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起緣於一起后妃爭寵的驚天慘案!重陽節由來
重陽節又稱「踏秋節」,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從古至今,人們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的源頭,雖然可追溯到先秦之前。但是,當時只是將九月九日作為慶祝秋季農作物豐收的活動。據《呂氏春秋·季秋紀》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當時重陽日活動十分簡單,就是在九月秋季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到了西漢時期,重陽日的活動才開始豐富了起來,有了觀賞菊花、遍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養生延壽為目的的活動。據東晉學者葛洪的《西京雜記》中記載,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這種重陽求壽之俗是受到古代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藥物服用的影響。
從此以後,就有了重陽求壽飲宴的風俗。南北朝梁朝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說:「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朝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主要內容。然而,西漢初期重陽求壽飲宴活動只是皇宮中的娛樂項目,後來才從皇宮傳到民間。這主要是因為西漢的皇宮中發生了一起后妃爭寵的驚人慘案,才使重陽求壽飲宴活動在民間流傳開來。這起慘案其實就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將與自己爭寵的戚夫人摧殘成「人彘」的事件。
戚夫人,16歲時被正在征戰中的劉邦納為小妾,曾隨劉邦征戰4年。據史書記載,戚夫人年輕貌美,能歌善舞,尤其擅常跳「翹袖折腰」之舞,從出土的漢畫石像看來,其舞姿優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當的技巧,且花樣繁複。她還能唱楚歌,會擊築,還會填詞。戚夫人跳舞時只見兩隻彩袖凌空飛旋,嬌軀翩轉,極具韻律美。
劉邦自從得到了戚夫人,便開始冷淡呂雉,這讓呂雉十分嫉妒。加上後來戚夫人生下皇三子趙王劉如意,劉如意在各方面酷似漢高祖,而漢高祖也毫不掩飾地談論此事,更使呂雉妒火中燒。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戚姬自恃得寵,便在枕邊細語要漢高祖劉邦改立太子,呂後因此十分痛恨戚夫人,對她恨之入骨,處心積慮,尋找機會報復。
漢高祖十二年,即公元前206年,劉邦病體沉重,自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就想廢立太子,但在張良的計策下,太子劉盈在一次宴會中請來聞名遐邇的「商山四皓」相隨。劉邦看到此情此景,自知廢立之事已不可能,無奈之下,便召來戚夫人,指著「商山四皓」背影說,我本欲改立太子,無奈他已得四皓輔佐,羽翼已豐,勢難變動了。說罷,長歎一聲,戚夫人也是淒楚不已。隨後,劉邦讓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則藉著酒意擊築高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弓矢,尚安所施!」
戚夫人,16歲時被正在征戰中的劉邦納為小妾,曾隨劉邦征戰4年。據史書記載,戚夫人年輕貌美,能歌善舞,尤其擅常跳「翹袖折腰」之舞,從出土的漢畫石像看來,其舞姿優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當的技巧,且花樣繁複。她還能唱楚歌,會擊築,還會填詞。戚夫人跳舞時只見兩隻彩袖凌空飛旋,嬌軀翩轉,極具韻律美。
劉邦自從得到了戚夫人,便開始冷淡呂雉,這讓呂雉十分嫉妒。加上後來戚夫人生下皇三子趙王劉如意,劉如意在各方面酷似漢高祖,而漢高祖也毫不掩飾地談論此事,更使呂雉妒火中燒。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戚姬自恃得寵,便在枕邊細語要漢高祖劉邦改立太子,呂後因此十分痛恨戚夫人,對她恨之入骨,處心積慮,尋找機會報復。
漢高祖十二年,即公元前206年,劉邦病體沉重,自知不久於人世,於是就想廢立太子,但在張良的計策下,太子劉盈在一次宴會中請來聞名遐邇的「商山四皓」相隨。劉邦看到此情此景,自知廢立之事已不可能,無奈之下,便召來戚夫人,指著「商山四皓」背影說,我本欲改立太子,無奈他已得四皓輔佐,羽翼已豐,勢難變動了。說罷,長歎一聲,戚夫人也是淒楚不已。隨後,劉邦讓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則藉著酒意擊築高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弓矢,尚安所施!」
公元前195年,劉邦駕崩,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呂雉成為了皇太后,執掌朝政大權,便下令把戚夫人囚禁起來,並且將年近30歲的戚夫人頭髮剃光,穿上囚服,讓她在後宮像下等宮女一樣舂米幹活。戚夫人一邊舂米一邊唱了一首她創作的流傳至今的詩歌《舂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
果然,這首悲淒哀婉的楚歌,讓呂後勃然大怒。她下令先毒殺趙王劉如意之後,就開始虐殺戚夫人。呂雉手段毒辣,先是將她的手腳砍斷,然後熏聾了她的耳朵,再灌啞藥,關在豬圈裡,名曰「人彘」。就這樣,呂雉製造了歷史上最慘不忍睹的「人彘」事件,一時使朝野上下為之震驚。
後來,呂雉竟然讓她自己的皇帝兒子劉盈來看,呂後告訴劉盈,劉盈得知「人彘」就是戚夫人時,大驚失色,淚流滿面,暗自說道:「太殘忍了!哪裡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還憑什麼治理天下!」他萬萬沒有想到,母親毒殺了弟弟還不罷休,就連弟弟已無還手之力的生母都不放過。他更不能相信,當年明眸善睞艷蓋宮掖的戚夫人、彈琴擊築吹笛作歌唱《上靈》、腰肢裊娜翹袖折腰為舞的戚夫人,會變成一個怪物。劉盈天性溫和懦雅,受不住驚嚇,從此一厥不起,天天借酒澆愁,不理朝政,七年之後,年僅23歲的劉盈便駕崩了 。
呂雉在摧殘戚夫人的同時,將戚夫人身邊侍女驅逐出皇宮。當時,戚夫人的貼身侍女賈氏被逐出皇宮後,嫁與一位貧民為妻。於是,賈氏便把皇宮中重陽日的活動項目帶到了民間。到了九月九日,賈氏不僅自己在家中佩戴茱萸、做重陽壽糕、飲菊花酒,還對周圍的百姓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逐漸地流傳開了。於是,才有了天下同慶的重陽節。
三國時期,開始有了「重陽節」名稱的記載。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記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東晉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余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裡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三國魏晉,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而在漢族古代奉俗中,菊花一直是長壽的象徵。
直到了唐朝時期,重陽節開始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風俗活動。唐朝詩人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一詩中描述了和朋友在重陽節登高遠眺的景象:「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最膾炙人口的重陽詩當屬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兩宋時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了當時北宋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清兩朝,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吃花糕。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酬王處士九日見懷之作》詩中寫道:「是日驚秋老,相望各一涯。離懷消濁酒,愁眼見黃花。天地存肝膽,江山閱鬢華。多蒙千里訊,逐客已無家。」借重陽節之日,這位愛國詩人抒寫著身事、家事、國事的情懷。重陽明志,已成為有識之士的過節的重要活動。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從此,法律賦予了重陽節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活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