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的幾位皇帝都是喜歡啥樣的執政風格? | 陽光歷史

 

A-A+

明朝初期的幾位皇帝都是喜歡啥樣的執政風格?

2016年01月28日 宮廷野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41 次

  論起統治者的執政風格,不可能千人一面,一般是各有特點。明朝的10多位皇帝中,也大多如此。尤其是明初的四位皇帝風格迥異,截然不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布衣階層,打小就吃過苦受過難,眼界與感悟自然與那些長期在皇宮大殿裡成長起來的帝王不同。他的治國理念比較複雜,幾乎是認可什麼就使用什麼,所以分析他的治國理論,不難發現幾乎是法道儒摻雜其中。面對宋元以來天下綱紀鬆弛的局面,他制定了一套嚴刑峻法來懲治不符合其理念的官員;為恢復農業生產,頒布了低稅賦政策;為統治黎民百姓,他企圖使用道德的力量治理鄉村,帝國的每個鄉村都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老負責。這樣的執政方法,頗具他獨特的形式與風格。

  朱允炆原本是位早慧、孝順和正直的人,並沒有做好當皇帝的心理和能力準備。若不是遇到意想不到的事變,他可能會一直默默無聞地下去。但畢竟這位年輕的建文皇帝還是被歷史推上了前台。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的他,繼承了他父親朱標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使得他真正關心他祖父的高壓行政措施對平民百姓的影響,因此他衷心嚮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因而,他在政府的言論和行事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後果。例如,建文帝即位以後,他對這幾位儒家師傅言聽計從,發起了一些政治上和制度上的改革,其意圖是大大背離了太祖高皇帝所做的安排。1380年因裁撤中書省而使中央一些行政機關被取消,它們在現在已部分地有所恢復;制度被修改,以加強文職行政功能和減輕政府的專製作風。尤其是建文帝在自己立足未穩之際,就匆忙地實行削藩政策,結果導致了心地善良的他被強硬而暴戾的叔叔朱棣推翻。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為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應當承認,明成祖在位期間完善政治制度,發展經濟,開拓疆域,遷都北京,編修《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使明朝發展到頂峰,其統治的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是實至名歸的。但他生性殘暴,不僅對建文帝政府中的忠誠者實施「瓜蔓抄」(殘酷誅戮,妄引株連,如瓜蔓之伸延),還對方孝孺「誅十族」,甚至後來還對宮女濫殺數千。

  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後來由於大臣們的極力推薦和力保太子之位,才得以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在他執政期間,能夠像他模仿的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畫而受到一致的讚譽。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種對為君之道的理想主義的和儒家的認識,但是它們也是他對前幾代皇帝的一些傾向的反應。皇帝有時因性情暴躁和容易衝動而受到批評,如他偶爾申斥和懲處那些表現得優柔寡斷或講話太惹人惱火的官員。可是他有足夠的度量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向人道歉。不管他有什麼錯誤,它們都可以被他的仁愛和一心為公的熱誠所彌補。他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為「仁宣之治」的繁榮打下良好的堅實基礎。這一切都說明了明仁宗不愧為一代明君。雖然他過早離世有些惋惜,好在明宣宗繼承和發展了他的事業,使明朝進入了最輝煌的時期。

  對上述四位皇帝的介紹與點評,筆者不可能面面俱到說得很透,但僅從以上分析,我們就不難看出一種規律,那就是他們的執政風格幾乎是一種波浪線形狀的起伏。這種現象,使我們不得不感歎,中國歷史上一些偏差的發生,除了長期的積弊之外,跟矯枉過正有很大關係,在矯枉過正後的歲月裡還要重新矯枉。這樣一來,國家、社會、民眾就不能不在折騰中受苦受難。其實,無數歷史經驗教訓都告訴我們,無論國家還是民眾,都經不起這類折騰。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