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如何虛心納諫: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好手段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漢文帝(劉恆,漢高祖劉邦第四子)在舉行祭祀後召見賈誼。深宮夜靜,燈影昏昏,向賈誼詢問鬼神之事:賈誼低聲絮語、繪聲繪色;漢文帝聚精會神、側耳傾聽,君臣兩人在「宣室」秉燭長談。因為談的投機和興奮,漢文帝全然忘卻自己本應高高在上的君主身份,降尊紓貴,不知不覺間數移座席,雙膝一次次靠近賈誼。漢文帝深為賈誼的高見所折服,說:「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唐朝詩人李商隱特為此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作《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雖然如今對這首詩存在多種解讀,有的將此詩視為詩人托古諷時的感慨;有的理解為影射帝王不關心民生疾苦,荒於正事,昏庸無能……但無可否認的是,所有的負面評說皆因漢文帝「不問蒼生問鬼神」而引起。
如果說漢文帝不關心民生疾苦,顯然有悖史實。史料顯示,漢文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被世人所稱道的賢明君主,是「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漢文帝在位期間,是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被史家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治世」。漢文帝以安民為本,躬身節儉,勵精圖治,減輕租賦,消減徭役,謙讓寬容,形成了清明、繁榮的局面。
賈誼究竟對漢文帝說了什麼,儘管司馬遷沒有記載,我們可以依據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進行一番推測。但值得追問的是,作為一位開創「文景之治」的「有道明君」,漢文帝為什麼在國家存亡的重要時刻「不問蒼生問鬼神」呢?
在中國歷史上,每當社會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重大變故之時,一些當政者總是求助佛道神的力量,祈求指點和庇佑。以講授《公羊春秋》見長的大學者董仲舒給《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上的第一堂課就是講解「天人感應」的道理。在他看來,每當有社會亂象發生之時,上天就會通過災害或怪異現象警示世人。
《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載,公元37年,火星佔據了心宿區,而心宿區正屬於宋國的地盤。這種天象讓宋景公非常憂心。掌管星象的子韋提議:「可以把災禍轉嫁到丞相身上。」景公不肯:「丞相就像我的胳膊和大腿,不能丟啊!」子韋又提議:「可以轉移給百姓。」景公又不同意:「國君依靠的就是百姓,百姓沒了,國君奈何?」子韋又說:「那就轉移到一年的收成上吧!」景公說:「收成不好,百姓就會貧困,那我依靠誰當國君!我的性命該結束就結束吧!」
子韋聽了,非常感動的說:「上天全知全能,對人間的一切都瞭如指掌。您說了三次充滿仁愛的話,上天一定會賞賜您三次。今晚火星就會移開,您的壽命也可延長。」果然,當晚火星移動三次,宋景公的仁愛之心也使自身祛禍換福。
漢文帝的親身經歷也使他足以相信「鬼神」的存在。據《史記》記載,一天晚上,漢文帝夢見自己正在登天,但用了九牛二虎之力,雖然已十分接近南天門,但總是登不上去。突然,一個頭戴黃帽的人在背後推他,終於使他登上了天界。他回過頭來看那推他的人,發現那人的衣帶在背後打了個結。漢文帝正想叫住他,卻被雞鳴聲吵醒。第二天,文帝來到建在宮西蒼池中的漸台,見到有個御船水手頭戴黃帽,衣帶在背後打了個結,正是他夢中遇見的人。召來一問,那人名叫鄧通。文帝想,能把自己推上天的人,必定是個奇才,而且鄧與登諧音,鄧通即登通,有登天必通之意,認定了夢中助他登天的人便是鄧通。因此文帝對鄧通恩寵有加,以巨萬賞賜給他,官封上大夫。
漢文帝時期,「匈奴強,侵邊。天下初定,制度疏闊。諸侯王僭擬,地過古制」,漢文帝有感於漢王朝面臨的危機,求賢若渴,召見作為逐臣的賈誼。可以想見,「問鬼神」之中一定含有治國所需的豐富智慧,問得明白,才能促進蒼生之福祉。因此,從此意義上說,漢文帝「問鬼神」與「問蒼生」並行不悖,「問鬼神」就是為了「問蒼生」。
漢文帝的「問鬼神」實則是一種虛心納諫。古代帝王都講究修德政,而帝王本人的品德即是德政之本。據史書記載,漢文帝在每次上朝途中,專門聽取那些無資格上朝進諫的仕人的諫議,而且總是心平氣和,並從中選擇出有益的諫議。漢文帝之所以能夠做到虛心納諫,並且擇善而行,這與漢文帝個人的品德、操守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