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正的丐幫幫主:獻策平天下 爵封逍遙王 | 陽光歷史

 

A-A+

史上真正的丐幫幫主:獻策平天下 爵封逍遙王

2016年04月17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132 次

  王七與朱元璋都是濠州鍾離(安徽鳳陽)人,兩人又同在當地皇覺寺當過小和尚。不過,起初他倆並不相識,因為,朱元璋進皇覺寺時,王七早就雲遊四方,吃「百家飯」去了。

  有一次,王七在一次討飯途中偶遇因戰敗而藏在荒山破廟中的朱元璋。其時,朱元璋因疲勞過度,腹中乏食,已無力舉步,王七便將討來的飯食送給他吃,並盡心侍奉朱元璋數日。在此期間,王七和朱元璋互訴身世,更覺親近。朱元璋其時已是濠州起義軍首領郭子興麾下的一員驍將,他力勸王七和自己一道打江山,但聽了一肚子古書的王七信奉「生死由命,榮枯在天」之說,不願追求「命裡沒有」的東西。朱元璋見王七如此消沉,不便勉強,便與他拱手相別。臨別時,王七將好不容易才積下的幾錢碎銀子為朱元璋置了身行頭,並將所餘碎銀悉數相贈,助朱平安找到舊部。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每每思及王七義舉,感慨萬千。「知恩圖報」的朱元璋為了找到王七,在一次主持朝政時,發給滿朝文武人手一紙繪有王七圖像並附有說明文字的「求賢圖」,命眾臣務必盡力尋覓。這時,蔡國公張德勝挺身出班,說王七正在他府中養病。王七為何會在張德勝家呢?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以長江中遊為根據地的陳友諒親率大軍直逼應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命大將張德勝領兵拒敵。張見陳軍勢大,為避其銳氣,在上新河一帶安營紮寨,堅守不出。陳友諒與其相持日久,屢攻不下,以至軍中嚴重缺糧。陳友諒情急,命全體將士捕捉螺螄充飢。不幾日,陳軍丟棄在河邊的螺螄殼竟如小山一般。由於螺螄性涼,陳軍以此為主食,士兵患腸疾者甚眾,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陳友諒審時度勢,便命士卒將橋樑拆毀,準備次日拔寨撤兵回老巢休整軍隊,以圖捲土重來。張德勝見陳軍毀橋,知彼欲退,欲舉兵反攻,但苦於無橋可用,而一時又徵集不到許多船隻。正當張德勝一籌莫展之際,忽有親兵來報,說帳外有一乞丐來獻破敵之策。張德勝深知山野之中亦有異人,不敢怠慢,忙親出帳外迎接。這乞丐正是王七。是時他雲遊路過南京,聽說朱元璋麾下戰將張德勝正破敵乏術,便毛遂自薦,來獻「錦囊」。

  張德勝在王七的建議下,傳令三軍連夜用陳軍丟棄的螺螄殼在河上搭了一座「螺螄橋」,親率守軍反攻,大敗陳軍於此。此次戰役和同年進行的獅子山戰役,為後來大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朱元璋稱帝后,為了使天下人信服明王朝的建立是順應天意,對外謊稱,說當年吳王(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時,連河裡的螺螄都自動來搭橋助戰,南京「螺螄橋」遂有此名並傳至今。因南京方言慣稱「螺螄」為「螺絲」,所以今上新河上的「螺螄橋」又名「螺絲橋」。

  再說王七因破敵有功,張德勝曾多次想保舉他為官,但王七不願入仕途,他本想繼續浪跡天涯,因突患足疾,難以遠行,只好暫留張府中,這一留就是數年。

  朱元璋聽到這裡,立馬散朝,命張德勝速將王七請來……

  王七與朱元璋昔日淚別於破廟,今日重逢於朝堂,若夢若幻,恍若隔世……

  王七擦乾眼淚對朱元璋說:「承蒙吾皇不忘故舊,王七今生死而無憾矣!」講到這裡,王七又回過頭來,感激地對張德勝說:「吾足疾已癒,本想近日別公遠行,不想驚動了皇上……」朱元璋見王七又欲「雲遊」,哪裡肯依,極力挽留。見朱元璋誠邀加盟,王七不忍拂了聖意,歎息道:「縱然吾皇不棄,皇恩浩蕩,但王七乃一介草民,焉能入仕?」朱元璋說:「今日朕就封汝為逍遙王……」當天,朱元璋還大擺接風宴,款待王七,又召六部尚書作陪。宴畢,朱元璋又宣崇山侯李新上殿,命他派人在南京三山門(今水西門)外茶亭東街為王七建了一座逍遙王府,王府的大門兩側書有一副對聯,聯曰:逍遙自在神仙府;天下貧民第一家。王府的中門也書有一副對聯,聯曰:雖非高官富賈府,卻是藏龍臥虎堂。

  自從王七被朱元璋封為逍遙王並深受寵信後,大明京師的名門望族、王公貴戚都以能結識王七為榮。一時,逍遙王府前,車水馬龍,官蓋如雲。天下群丐也就奉王七為幫主,背靠大樹好乘涼。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