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為什麼自古以來各個朝代帝王們都很多疑? | 陽光歷史

 

A-A+

揭秘:為什麼自古以來各個朝代帝王們都很多疑?

2015年12月26日 宮廷野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46 次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的是禁止政治非議,阻斷敵對勢力的形成。呂後處死韓信,害怕他東山再起。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算是仁慈。朱元璋殺盡開國元老,劉基嘛算是僥倖,低調到不能再低調。歷史上的傳說,雖有水分卻差不離多少。帝王們都是人間極品,能統帥千軍萬馬脫穎而出成為帝王,自是果敢富於魄力,但即便如此,對周圍出生入死兄弟的懷疑一刻也沒有消停過,君不見曹操手起刀落,錯殺被蔣干盜書弄巧成拙的水師將領,同樣還有那個因小小雞肋被殺而聞名,絕世聰明的楊修。可見梟雄們除了果敢,大多都很多疑。當多疑遇到果敢,多少英豪便成了帝王的刀下冤魂。當然也不全是冤枉,康熙的多疑,除掉鰲拜,李世民的多疑,六親不認,武則天的多疑,成就霸業,劉邦的多疑,鞏固大漢,秦始皇雖殺書生但卻同一文字,等等不一而述。

  其實帝王也是凡人,凡人便會有凡心。所謂江湖險,險在人心,帝王們或是亂世揭竿而起的英豪,或是處於權力漩渦中心的標桿,經歷太多的權力爭鬥與力量此消彼長的遊戲後,比我們一般百姓更能體會到世態炎涼與滄桑巨變,看的多了,防人之心便不可無了。不僅是防人之心,更有若干的抉擇擺在面前,就像現代運籌學中的腦筋風暴一樣,從全局出發,找到對自己有利的最佳答案,便是疑問的開始。但帝王們的抉擇有時候不允許太多的慢慢考慮,和現代許多大小集團的領導者一樣,裝聾作啞成了含而不露的一種智慧,因為決策太快,說是果斷,也可被認為輕率,決策太慢,說是謹慎細緻,也可以被說是優柔寡斷。萬物之變化,有利自己的一面轉瞬即逝,帝王們的位置有時真的容不得太多考慮。當然智者千慮也難免一失便成就了多說歷史傳說。當然這些還不是帝王多疑的全部。在維護自己利益方面對於帝王來說就是保住自己的位置,讓天下唯我所用,時刻提防著大臣們的造反還有身在其位卻不作為的舉動。

  物以群分,人以類聚。每個人都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利益與情感基點,現代的說法就是世界觀與方法論。個人格調不同便決定視界不同,站位不同便決定角度差異。因為站錯隊而誤了多少英雄,因為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而隱於世的大士們更是難以計數。身為帝王的大臣們同樣如此,表面上固然為江山社稷忙碌,私底下都在拉幫結派,一為鞏固自己位置,二為達到自己政治抱負而努力。至於政治抱負是為民謀利還是為己私奔,是清如碧荷還是烏煙瘴氣那就另當別論了,不過有一點,都想爬到更高的位置,更好的支配更多的資源。就像國企的中層人員既要站對隊伍,知道未來誰才是那個最有說話權力的高層領導,忙著表忠心,同時也要不停忙碌,好像自己能力很高為公司很是盡職一樣,但私下的出發點無非就是爭取爬的更高,支配人財物的權力更大,不一定是為某政治理想奮鬥終身吧。如此,帝王們便產生警覺,天下是寡人的天下,你們個個結黨營私,寡人只是要你們的才能能輔助寡人奪取更多地盤,維護社會穩定,為百姓辦點維持秩序的事情,這樣才能貢獻更多的GDP,寡人擁有的社會資源才更多,創造文明之鼎盛。你們倒好,表面一套,背後指不定懷何鬼胎。歷史上的教訓寡人是記得清清楚楚,那個趙高,寡人相信他,把有才能的扶蘇害死。那個安祿山,朕相信他,鬧的我大唐元氣大傷。那個秦檜,天下人都知道,因為天下因他而亡,至於朕的責任嘛,與其說是飲酒作樂不思進取,不如說是朕對這個創造細明體字的傢伙沒有多疑。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