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白衣渡江:東吳軍事上的勝仗 政治上的敗仗
呂蒙白衣渡江,奪取劉備集團屬荊州各郡,是軍事上的一個輝煌勝利。然而,從政治角度,似乎並非十分可取。
對荊州這件事,支持東吳取荊州的看法不外三條,第一,荊州本來就是東吳的,當然要拿回來,第二條,呂蒙提出拿下青州徐州不難,但是不好守,拿下荊州吳國就有兩條對魏國北伐的戰線,第三條,萬一劉備來打東吳,荊州就是他的基地,太危險了。
這三條都有些問題。
第一條我們不去說了,江東也不是老孫家八輩祖傳的,「漢家土地,唯有德者居之」,亂世中道義這個玩意兒太蒼白。
後面兩條仔細評價一下。
關於呂蒙取荊州的建議,和魯肅借荊州正好相反,似乎孫權的政策發生了突變。
蠻子以為,呂蒙是東吳不可多得的將才,同時,魯肅的荊州處理辦法也顯然是得到孫權默許的
這個政策的變化應該說是存在一個過程。
借荊州之後,早期來說,孫權從這個關係中獲得了相當大的好處,自身鞏固的同時獲得了交州的廣大土地,也就是荊州的背後。而劉備在江漢,始終處於劣勢,並不 敢於在荊州和孫權過於緊張,其表現就是讓出湘東三郡。而劉備集團也是過於看重割讓三郡的效果,從而放鬆了對於東吳集團的警惕,這也是導致荊州易手的一個重 要原因。
但是孫權這一階段的發展並不順利。這主要體現在合肥爭奪戰上面。東吳軍隊起源是南渡的兩淮子弟,戰鬥力相當強,可是江南的環境似乎不是很好的培養陸軍的地方,大多數軍隊南渡後戰鬥力都無法和北方軍隊相比,當然,馬匹也不行,影響了騎兵的戰鬥力。
於是,孫權在和北方霸主曹操的戰鬥中,就連連失利。呂蒙號稱可以輕取青徐而不取,我個人認為是一種無奈的托詞,因為逍遙津等戰役孫權呂蒙都有參加,假如真 的如呂蒙所說那樣好拿下來,東吳全軍在合肥的失利是怎麼回事?難道呂蒙當時夢遊了嗎? -- 開個玩笑 -- 他對於孫曹兩軍的戰鬥力是非常清醒的。
無法向北方取得進展的孫權,表現出一種急躁的情緒。
在這種情況下,就表現出了孫權的戰略局限性。他是有心進取天下的一代霸主,但是他的毛病也很要命。
首先就是迷信軍事力量,不重視政治修為,因此,他養軍甚多,謀臣以為過分,而他表示這個軍隊,自保固然不需要這樣多,取天下還少呢。其實,孫氏政權終其一世,問題都不在軍隊多寡,而在內政。大族政治,山越問題,東吳是三國中政治上建樹最為有限的一個政權。
其次就是割據思想。這就體現在他認為取天下就是取地盤。換句話說,缺乏對全局的認識。孫策認為他不適合爭雄天下,只擅長守護江東,便是這個含義。正因為如 此,他才對魯肅的借荊州逐漸產生了反感,因為他借出的江陵,是自己明明可以握在手中的富庶之地,卻交給了劉備。打不下合肥,東吳要擴張領土,那就只有西進 取江陵了。
孫權取江陵,帶有很大的圖一城一地得失的色彩。奪取江陵,給東吳帶來的危害相當大。拿到荊州,孫權有了青徐和荊州兩個出擊點。問題是當時吳弱魏強,吳北伐 的威脅大大小於魏南征的威脅,因此多了一個接觸點,為吳國帶來的更是防守壓力。吳國因此以頭號大將陸遜鎮守荊州,阻擋襄陽的威脅。東吳的軍事力量化為青徐 和荊州兩大集團,力分則弱,魏國則無需戰略調整,吳國正面的魏國軍事壓力就倍增。
限於實力,東吳荊州一線,自保尚且不足,根本無法和青徐方向發揮「兩個拳頭打人」的威力。從歷史上看,從此吳國再也無法恢復在長江一線的戰略主動權,陷入了和魏國消耗戰的泥潭,而這種對峙和消耗,對於較弱的吳國顯然是不利的。
所謂取荊州為了防範劉備集團,則說法比較勉強。
因為如果察看地圖,荊州並非一家所有,劉備集團在荊州只有三郡,像零陵掛在地圖一角,戰略上毫無價值,真正有力的只有南郡,根本沒有防禦縱深,戰略態勢極為被動,無法和東晉的王桓相比。
劉備政權的建設,集中在益州,並以其為大本營,不大可能再把政治中心轉到荊州。北取襄陽如果成功,直接威脅許都,對魏國心腹壓力太大,魏國不可能輕易放棄,必然全力爭奪,劉備政權在荊州的重心,也不的不隨之北移,無法再有力量主動攻擊東吳。
而劉備政權如果試圖首先滅亡東吳,其軍事上必然採取速決戰,否則吳國可以輕易向魏國稱臣,聯手西向,劉備集團沒有足夠的實力對付兩國的聯合力量。如果採取 速決戰,唯一的辦法就是沿長江而下,取建業。但是這個補給線一樣漫長和危險,它的後方江陵本身就是一個突出部,北方是曹魏,南方是孫權控制的荊州部分,一 旦戰爭開始,無論孫曹,都會想到從長江中遊攻擊劉備軍後路,切斷他和益州大本營的聯繫,因為從江陵到建業的距離還很長,千里水路,無法處處設防,這條防線 的任何一點都是一突即破,劉備首尾不能相顧,就是拿下建業也是死路一條。
還有一點,從歷史角度看,東吳的軍事實力,從來都在蜀漢以上,只是使用上比較被動而已。
因此,劉備攻吳,從軍事上看,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孫權也沒有必要為了防範劉備而奪取荊州。
襄陽對於蜀魏,如同合肥對於魏吳,雙方都難以輕易放棄,看曹操對於襄陽的反覆增援可見一斑。如果東吳把握機會,等待蜀魏在此線陷入激戰,自己取合肥,魏國 因為首都受到威脅,權衡輕重,也必然是襄陽線重於合肥線,孫權取得青州徐州一線可能性相當大,那時,吳的態勢就是控制整個東方,而且建業無需保留龐大的軍 事集團,戰略彈性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