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將軍公孫瓚:三國歷史上早期最強的諸侯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為人美姿容,大音聲,言事辯慧,家世二千石,遼土豪強。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後與劉備師從盧植,為郡小吏,太守犯法,甘願隨同遠徙,臨行於北芒拜別祖先,慷慨悲泣,其氣度為時人所重,既行,於道得赦。還郡為遼東屬國長史,嘗從數十騎出行塞下,卒逢鮮卑數百騎,約其從者曰:今不奔之,則死盡矣。馳出沖賊,遂得免,為人勇略如此。
中平中,烏桓反叛,與張純等攻薊,瓚討伐有功,遷騎督尉,追擊敵寇,深入險境,被圍二百日,糧盡食馬,與眾人訣別,後終脫險,封都亭侯,復領遼東屬國長史,受幽州牧劉虞所職統,控戎馬,抵禦邊寇,每聞有警,其憤怒厲色,望塵赴敵,或繼以夜戰,虜識其聲,憚其勇,莫敢抵犯。與善騎射者數十人,皆乘白馬,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深為虜騎所畏,皆避之塞外。
初平二年,發佈檄文討袁紹,不久議和。當時青徐黃巾三十萬,入渤海境內,公孫瓚帥二萬騎敗之,威名大震,拜奮武將軍,薊侯。南渡河攻取了冀州、青州、兗等華北大部分,營建易京,以通遼海。乃自署其將為青、冀、兗三州刺史,多置郡縣守令。又遣弟公孫越連結袁術進攻豫州,逐步成為與董卓並立東西的兩個最大軍閥。初平三年初,公孫瓚帥大軍攻袁紹,於界橋與袁軍初次交鋒,被擊敗退兵。公孫瓚遂刻玉璽派故樂浪太守勸劉虞稱帝,為劉所拒絕。公孫瓚與袁紹時戰時停相攻近二年。四年底,劉虞攻打公孫瓚失利被擒,當市祝曰:當立為天子則雨,時天旱無雨,劉虞最終被殺害。劉為人仁義,深受百姓愛戴,所以鮮於輔、閻柔等將領和北方少數民族各部聯合起兵進攻公孫瓚為他報仇。雖然公孫瓚控制著幽州、冀州、青州大部分並與遼東連結,但是由於他失去了民心,又貪圖享樂,逐步走向衰敗。興平元年,曹操攻打徐州陶謙,公孫瓚部將劉備乘機進入徐州,張邈、陳宮、呂布等據兗州叛,袁紹聯合曹操平定兗州,其間公孫瓚忙於對付鮮於輔等人無力南下,只好與袁紹和解。在收復兗州後,袁紹遣侄袁譚、曹操攻公孫瓚的青州刺史田楷,公孫瓚將劉備據徐州與袁紹結盟(可能與劉虞被害有關),青州為袁譚攻佔,繼而袁紹收復冀州,進攻幽州,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公孫瓚又聽信讒言,對遭受攻擊的部將見死不救,導致眾叛親離,勢力日窘。即使如此,他依然在易京廣建高樓,日夜為樂,自恃城高糧足,坐守孤城。建安四年初,袁紹聯合各路兵馬圍攻易京,破城,公孫瓚自殺。袁紹在華北地區的統一戰爭結束,逐步恢復社會秩序。
公孫瓚的一生是複雜的,作為一位軍事將領,他曾經控制了中國東部地區的絕大部分,包括今天的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地,他的成功是和當時的幽州牧劉虞支持密不可分的,劉虞是後漢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他為人品德高尚,執行民族團結的政策,和輕賦免役的愛民政策,在朝野擁有很高的威望,在少數民族中深受愛戴,他寧死不願為帝也表明他是個忠義士大夫。在公孫瓚的南下作戰中,他也得到了少數民族的很大幫助,所以公孫瓚的失敗也是從他和劉虞關係惡化開始,而他害死劉虞時,就決定了他滅亡的命運。
公孫瓚出身遼土豪強,他在公孫氏族中,是一個特別的人物,早年的他經歷坎坷,常年征戰,自身沒有豪門子弟養尊處優、吃喝玩樂的腐化生活,待人誠懇,甘為囚奴與太守充軍遠方,赤膽忠心,久經沙場,功勳卓著。與呂布武藝高強、天下無敵相比,他更多的是堅毅和勇敢,但是常年的廝殺使他後來變得性格殘忍,又沒有政治信念,在戰爭劫掠中日益貪婪,殘害百姓。他曾經打算立劉虞為帝,史書中記載是袁紹所為是不真實的,袁紹舉義反對董卓擅廢立,自己是不會傚法的,公孫瓚討伐袁的檄文中也未提及,而使臣也不是袁紹的親信,勸進的遼東樂浪太守更可能是公孫瓚的親信,而臨市祝雨,更清楚地表明公孫瓚之心,史書中載他佔據數州之地,自行封賞的官員比別人都多。
在害死劉虞後,公孫瓚集團喪失人心土崩瓦解,他是敵視、壓迫少數民族的,破壞劉虞民族團結政策,劫掠劉送給鮮卑的禮物,如袁紹給他的信中說的:「東西鮮卑舉踵來附,乃足下驅而致之也。」而他在自己的統治集團內部,又多用貪婪自私的奸險小人,晚年貪圖享樂,喪失鬥志,終於逐步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