就無故而返呢?」李嚴還一面散佈謠言,說諸葛亮是因懼怕司馬懿,不敢進兵而擅自撤退了;一面又報告於後主劉禪,言及諸葛亮是假意退卻,目的在誘敵深入而後殲之。對李嚴的這些前後矛盾的言行,引起了諸葛亮的高度關注與警覺,便親自著手對此事調查核實。諸葛亮將李嚴寫給自己的親筆信件,以及報告給劉禪的文稿也找出來,一一對照核實,終於真相大白。

  原來從五月以來,因蜀漢大雨不止,山路難行,嚴重影響到軍糧的運送,將有造成前線因斷糧導致軍潰的重大事件發生。但是李嚴怕擔此責任,便採取了幾面造假的手法,想借此掩蓋,推脫了事。更為離奇的,是他還要將具體督運糧草的官員岑述,予以斬首示眾,以表現自己重視糧草供給的態度。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顯得既卑劣又極幼稚,不像是一位老資格的高官(李嚴在蜀漢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所為,因而也引起了不少後人的猜疑,感覺其中應該另有隱情的。

  在人證物證俱全的事實面前,李嚴理屈詞窮,只得低頭認罪。由於同屬「顧命大臣」,諸葛亮便上奏後主劉禪,請求朝廷秉公處置。同年八月,李嚴被削職為民,流遷到梓潼郡,後在城南四里外的蠶神山下,自建了一處居所,取名「橫造廬」,以示自戒。

  龜縮於魏營中的司馬懿,聽到蜀軍全線撤離的消息後,心中大喜,感覺報仇的機會來了,便下令張郃選調精兵,迅即展開追擊。張郃這時,卻認為這樣做不妥,向司馬懿勸阻道:「兵法上曾有警示,說軍隊圍城須讓開一條通路,對於撤退之軍不去追趕;這是以避免敵軍狗急跳牆的道理!」但司馬懿一門心思,想要挫傷諸葛亮,以挽回自己的尊嚴,便嚴令張郃執行追擊任務。

  不料諸葛亮心思縝密,在蜀軍的進退用兵上早有算度,以不致使自己吃大虧。當張郃率軍追趕到木門道(甘肅天水市西南)時,進入了諸葛亮設下的伏擊圈中。於是,蜀軍憑借高山險境,對著魏軍萬箭齊發,特別是由專訓兵士操作的「連弩矢發器」,發揮出了強大的殺傷力,致成張郃中箭落馬,當場身亡。

  待諸葛亮率大軍平安地返回漢中時,李嚴卻表現得疑惑不解,一臉驚訝地對左右人士道:「軍糧供給不存問題嘛,北伐漢軍怎麼就無故而返呢?」李嚴還一面散佈謠言,說諸葛亮是因懼怕司馬懿,不敢進兵而擅自撤退了;一面又報告於後主劉禪,言及諸葛亮是假意退卻,目的在誘敵深入而後殲之。對李嚴的這些前後矛盾的言行,引起了諸葛亮的高度關注與警覺,便親自著手對此事調查核實。諸葛亮將李嚴寫給自己的親筆信件,以及報告給劉禪的文稿也找出來,一一對照核實,終於真相大白。

  原來從五月以來,因蜀漢大雨不止,山路難行,嚴重影響到軍糧的運送,將有造成前線因斷糧導致軍潰的重大事件發生。但是李嚴怕擔此責任,便採取了幾面造假的手法,想借此掩蓋,推脫了事。更為離奇的,是他還要將具體督運糧草的官員岑述,予以斬首示眾,以表現自己重視糧草供給的態度。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顯得既卑劣又極幼稚,不像是一位老資格的高官(李嚴在蜀漢地位僅次於諸葛亮)所為,因而也引起了不少後人的猜疑,感覺其中應該另有隱情的。

  在人證物證俱全的事實面前,李嚴理屈詞窮,只得低頭認罪。由於同屬「顧命大臣」,諸葛亮便上奏後主劉禪,請求朝廷秉公處置。同年八月,李嚴被削職為民,流遷到梓潼郡,後在城南四里外的蠶神山下,自建了一處居所,取名「橫造廬」,以示自戒。

  諸葛亮返回漢中後,雖然事務紛繁,特別是對重臣李嚴事端的處理,可謂震動蜀漢朝政的一件大事,但並未影響他的繼續北伐的決心。除了督促蜀軍加緊整訓,提高兵士的個人能力外,諸葛亮這時更加的重視對各兵種的配合作用,並突出進行了排兵佈陣方面的演練。

  如聞名古今的八陣圖,就是他吸收了古代兵家八陣之法的精華後,潛心研究、推演出來的一種靈活機動的戰術。它主要運用於行軍、戰鬥及宿營等方面,要求步、騎兵及弓弩手等諸兵種,依據不同戰況需要,相互之間密切配合,又能發揮出各自的優勢,從而演繹出的多種陣勢。比如諸葛亮創造出的鋸齒陣,就是八陣圖中的一種。因它適合於在山地險要佈陣,所以才使得當時的張郃死於此陣之中。

  簡言之,因為八陣圖的基本陣形,是以縱橫各有八行而得名,但可因機而變化出多種的陣形。早在我國戰國時期,八陣兵法即已出現。從於今漢墓中出土的《孫臏兵法》裡,就錄有《八陣篇》,其內容主旨,在於選擇有利地形,運用八陣裡最合適的陣法調配兵力,憑以打擊消滅敵人。但自漢代以後,這種古老陣法無多創新,便逐漸流於形式,沒有人運用在實戰中了。由於蜀軍兵力有限,又要同人多勢眾的魏軍作戰,所以諸葛亮必須採用於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應敵,以彌補自己的弱勢。這大概是他因何要巧思奇想,推陳出新地搞出一些新玩意兒,運用在北伐戰爭中的特別的心思。

諸葛亮的八陣圖

  鑒於蜀軍幾次北伐,皆因糧草不繼以致無奈退兵,諸葛亮深感到,有力的後勤保障,已經成為北伐成功的基本條件。而如何解決好這一矛盾呢?他確實想盡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未能根本解決問題。糧源、糧運,以及後勤保障運作的負責官員,似乎在他重點考慮解決的事情。

  自從回到漢中的第二年(232年),諸葛亮便命令蜀軍在沔陽(今陝西勉縣東)東南的黃沙地區,採取了一邊屯田種糧,一邊修整練兵之策,主要為儲糧備戰。除了繼續製作「木牛」外,諸葛亮又對其加以改進,創製出了「流馬」(大約是特殊獨輪車或者四輪車),成為又一種糧運工具,以用於北伐之中。

  公元233年,諸葛亮將任職於巴西太守的呂胄,調任為漢中太守。呂胄是荊楚人士,因其「儉素守法」,做事負責認真,又是北伐戰爭的強有力支持者,所以得到諸葛亮的青睞,讓他到漢中主持於北伐的後勤保障事宜。

  這一年,諸葛亮用木牛流馬,把大量糧食運至靠近魏國邊境的斜谷口(今陝西漢中市西北面),並在那裡修建了倉庫,囤積軍需。諸葛亮並命人修復了原被趙雲退軍時,所燒燬的褒斜谷的棧道。看來他是想利用這條似乎便捷,但卻極為險峻的北上通道了。所謂褒斜谷棧道,是由漢中北面的褒谷口進入,在漫長的俗稱「千梁無柱」的棧道上通過,從魏國郿縣的斜谷口出來的一條險道。

諸葛亮的八陣圖

  鑒於蜀軍幾次北伐,皆因糧草不繼以致無奈退兵,諸葛亮深感到,有力的後勤保障,已經成為北伐成功的基本條件。而如何解決好這一矛盾呢?他確實想盡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未能根本解決問題。糧源、糧運,以及後勤保障運作的負責官員,似乎在他重點考慮解決的事情。

  自從回到漢中的第二年(232年),諸葛亮便命令蜀軍在沔陽(今陝西勉縣東)東南的黃沙地區,採取了一邊屯田種糧,一邊修整練兵之策,主要為儲糧備戰。除了繼續製作「木牛」外,諸葛亮又對其加以改進,創製出了「流馬」(大約是特殊獨輪車或者四輪車),成為又一種糧運工具,以用於北伐之中。

  公元233年,諸葛亮將任職於巴西太守的呂胄,調任為漢中太守。呂胄是荊楚人士,因其「儉素守法」,做事負責認真,又是北伐戰爭的強有力支持者,所以得到諸葛亮的青睞,讓他到漢中主持於北伐的後勤保障事宜。

  這一年,諸葛亮用木牛流馬,把大量糧食運至靠近魏國邊境的斜谷口(今陝西漢中市西北面),並在那裡修建了倉庫,囤積軍需。諸葛亮並命人修復了原被趙雲退軍時,所燒燬的褒斜谷的棧道。看來他是想利用這條似乎便捷,但卻極為險峻的北上通道了。所謂褒斜谷棧道,是由漢中北面的褒谷口進入,在漫長的俗稱「千梁無柱」的棧道上通過,從魏國郿縣的斜谷口出來的一條險道。

  經過兩年多的一系列的精心準備,諸葛亮似感出師北伐的條件已基本成熟,想去同對手司馬懿耍上一番了。公元234年的春二月,諸葛亮集結蜀軍十萬人,再次舉全國之力誓師北伐。為了東西相應,形成鉗擊曹魏之勢,諸葛亮決定這一次與東吳同時行動。所以,他在出師之初,派了特使去跟孫權打招呼,要求兩家聯手配合,從東西兩個方向進攻魏國。孫權得到諸葛亮的伐魏通報後,也積極行動起來,部署了三路出兵的計畫。魏主曹叡得悉蜀、吳聯手攻魏的動向之後,也相當的重視,特地詔令司馬懿全力對付西面的蜀軍;他自己則親臨南境,指揮魏軍各部,以抵禦東吳之兵。

  春四月,諸葛亮所帶領的十萬蜀軍耗時兩月,終於艱難地走出了褒斜谷棧道。蜀軍進入隴東之後,一路行抵到郿縣的渭河南,隨即在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紮下大營。司馬懿得悉後,擔心諸葛亮北渡渭水,佔據於那裡的民聚物茂之地,爾後可以就地獵取軍資,勢必大不利於自己。於是,老謀深算的他,便親率主力搶先涉渡渭河,並且臨岸結寨,構築高壘,與蜀軍形成了對峙的態勢。

  時任雍州刺史的魏將郭淮,向司馬懿建議說:「諸葛亮此時必定會派兵去攻奪北原,我軍應當派人提前固守此地。」眾多魏將均不認同此說,郭淮急忙解釋道:「假若諸葛亮橫跨渭水,控制住五丈原的全境,如再進擊北山(即汧山),就能夠切斷通向隴右的交通線。這樣,必將引起當地漢人及羌胡人的恐慌,形勢會對我們很不利。」司馬懿聽郭淮說得在理,便讓他帶領所部即刻進屯北原,築壘據守。果然魏兵正在築防線之際,即遇諸葛亮派出的兵馬前來爭奪。一場攻與守的激戰過後,蜀軍見敵軍提前佔據了有利地形,已知難決一時勝負,便只好縮回於五丈原了。

  由於司馬懿上次跟諸葛亮展開交鋒時,吃過蜀軍兵精器銳的大虧。魏朝的一些個大員(如任職司空的陳群),對他白白送了名將張郃性命的行為,一直頗有微詞並且嘮叨不休。甚至連曹叡也臨朝悲歎:「蜀國未能剿滅,可張郃已死於非命,這叫我怎麼辦哪?」所以,司馬懿在沒有把握制勝諸葛亮的前提下,也就不敢貿然出擊了。他暗自定下了要以「深溝壁壘、據守不戰」之計,來跟諸葛亮周旋。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策略,形似笨拙,實為取巧。

  因為司馬懿深知諸葛亮不好對付,而蜀軍遠道來此,利於速戰,卻可能在長久對峙之下,致使士氣衰落,不戰自消;自己則可以憑借天時地利,以逸待勞,再伺機出擊,或者等到蜀軍疲憊不堪時、糧盡退兵時,再趁機揮軍出擊,此時就可以勝券在握,置諸葛亮於困境之中了。其實呢,諸葛亮在上次同司馬懿PK時,就察覺出對手果然名不虛傳,實乃「罕見」狡詐之徒。因而,對他耍弄只守不戰的「賴皮」手段,諸葛亮還是早有提防的。為了避免重蹈糧盡退兵的覆轍,諸葛亮抽調出一部分兵士,就地分散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民幹起農活來。其目的,是想收購到他們手中的「餘糧」,以作長期駐紮的打算。由於蜀軍紀律嚴明,對當地居民秋毫無犯,便出現了「當地百姓安居有如垣牆,墾荒蜀兵不謀私利」的一番「和諧」景象。

  司馬懿得悉諸葛亮也不是省油的燈,竟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指揮起「軍民大生產」的大合唱來了!他當然也惱羞成怒,憂憤不已,但又仍然不敢貿然出兵,怕像前兩次一樣中了蜀軍的伏擊。所以,他雖然一會兒咬牙切齒,一會兒卻貌似鎮定,秀出一副神態自若的模樣來,以掩己心,又可穩定軍心。

  諸葛亮可是不願意「坐享清閒」,又派出兵士到魏軍的大營前,讓他們大肆擂鼓吶喊,並且施之以辱罵叫陣的歪招,只為能夠引蛇出洞,與之進行決戰。蜀兵辱罵式地挑戰,使得司馬懿手下的將士們紛紛怒火中燒,認為這是魏國的奇恥大辱。他們不能容忍屬於小國寡民的蜀漢,竟猖狂到如此地步,而堂堂中國(曹魏的自稱)的威風何在?於是許多的曹魏將領,來到主帥司馬懿的營帳之中請戰,紛紛摩拳擦掌地想要衝殺出去,讓諸葛亮認識到魏軍的利害,以解心頭之恨。

  然而,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本對取勝於諸葛亮,是沒有什麼把握的,所以他一直不想出動主力,跟蜀軍展開決戰。因為這正是諸葛亮所期望的,也正是他秣馬歷兵多年,所形成的優勢所在,自己怎麼能輕易地上他的賊船呢?一番思慮過後,司馬懿嚴令:眾將領回營堅守各自的陣地,沒有本帥的指令,均不得輕舉妄動。

  因為司馬懿深知諸葛亮不好對付,而蜀軍遠道來此,利於速戰,卻可能在長久對峙之下,致使士氣衰落,不戰自消;自己則可以憑借天時地利,以逸待勞,再伺機出擊,或者等到蜀軍疲憊不堪時、糧盡退兵時,再趁機揮軍出擊,此時就可以勝券在握,置諸葛亮於困境之中了。其實呢,諸葛亮在上次同司馬懿PK時,就察覺出對手果然名不虛傳,實乃「罕見」狡詐之徒。因而,對他耍弄只守不戰的「賴皮」手段,諸葛亮還是早有提防的。為了避免重蹈糧盡退兵的覆轍,諸葛亮抽調出一部分兵士,就地分散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民幹起農活來。其目的,是想收購到他們手中的「餘糧」,以作長期駐紮的打算。由於蜀軍紀律嚴明,對當地居民秋毫無犯,便出現了「當地百姓安居有如垣牆,墾荒蜀兵不謀私利」的一番「和諧」景象。

  司馬懿得悉諸葛亮也不是省油的燈,竟然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指揮起「軍民大生產」的大合唱來了!他當然也惱羞成怒,憂憤不已,但又仍然不敢貿然出兵,怕像前兩次一樣中了蜀軍的伏擊。所以,他雖然一會兒咬牙切齒,一會兒卻貌似鎮定,秀出一副神態自若的模樣來,以掩己心,又可穩定軍心。

  諸葛亮可是不願意「坐享清閒」,又派出兵士到魏軍的大營前,讓他們大肆擂鼓吶喊,並且施之以辱罵叫陣的歪招,只為能夠引蛇出洞,與之進行決戰。蜀兵辱罵式地挑戰,使得司馬懿手下的將士們紛紛怒火中燒,認為這是魏國的奇恥大辱。他們不能容忍屬於小國寡民的蜀漢,竟猖狂到如此地步,而堂堂中國(曹魏的自稱)的威風何在?於是許多的曹魏將領,來到主帥司馬懿的營帳之中請戰,紛紛摩拳擦掌地想要衝殺出去,讓諸葛亮認識到魏軍的利害,以解心頭之恨。

  然而,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本對取勝於諸葛亮,是沒有什麼把握的,所以他一直不想出動主力,跟蜀軍展開決戰。因為這正是諸葛亮所期望的,也正是他秣馬歷兵多年,所形成的優勢所在,自己怎麼能輕易地上他的賊船呢?一番思慮過後,司馬懿嚴令:眾將領回營堅守各自的陣地,沒有本帥的指令,均不得輕舉妄動。

  就在蜀、魏兩軍對峙到五月份時,東面的孫權(時年53歲)正式發動了對曹魏的三路進攻。他是以陸遜、諸葛謹領兵從夏口北攻襄陽;孫韶、張承二將,渡淮河攻向淮陰;自己則親率主力進攻合肥新城。因此從表面上看,其聲勢還是蠻大的。不過,就是雷聲大,雨點小。當後來,孫權聽說了魏主曹叡南下親征的消息後,便不戰而退了。緊接著,另外兩路攻魏之師,也就是虛晃了一槍後,各自又退回到了原地。吳軍攻魏的收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諸葛亮的這次北伐。

  司馬懿得到了東吳退兵的戰報,為了動搖諸葛亮的軍心,他故意派出幾千魏兵,來到蜀軍營前敲鑼打鼓,高呼「萬歲」!諸葛亮聽說許多魏兵在軍營前搞慶祝活動,也頗感納悶,便派人出去打探。結果回報說,孫權已經投降了曹魏,派出的降使到了司馬大營裡,所以魏兵們是在慶賀此事。諸葛亮聽完這話,笑著說:「我太瞭解孫權了!他怎麼會投降曹魏呢?即便是他投降,也不該派專使到渭河前線來呀!」諸葛亮笑夠了,又叫人前去,讓那些魏兵給司馬懿傳個話,大意是說,他都已經六十歲的老人了,就不要玩一些小孩子玩的把戲了!

  然而,面對於司馬懿的深溝高壘、堅守不戰,確實也讓諸葛亮相當的鬱悶,又拿不出太好辦法來,打破眼下的僵持之局。諸葛亮絞盡腦汁地想了好幾天,才想出了一條所謂的「妙計」,這就是給司馬懿送一套女人穿戴的服飾去,以戲弄他因拒不出戰,所以只能配做女人!殊不知,老奸巨滑的司馬懿,卻能夠強忍怒火,居然笑而納之。

影視劇中的司馬懿形象

  司馬懿的部下們倒是受不了這般羞辱,紛紛請求出戰,鬧得大營內騷動不安起來。司馬懿便只好將計就計,正而八經地寫出了一份向「魏皇請戰」的奏章,說是只待皇上批准後,便即刻帶領眾將士出戰蜀軍,同諸葛亮一決勝負。僅此小計,司馬懿就把軍中的情緒穩定下來了,看來他還真是隻狐狸投胎轉世的。

  不久,曹叡特派出將軍秦朗,率領步騎兵二萬,進抵渭水前線,以增援於司馬懿,並帶來了曹叡的詔令,跟司馬懿現行的堅守不戰之策不謀而合,也算是給司馬懿撐了腰。曹叡對司馬懿玩耍的請戰花招,是心知肚明的,因而也樂於順坡下驢,又派遣了時任衛尉的辛毗,前來擔任大將軍的軍師之職(相當於總參謀長),並手持魏皇親賜的符節(代皇帝傳令),以嚴厲制止魏國諸軍出戰諸葛亮。

  已擔任於蜀軍護軍(軍事總監)的姜維,對此意不太明瞭,向諸葛亮說道;「辛毗帶了皇帝的符節前來,司馬懿再不可能應戰了。」諸葛亮告訴他:「司馬懿本來無意應戰,所以故弄玄虛,堅決要求非應戰不可。他實際上是在故擺姿態,以借皇帝的權威,堵住別人的嘴。自古以來,就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說。假若司馬懿真想出戰,並也有能力擊敗我們,他怎會犯傻似地做出,要採取『千里請戰』的離奇事情呢?」

  到了六月以後,蜀、魏兩軍依然沒有大的戰事發生,相持的僵局難能打破。諸葛亮只得天天派人去司馬懿大營中,給他下戰書,要求約定兩軍PK的時間和地點,以決勝負。司馬懿這隻老狐狸,對蜀軍使節的接待相當熱情,如若無其事一樣,絕口不談戰事,只是向他打聽一些諸葛亮生活中的瑣事。當使者回答說:「我們丞相每天都是早起晚睡,二十板以上的軍法處罰,都要親自裁決,飯量不過數升。」司馬懿便不動聲色地對他左右的人說道:「諸葛亮食少而事煩,怎麼能活的長久呢?」

影視劇中的司馬懿形象

  司馬懿的部下們倒是受不了這般羞辱,紛紛請求出戰,鬧得大營內騷動不安起來。司馬懿便只好將計就計,正而八經地寫出了一份向「魏皇請戰」的奏章,說是只待皇上批准後,便即刻帶領眾將士出戰蜀軍,同諸葛亮一決勝負。僅此小計,司馬懿就把軍中的情緒穩定下來了,看來他還真是隻狐狸投胎轉世的。

  不久,曹叡特派出將軍秦朗,率領步騎兵二萬,進抵渭水前線,以增援於司馬懿,並帶來了曹叡的詔令,跟司馬懿現行的堅守不戰之策不謀而合,也算是給司馬懿撐了腰。曹叡對司馬懿玩耍的請戰花招,是心知肚明的,因而也樂於順坡下驢,又派遣了時任衛尉的辛毗,前來擔任大將軍的軍師之職(相當於總參謀長),並手持魏皇親賜的符節(代皇帝傳令),以嚴厲制止魏國諸軍出戰諸葛亮。

  已擔任於蜀軍護軍(軍事總監)的姜維,對此意不太明瞭,向諸葛亮說道;「辛毗帶了皇帝的符節前來,司馬懿再不可能應戰了。」諸葛亮告訴他:「司馬懿本來無意應戰,所以故弄玄虛,堅決要求非應戰不可。他實際上是在故擺姿態,以借皇帝的權威,堵住別人的嘴。自古以來,就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說。假若司馬懿真想出戰,並也有能力擊敗我們,他怎會犯傻似地做出,要採取『千里請戰』的離奇事情呢?」

  到了六月以後,蜀、魏兩軍依然沒有大的戰事發生,相持的僵局難能打破。諸葛亮只得天天派人去司馬懿大營中,給他下戰書,要求約定兩軍PK的時間和地點,以決勝負。司馬懿這隻老狐狸,對蜀軍使節的接待相當熱情,如若無其事一樣,絕口不談戰事,只是向他打聽一些諸葛亮生活中的瑣事。當使者回答說:「我們丞相每天都是早起晚睡,二十板以上的軍法處罰,都要親自裁決,飯量不過數升。」司馬懿便不動聲色地對他左右的人說道:「諸葛亮食少而事煩,怎麼能活的長久呢?」

  這個話講得固然非常的陰險,但也表現出司馬懿的內心深處,還是存有相當畏懼於諸葛亮的情緒的。由於自己無法在戰場上取勝對手,所以只能寄希望於別人早點死去,以便可以即早擺脫眼前的苦境。這當是司馬懿不厭其煩地,要打探諸葛亮生活細節與工作狀態的目的。他是以此來判斷對手的身體狀況,健康與否,及壽命之短長,以利為所用。

  諸葛亮後來,果然「因為食少事煩」而病倒了!以遠觀上講,這是他長期操勞國事,又事必躬親,過度勞累,以致油盡燈枯的必然反映。而從直觀上看,他是在遭受這次雙重憂慮的纏繞、打擊下,而致病倒下的。這次十萬蜀軍北伐,被司馬懿拒之於渭水之南,在其「貼身監護、拒不接戰」的防禦之下,諸葛亮尋找不到任何挫敗魏軍的戰機,這就迫使他焦慮萬分,寢食難安,但又苦思不出能有效攻擊魏軍的好辦法來,以相應完成他的出征時的必勝預期,這是一層重大憂慮。

  蜀漢大軍與魏軍相持於渭南,已歷時三四個月,其用度耗費是巨大的,即便是運輸通暢,而以蜀國之經濟,也難能支撐起一場長久的舉國式的拉據戰,所以糧盡之憂,經濟衰微之擾,實為諸葛亮的心腹大患,這是另一層重大憂慮。諸葛亮就是在這把雙刃利劍的重刺之下,以致心衰力竭而倒下了!

  公元234年的8月之初,年屆54歲的諸葛亮心知病入膏肓,自己已再難為國家效力了。於是,他為漢軍撤退作了周密的安排,至於選擇誰來繼任丞相之職,他早就密函於劉禪,保薦了蔣琬;他並留下遺願,希望埋骨於漢中勉縣定軍山的山坡上,墓穴能容棺木足夠,不需陪葬器物,身穿著平時衣物下葬即可。於此,他要帶著壯志未酬的遺憾,離開人世了!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病亡後,蜀軍是在「秘不發喪」之下,悄然撤退的。當地百姓見到蜀軍營壘帳拔人空,便跑到魏軍營中報告了此事。司馬懿接報,預感諸葛亮可能身亡,立即縱兵前往追擊,卻在蜀軍搖旗擂鼓的回擊下,以為判斷有誤,又怕再次丟兵失將,便趕緊下令收兵了。 回營之後,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生死與否仍存狐疑,於是又派出了一支由二千兵士組成的小分隊,讓他們悄悄跟蹤於蜀軍後面進行觀察。這支偵察隊伍一直尾隨蜀軍,來到斜谷的赤巖岸時,聽到漢軍那邊已是哭聲震天,又遠遠瞧見了在風中飄動的白幡,方才確認諸葛亮已離開人世的死訊,便連忙返回到魏營裡,報告了司馬懿。

  當時的當地居民,特為此編出了一句順口溜,是說「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司馬懿,字仲達)」,用以嘲笑司馬懿的「膽小」。司馬懿聽到後,也不禁自嘲地說:「我能夠料他生,但不能料到他的死呀!」司馬懿隨後在一幫親隨的陪同下,來到諸葛亮留下的營壘中瞭解參觀。當他仔細地察看到其間的攻防設施、對各兵種的部署安排,連及食宿分佈均是十分的周密,並井然有序的,也忍不住讚歎一句說:「諸葛亮真是天下之奇才啊!」司馬懿為曹魏政權立下的最大功績,當然也極大地提高了他的聲望,這就是他阻止了諸葛亮後期伐魏的步伐,並使得諸葛亮在困頓、憂慮中離開了人世。從此而後,蜀漢帝國失去了咄咄逼人的氣勢,再也沒有出現如諸葛亮一般的人傑,能讓曹魏感到緊張和膽怯了!因而無論從或公或私的角度看,司馬懿都是最大的贏家。

  這也就讓許多人借題發揮,好像是找到了評說諸葛亮不如司馬懿的軟肋。而尤其是在今天,不少披著「天生反叛」外衣的「憤青」之輩,把司馬懿吹得神乎其神,不顧客觀事實地故意貶低諸葛亮,甚至於攻擊到諸葛亮根本不會打仗的地步,更不配跟司馬懿PK!還有某些所謂「名家」,竟然以對號入座的方式,評介出誰是法家,誰是儒家,誰又是儒法混?進而高談闊論,議出什麼「法勝儒」、「儒勝法」等等。此實為似是而非,糊弄一把,以達到其「搏出格」、「博出名」的私利目的。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病亡後,蜀軍是在「秘不發喪」之下,悄然撤退的。當地百姓見到蜀軍營壘帳拔人空,便跑到魏軍營中報告了此事。司馬懿接報,預感諸葛亮可能身亡,立即縱兵前往追擊,卻在蜀軍搖旗擂鼓的回擊下,以為判斷有誤,又怕再次丟兵失將,便趕緊下令收兵了。 回營之後,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生死與否仍存狐疑,於是又派出了一支由二千兵士組成的小分隊,讓他們悄悄跟蹤於蜀軍後面進行觀察。這支偵察隊伍一直尾隨蜀軍,來到斜谷的赤巖岸時,聽到漢軍那邊已是哭聲震天,又遠遠瞧見了在風中飄動的白幡,方才確認諸葛亮已離開人世的死訊,便連忙返回到魏營裡,報告了司馬懿。

  當時的當地居民,特為此編出了一句順口溜,是說「死諸葛嚇跑活仲達(司馬懿,字仲達)」,用以嘲笑司馬懿的「膽小」。司馬懿聽到後,也不禁自嘲地說:「我能夠料他生,但不能料到他的死呀!」司馬懿隨後在一幫親隨的陪同下,來到諸葛亮留下的營壘中瞭解參觀。當他仔細地察看到其間的攻防設施、對各兵種的部署安排,連及食宿分佈均是十分的周密,並井然有序的,也忍不住讚歎一句說:「諸葛亮真是天下之奇才啊!」司馬懿為曹魏政權立下的最大功績,當然也極大地提高了他的聲望,這就是他阻止了諸葛亮後期伐魏的步伐,並使得諸葛亮在困頓、憂慮中離開了人世。從此而後,蜀漢帝國失去了咄咄逼人的氣勢,再也沒有出現如諸葛亮一般的人傑,能讓曹魏感到緊張和膽怯了!因而無論從或公或私的角度看,司馬懿都是最大的贏家。

  這也就讓許多人借題發揮,好像是找到了評說諸葛亮不如司馬懿的軟肋。而尤其是在今天,不少披著「天生反叛」外衣的「憤青」之輩,把司馬懿吹得神乎其神,不顧客觀事實地故意貶低諸葛亮,甚至於攻擊到諸葛亮根本不會打仗的地步,更不配跟司馬懿PK!還有某些所謂「名家」,竟然以對號入座的方式,評介出誰是法家,誰是儒家,誰又是儒法混?進而高談闊論,議出什麼「法勝儒」、「儒勝法」等等。此實為似是而非,糊弄一把,以達到其「搏出格」、「博出名」的私利目的。

  雖然說司馬懿對待諸葛亮的北伐,採取了堅守不出的正確應對策略,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出戰就絕對能夠獲得戰場上的勝利。難道他甘願領受「紅妝」屈辱,閉營不出,就有十足把握,能讓自己的陣線永固無摧嗎?諸葛亮不幸中道病亡,只不過是成全了司馬懿的僥倖。諸葛亮僅舉一州之力,深入擁有九州之地的魏境之中,左衝右突,來去自如,就足以顯現出他有著一流軍事家的手段和氣概!

  有人以司馬懿後來征討遼東的戰績,來說明他比諸葛亮能打仗,「他不是才用了幾個月,就征服遼東了嗎」?這誠然也只是一個笑柄。既然司馬懿也不乏英勇,為何要「畏蜀如虎」呢?他屯駐宛城之時,也曾經多次地力克於東吳眾將領的進攻,但為何碰到諸葛亮就躲避不出了呢?這個中答案,正如諸葛亮說他的:「沒有取勝的把握!」意思是兩人之間PK結果,難分於高下哦!

  由於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大PK,是與他的整個北伐行動(即俗稱的諸葛亮六出祁山)牽連在一起的。其實,早在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的前後,就有不少蜀中人士對此不滿,但因為他威望甚高,一言九鼎,所以大多是在私下裡嘀咕。而當諸葛亮死後,一些探討他究竟該不該發動北伐戰爭的議論,就尾隨而來了,甚至成了千年以來眾說紛紜的熱門話題。

諸葛亮北伐路線圖

  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發動北伐,連年用兵,但未得到魏國的「咫尺之地」,空耗了蜀國的巨大財力及人力,所以這項戰略決策是失敗的。張恨水老先生,則是從他北伐的進軍路線上,提出了批評道:「諸葛亮六出祁山,繞道隴中,兵緩糧荒,徒為敵算,則非也!」

  與其相反的觀點,是以當時諸葛亮對陣司馬懿的形勢角度,闡發的宏觀看法。這種觀點認為,諸葛亮倚靠一州之力,聯吳抗魏,以致(蜀漢)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北伐,長驅而入;而對手司馬懿,雖然佔有地廣兵多之優,卻無擒敵(諸葛亮)之意,務求自保而已,使得孔明自來自去。假若他不在中年過早死去,終其意志,連年運思,刻日興謀,那麼就會是「雍涼不解甲、魏國不釋鞍」的另一番景象,勝負之勢,就不言而自明瞭!

  一代偉人毛澤東曾說:「事之難易,不在大小,而在於時機;時機未到,徒勞無益。」無論諸葛亮出於何種目的北伐,但他在發動時機的把握上,出現了嚴重失誤。也即是說,他發動北伐的條件不成熟,故而難以取得成功。

  從當時魏、蜀兩國的主要形勢對比分析,一是兩國的實力差距確實太大,而魏國又沒有出現重大的天災人禍,致使其產生局勢震盪,造成可乘之機;二是對手司馬懿的謀略,的確與諸葛亮不相上下,難有出現致命失誤,以留給諸葛亮大的可乘空間(司馬懿遭受排擠後假意退養於家幾年時,是在241年之後;如果諸葛亮健在,也就60歲出頭。);三是蜀國沒能出現如韓信、白起那樣的真正名將,能夠所向披靡,讓對方聞風喪膽,否則,是難能撼動「將臣如雲」的強大魏國的。

諸葛亮北伐路線圖

  一種意見認為,諸葛亮發動北伐,連年用兵,但未得到魏國的「咫尺之地」,空耗了蜀國的巨大財力及人力,所以這項戰略決策是失敗的。張恨水老先生,則是從他北伐的進軍路線上,提出了批評道:「諸葛亮六出祁山,繞道隴中,兵緩糧荒,徒為敵算,則非也!」

  與其相反的觀點,是以當時諸葛亮對陣司馬懿的形勢角度,闡發的宏觀看法。這種觀點認為,諸葛亮倚靠一州之力,聯吳抗魏,以致(蜀漢)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北伐,長驅而入;而對手司馬懿,雖然佔有地廣兵多之優,卻無擒敵(諸葛亮)之意,務求自保而已,使得孔明自來自去。假若他不在中年過早死去,終其意志,連年運思,刻日興謀,那麼就會是「雍涼不解甲、魏國不釋鞍」的另一番景象,勝負之勢,就不言而自明瞭!

  一代偉人毛澤東曾說:「事之難易,不在大小,而在於時機;時機未到,徒勞無益。」無論諸葛亮出於何種目的北伐,但他在發動時機的把握上,出現了嚴重失誤。也即是說,他發動北伐的條件不成熟,故而難以取得成功。

  從當時魏、蜀兩國的主要形勢對比分析,一是兩國的實力差距確實太大,而魏國又沒有出現重大的天災人禍,致使其產生局勢震盪,造成可乘之機;二是對手司馬懿的謀略,的確與諸葛亮不相上下,難有出現致命失誤,以留給諸葛亮大的可乘空間(司馬懿遭受排擠後假意退養於家幾年時,是在241年之後;如果諸葛亮健在,也就60歲出頭。);三是蜀國沒能出現如韓信、白起那樣的真正名將,能夠所向披靡,讓對方聞風喪膽,否則,是難能撼動「將臣如雲」的強大魏國的。

  另外,從諸葛亮自身條件優劣而言,確如《三國誌》作者陳壽,說他「長於治理軍事,短於奇謀詭計,政治能力優於作戰能力,所以連年勞師動眾,不能克敵制勝」。諸葛亮數次北伐,不僅司馬懿知曉他遠道而來,唯有利在速戰,所以便採取據險不戰之策,逼迫他只有糧盡而返。甚至連曹真、郭淮之流,也能夠猜出諸葛亮用兵的心思。如前者預知他第二次北伐,必以陳倉為攻擊點,而提前作了防範,致使數萬蜀軍竟未能攻破一座陳倉小城;後者於他最後北伐,進抵武功的五丈原時,也能夠料到北原是必爭之地,所以提前去佔據固守,從而壓縮了蜀軍的拓展空間。

  從戰略上看,諸葛亮發動的北伐,是要實現「北圖中原,興復漢室」的大目標的。這實為非同小可的滅國之舉,就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相應配合。這其中的所謂「天時」,即是敵國已出現衰勢,或者因內亂造成局勢震盪。但魏國當時政權穩固,司馬懿又還在「忠心」地輔佐曹魏。

  所謂的「地利」,即是兵力及物力雄厚,能夠支撐從多點進攻敵方(如後來魏國滅蜀),但當時諸葛亮只是孤軍深入,又數次因糧盡而退。所謂的「人和」,即是要有一些能征善戰的猛將和謀臣配合默契,但當時夠得上檔次的,武將唯有魏延一員,謀臣略無。由於這幾項條件均不具備,因此諸葛亮的北伐結果,與他的戰略目標相距遙遠,實為失敗,也是憾事!

三國時期全局形勢圖

  不過,我們還也要全方位地看問題。雖然從戰略上講,諸葛亮的北伐沒有取得成功,但從具體的戰役上總結,他並沒有出現潰敗,而是幾乎每戰均有所獲的。如他攻取武都、陰平二郡,陣斬王雙、張郃二將,在當時條件之下,也算是了不起的勝利;他還在軍事理論、以及相關械具的改進發明上,均表現出了突出的才能。這一切可以說明,諸葛亮無愧於屬於三國時代中的,一位卓越的軍事指揮家。

  綜上所述,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三國時期位居一代梟雄曹操之後的兩位軍事能人。堪稱千年一遇的智慧神人諸葛亮,儘管天時、人和沒有眷顧著他,最後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結局,但這並不影響他在歷史和世人中的地位,排名第二是理所當然。而老謀深算、隱忍功力非凡且教子有方的司馬懿,生逢其時,歷史的戰輪將他推向了前沿陣地,並藉機奠定了一統天下的晉朝基業,排名第三也無可厚非!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