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母為何不喝上貢皇室的好茶六安茶? | 陽光歷史

 

A-A+

賈母為何不喝上貢皇室的好茶六安茶?

2017年12月24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86 次

  六安茶指的是產於壽州盛唐,也就是今天安徽六安一帶的茗茶,其中以「小蜆春」最為出名。早在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裡,就出現了關於六安茶的記載。眾所周知,我國名茶起源於貢茶,在唐代以前貢茶甚至不具備專門的茶名。所以將六安茶列為歷史名茶,可謂是實至名歸。

  按理說這等上貢皇室的好茶,應該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車載,家家戶戶爭著買的搶手貨。可偏偏榮華富貴的賈府裡頭,老太太史太君硬是不買它的帳。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事件回放一:

  「當下賈母等吃過茶,又帶了劉姥姥至櫳翠庵來。妙玉忙接了進去。至院中見花木繁盛,賈母笑道:『到底是他們修行的人,沒事常常修理,比別處越發好看些。』一面說,一面便往東禪堂來。妙玉笑往裡讓,賈母道:『我們才都吃了酒肉,你這裡頭有菩薩,沖了罪過。我們這裡坐坐,把你的好茶拿來,我們吃一杯就去了。』妙玉聽了,忙去烹了茶來。寶玉留神看她是怎麼行事。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說:『知道,這是老君眉。』賈母接了,又問是什麼水。妙玉笑回『是舊年蠲的雨水。』賈母便吃了半盞。」

  ——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

  文中出現了兩款名茶,其一是產於安徽省六安縣的六安茶。六安茶區自古就是貢茶產地,唐代出「小蜆春」,宋代出龍芽,明代出皖西六安,到了清代則是六安瓜片。問題是六安瓜片創製於清末,在六安茶系裡屬於後起之秀。而《紅樓夢》在乾隆中葉以後,帶脂硯齋評的八十回抄本日多,末葉時已經公開在廟市中抄買了。可見上文提到的六安茶,肯定不是現在名列我國十大名茶之一的瓜片,而只能是六安茶系裡的早期品種。

  其二是「老君眉」,也就是湖南洞庭湖君山所產的銀針茶,今天稱為君山銀針的。這貨是黃茶中的珍品,全由精選芽頭製成,茶身滿佈毫毛。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現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外形很像一根根銀針而得名。沖泡開了又形如長眉,所以也有稱它作「老君眉」的。

  這兩款都是歷代沿用作為貢品的名茶,真要PK起來,論資歷算是勢均力敵。那為啥賈府老太太厚此薄彼,只愛老君眉沒商量呢?莫非真像賈赦老爹中秋笑話裡說的,老太太的心偏到胳肢窩底下去了不成?

  自然不是那麼回事,問題可能還是出在個「味」字上。品茗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好比青山綠水那樣的綠茶,瞧著是芽片嫩綠,色澤清亮,一眼看去猶如清風過耳,美得賞心悅目,可一入口酸苦得不行,而且毫無回甘餘地,只配給商家拿去做養眼的招牌。

  六安茶也屬於炒青綠茶類,明代屠隆的《考槃餘事》中寫到:六安茶「品亦精,入藥最效。但不善炒,不能髮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實佳。」可見它的苦是全地球人都知道的。後期出現的六安瓜片或許正是因此而改進了製作工藝,使得口感變為鮮醇回甘。

  六安瓜片(圖片源自網絡)

  相比之下,「老君眉」也就是君山銀針,在茶湯味道上顯然力壓了對方不止一個頭。它的原料幼嫩而做工精細,黃茶特有的燜黃工序令茶葉苦澀味兒減弱,香氣更加清鮮,滋味更加甜醇。這樣的口感,自然是比入口偏苦的六安茶更易於為大眾所接受了。

  除了茶湯本身味道以外,不曉得大家有無留意到,妙玉儘管身為女道士,可她對老太太的口味嗜好是相當地瞭解。賈母只是略微坐坐,隨機要求討杯茶吃,她就能立刻捧上一鍾「老君眉」來。看來面對賈府名義上的最高主宰者,即便是出家人也未能免俗,照樣得事先摸清底細,才好把馬屁拍得不著痕跡。那麼,賈母的個人口味又是什麼呢?

  其二是「老君眉」,也就是湖南洞庭湖君山所產的銀針茶,今天稱為君山銀針的。這貨是黃茶中的珍品,全由精選芽頭製成,茶身滿佈毫毛。成品茶芽頭茁壯,長短大小均勻,茶芽內面呈現金黃色,外層白毫顯露完整,而且包裹堅實,外形很像一根根銀針而得名。沖泡開了又形如長眉,所以也有稱它作「老君眉」的。

  這兩款都是歷代沿用作為貢品的名茶,真要PK起來,論資歷算是勢均力敵。那為啥賈府老太太厚此薄彼,只愛老君眉沒商量呢?莫非真像賈赦老爹中秋笑話裡說的,老太太的心偏到胳肢窩底下去了不成?

  自然不是那麼回事,問題可能還是出在個「味」字上。品茗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好比青山綠水那樣的綠茶,瞧著是芽片嫩綠,色澤清亮,一眼看去猶如清風過耳,美得賞心悅目,可一入口酸苦得不行,而且毫無回甘餘地,只配給商家拿去做養眼的招牌。

  六安茶也屬於炒青綠茶類,明代屠隆的《考槃餘事》中寫到:六安茶「品亦精,入藥最效。但不善炒,不能髮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實佳。」可見它的苦是全地球人都知道的。後期出現的六安瓜片或許正是因此而改進了製作工藝,使得口感變為鮮醇回甘。

  六安瓜片(圖片源自網絡)

  相比之下,「老君眉」也就是君山銀針,在茶湯味道上顯然力壓了對方不止一個頭。它的原料幼嫩而做工精細,黃茶特有的燜黃工序令茶葉苦澀味兒減弱,香氣更加清鮮,滋味更加甜醇。這樣的口感,自然是比入口偏苦的六安茶更易於為大眾所接受了。

  除了茶湯本身味道以外,不曉得大家有無留意到,妙玉儘管身為女道士,可她對老太太的口味嗜好是相當地瞭解。賈母只是略微坐坐,隨機要求討杯茶吃,她就能立刻捧上一鍾「老君眉」來。看來面對賈府名義上的最高主宰者,即便是出家人也未能免俗,照樣得事先摸清底細,才好把馬屁拍得不著痕跡。那麼,賈母的個人口味又是什麼呢?

  事件回放二:

  「賈母因問寶釵愛聽何戲,愛吃何物等語。寶釵深知賈母年老人,喜熱鬧戲文,愛吃甜爛之食,便總依賈母往日素喜者說了出來。賈母更加歡悅。」

  ——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

  寶姐姐揣度得一點不差。老年人本來就因為機體各臟器老化,容易導致新陳代謝低下、氣血耗損虛少、牙齒動搖脫落、耳聾眼花健忘失眠,以及消化能力減弱等症狀。何況賈母這般養尊處優的老人家,自然比不得劉姥姥那樣的莊戶人家日常操勞,到老來身子骨反而硬朗。從遊園完了被風吹病,王太醫建議調養以注重保暖和飲食清淡為主。看來,這位老太太顯然消化系統有點問題,胃動力欠強勁。

  以中醫的角度來看,茶的藥性普遍微寒,偏於平、涼。細分下來綠茶性偏涼,對腸胃的刺激較大,加上咖啡鹼和茶鹼含量較多,容易刺激神經。而黃茶屬於漚茶,在漚發過程中產生的消化酶有助脾胃,對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肥胖等均有較好的輔助療效。所以從日常茶飲保健的角度來說,清熱消暑可以選擇綠茶,想促進消化還是選擇黃茶、或不傷身體的普洱茶較好。

  古人對於茶類的分別是早有研究,像明代流行的點盞茶就靈活運用了六安茶的特性,並且加入多種輔佐食材調劑口感。《金瓶梅》第七十二回中,潘金蓮招待西門慶的那盞茶,其中就有六安茶。

  「婦人從新用纖手抹盞邊水漬,點了一盞:濃濃艷艷芝麻、鹽、筍、栗子、瓜仁、核桃仁、夾春不老、海青、拿天鵝、木樨、玫瑰掇鹵、六安雀舌芽茶。西門慶剛呷了一口,美味香甜,滿口欣喜。」

  這裡所說的「六安雀舌」是香片的一種,過去天津人士最為歡迎。潘金蓮點的這盞茶如果撇去了六安雀舌,就變成昔日華北流行的甜茶,又稱為面茶,是冬日進補的妙品。

  綜合以上因素來看,賈母之所以捨六安茶而取老君眉,並不僅只是基於口感方面的考慮,也是依據自身具體健康情況而作出的明智選擇。

  事件回放三:

  「且說賈母兩日高興,略吃多了些,這晚有些不受用,第二天便覺著胸口飽悶。……自此賈母兩日不進飲食,胸口仍是結悶,覺得頭暈目眩、咳嗽。不多一時,大夫來診了脈,說是有年紀的人停了些飲食,感冒些風寒,略消導發散些就好了。……哪知賈母這一病日重一日,延醫調治不效,以後又添腹瀉。」

  ——第一百零九回「還孽債迎女返真元」

  中醫理論向來是以五行的生剋制化來分析論斷五臟六腑之間的相互關係。脾臟屬土,賈母的腸胃消化能力素來乏弱,可見是命裡缺土。土最怕木來克,肝臟就屬木,木又能生火,因此請來瞧症的大夫有的就斷她是「氣惱所致」。賈母自己則判斷為胸膈悶飽,後來又增添了腹瀉症狀,顯然體內的整個消化系統已經紊亂到瀕臨罷工階段了。到了臨終時刻,賈母幾乎已經無法起身,得靠喝了兩口茶才覺得心裡好些,有氣力強撐著交待遺言。

  從推開了邢夫人進的一杯參湯,只索要茶水喝這點來看,賈母自己也曉得自身狀況就出在了體內火氣過旺上。雖然火能生土,可火多了土就燥。像賈母這種餓土型的命格,難怪平日裡時常要以茶飲、奶類和冰糖燕窩粥作為滋補養生的食料方法。人參性偏熱,適宜給氣虛、陽虛體質的人服用。書中賈母直到最後關頭也沒有進用參湯,顯然和拒絕飲用六安茶一樣,是根據身體情況作出的相應選擇。

  有道是「君子和而不同」,縱使是樂於合眾的君子,也無法否認每個人獨特的差異性。在西方也有句類似諺語:「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一個人的良藥可能是另一個人的毒藥,這也同樣是在闡述個體差異性的問題。對應到飲茶方面,重點不在於六安茶或老君眉究竟哪樣才更好更上品,而在於什麼樣的人適合飲用什麼樣的茶。藥茶敗火、紅茶暖胃、烏龍茶瘦身、花草茶清肺……用得好都能對人體大有裨益。

  可若是不分青紅皂白地盲目跟風亂飲一氣,難免就會生出百病。有人喝茶喝出了胃病、貧血,還有人因此罹患腎結石。這些都不依循茶理,違背了茶道的本意。

  啜飲一盞清茗,不僅是品茶香,也不僅是評水味,更重要的是對於自身抱持的那一份審視、觀照和瞭解。和自己最「麻吉」的茶,才是你的貼心良藥。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