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人物黎元洪:為什麼能夠三次出任大總統?
黎元洪這個人是民國時期非常有意思的人物,他在政治權力的巔峰上待的時間挺長,先後三次任中華民國的副總統,兩次當上了正式的大總統,可是他這一生在政治上幾乎是碌碌無為,處處受人挾制,要政權沒政權,要兵權沒有兵權。很多人都說這黎元洪是個老實懦弱、恪守中庸之道的「老好人」,所以一輩子被人利用,一輩子也沒能成就什麼政治上的大作為,甚至他一開始進入革命黨都是被逼無奈,根本不是他自己主動加入。這是怎麼回事呢? 黎元洪,1864年生,1928年去世,字宋卿,湖北黃陂人,人稱「黎黃陂」。早年曾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黎元洪有個外號叫「床下都督」。怎麼來的?要說清這事呢,得把時間往前推。 我們都知道,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湖北新軍在武昌起義,用了不長的時間就把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給拿下來了,成立了湖北軍政府。那麼誰來當這個頭兒?有人說那還用說,孫中山。可是孫中山來不了,為什麼?歷史課本上寫了,孫中山在國外回不來。其實也不完全是那麼回事,他是當時清朝通緝的頭號政治犯,抓住就得斃了。而且這個時候僅僅是湖北這兒鬧革命,將來什麼情況還不好說呢,他不可能回來直接領導這革命。那麼接下來誰上來呢?說黃興他們?那不行,他們畢竟是外來的,在湖北軍政府要想立得住的話,光靠外來戶,當地有人不服,不穩定。所以,當時革命黨內部意見很不一致。這時候大家公認的是得找一個在湖北當地能鎮得住的人。想到誰了呢?想到黎元洪了。黎元洪身為兩湖名將,在軍界之中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如果由他來擔任大都督,各地必然紛紛效仿,響應革命。到那個時候全國都會形成轟轟烈烈之勢態,推翻清王朝指日可待。
就這樣,革命黨人去請黎元洪去了。黎元洪那會兒根本就不想碰這個,他是看不慣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讓世界列強瓜分中國這種局面,可是讓他造反他也沒這個膽兒。所以,革命黨請的時候,他百般推脫不出來。逼得沒招了,革命黨人浩浩蕩蕩帶著槍上他家去了,說你出來也得出來,不出來也得出來。把黎元洪嚇得躲到自己三姨太房間的床底下了,結果被革命黨人從床底下拖出來。「床下都督」這稱號就這麼落下的。 黎元洪說你別害我呀,我可不想幹這個,最後把這革命黨人給惹急了,說你再不去我們把你給崩了。最後黎元洪沒招了,被綁架著來到湖北軍政府外面。一看這軍旗招展,浩帶飄揚,祭壇都立起來了,下邊這些當兵的都跪拜,黎元洪沒招了,稀里糊塗地當了湖北軍政府的都督,成了當時革命軍的領導人。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黎元洪順理成章兼湖北的軍政府都督。後來的事我們知道,袁世凱通過自己的手段,逼著孫中山把總統位置讓出來了。1913 年10 月6 日,袁世凱在上海當上了總統,而黎元洪也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副總統。不過,他定居在湖北。而袁世凱想,這黎元洪不是自己人啊,這用起來能方便嗎?覺得黎元洪是個心腹大患,他認為這是孫中山的人。所以,在1913年10月,派段祺瑞到武漢,以「磋商要政」為名,把黎元洪騙到北京,安置在瀛台,軟禁起來了。然後開始籠絡他,讓自己兒子娶了黎元洪的女兒,兩家結成兒女親家。 從那時候開始,黎元洪其實是以副總統之名,在北京蹲監獄了。1916年端午節,當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一命嗚呼,這個時候又恢復了原來中華民國的舊制。在這種情況下誰來當總統呢?請孫中山回來不可能,因為控制著整個民國軍政大權的是原來北洋軍閥這些人。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不可能願意請孫中山。這個時候黎元洪趁亂從瀛台跑出來了,定居在北京東廠胡同,深居簡出,避門謝客。當時手中掌握權力最大的是段祺瑞,段祺瑞有軍權,也有行政權,掌管著國務院。有人說,為什麼段祺瑞這會兒不當總統呢?這時候段祺瑞也知道,自己要站出來當總統,就成眾矢之的了,不服他的人會擰成一股繩鬥他,犯了眾怒他也擋不住啊。所以段祺瑞想,我得找個傀儡當總統。找誰呢,沒有比黎元洪更合適的了。 按照當時《中華民國約法》來講,總統要死了,應該由副總統接任,名正言順也該是黎元洪。所以段祺瑞就來到東廠胡同請黎元洪。他請的過程太有意思了,進得門來一言不發,往這一坐,行禮,連著三鞠躬。黎元洪一看趕緊回禮。兩人坐著喝茶,半天誰也不說一句話。黎元洪揣摩段祺瑞來意必是請自己回去當總統,但段祺瑞不說,就這麼相對無言坐在這兒,要按現在說都有半小時。段祺瑞站起來告辭,黎元洪送到府門口,段祺瑞一回身,「副總統的事您找我」。這什麼意思?意思是我來請你當總統了,副總統的事您找我。黎元洪馬上問一句「為什麼?」這不光是總統府的事,大權在國務院,那國務院的事呢?段祺瑞一揚眉,「有我呢」,轉身走了。黎元洪也明白,這是請我出來當傀儡啊,可是這種情況由不得他,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就這樣黎元洪稀里糊塗地被段祺瑞請出來,當了中華民國大總統。任職典禮特別簡單,就在東廠胡同的家裡,段祺瑞帶了幾個手下,開了幾台車把黎元洪接走了。 前面黎元洪當了個湖北軍政府都督,自己也覺得窩囊,人家也笑話他是「床下都督」,那麼他真當上中華民國大總統了,他也想有所作為。他想幹嗎呢?按照民主法制政體建設中華民國。第一件事,他當總統之後,南方護國軍說,袁世凱為什麼復辟呢?手下有「十三太保」支持他復辟,得嚴懲這「十三太保」。黎元洪剛要下手懲戒這「十三太保」,沒想到國務院來求情了:這段芝貴您給免了吧;李鴻章他侄子也來求情:您把嚴復跟劉師培給免了吧;國民黨那邊也來求情:免我們這邊的兩人吧,他倆不是真的支持復辟,那都是安排的臥底……各方政治派系都來求情,最後不能懲罰包括楊度在內的這些人,等於這事就不了了之了。黎元洪這才認識到,想跟當時各種複雜的政治派系打交道太難了,他手裡沒兵權,所以沒有實權。實權在誰手裡呢?在國務院總理段祺瑞手裡。段祺瑞把黎元洪請出來就是讓他當傀儡的,黎元洪不甘心當傀儡,你想想兩人能不鬧矛盾嗎?所以鬧出很多有趣的事來。
比方說段祺瑞規定,總統府的各種信件,包括總統私人信件,得先送到我國務院來,然後再拿給他,等於他先檢查一下。黎元洪知道了很惱火,但無可奈何。黎元洪也想網羅人才、精兵猛將,比如他想請梁啟超當總統府秘書長,梁啟超這名氣大呀。一個月給開2000 塊現大洋,這可是一大筆款項。結果呢,梁啟超看出來了,黎元洪是個傀儡,我跟你也沒出息,一拖再拖。等段祺瑞出面請梁啟超到國務院,梁啟超欣然同意,把黎元洪氣得不行。沒辦法,自己沒有實權。 兩個人這種形式的對抗早晚得出事,什麼時候這個矛盾激發了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國要不要對德宣戰呢?黎元洪主張不宣戰,以我們這個國力、兵力,拿什麼跟人家打?段祺瑞主張宣戰,為什麼?他攥著兵權,他一宣戰以後部隊的地位肯定提高啊。當時黎元洪不同意,也很強硬,我總統不同意。段祺瑞要以國會的名義壓他,黎元洪也不同意。這個時候段祺瑞想了個辦法,他把各省的督軍都招來了,就是各省的軍事領導人,組成個督軍團進北京。這些督軍團開始也含糊,為什麼?一宣戰要他們去打仗,他們怕死,不敢去。段祺瑞說不用,我們宣戰後只需要派一些民工到歐洲支援就行了,你們都聽我的。這些人看段祺瑞大權在握,全說行,都同意了,集體宣佈要向黎元洪施壓,我們同意宣戰。可黎元洪這個時候保持了少有的強硬,我就不同意。在他要支持不住的時候,有一件事出現了。 英國的報紙把一個秘聞給揭出來了,說段祺瑞跟日本的軍政府簽了一個協議,有一億元軍事借款。這個事根本沒通過國會,國務院總理就敢私自跟日本簽這個協議,這不等於私自勾結日本嗎?這個事揭露出來,段祺瑞威名掃地,這個時候黎元洪逮著機會了,一拍桌子,你有這事?我以大總統名義罷免你國務院總理的職務。段祺瑞也不含糊,帶著自己的兵上天津,駐紮在天津,就跟黎元洪分裂了。中華民國的總統法規定,你大總統是沒有權力罷免國務院總理的,我就跟你對著幹,我要打到北京去。這時候黎元洪嚇壞了,為什麼?他手裡沒軍隊啊,要一打仗他非玩兒完不可。沒辦法,他得向外面借軍隊。借誰的呢?這不督軍團剛回去嗎?趕緊再召回來。召誰來呢?督軍張勳。張勳我們知道,手下都是「辮子軍」,後來進京把宣統皇帝弄回來復辟那位。把張勳叫回來,你得幫我跟段祺瑞打仗。沒想到張勳有自己的算盤,剛才不是說「辮子軍」復辟嗎?張勳進了北京,把黎元洪攆下來,把宣統帝捧上台,復辟帝制。
這一幕像什麼呢?就像三國一開始,十常侍之亂,大將軍何進要迎西涼太守董卓進來滅掉十常侍,平息叛亂,可沒想到董卓有虎狼之心,進了帝都之後,橫賦暴斂,把原來的老臣殺了個夠。張勳其實等於複製了當年董卓進京的那一幕,把北京城鬧得烏煙瘴氣。段祺瑞的兵正好借這個機會打回北京,把張勳的兵馬都繳械了。段祺瑞本來已威名掃地,借打「辮子軍」平定張勳復辟的事情,又重新抬頭了。黎元洪反而不行了,他從大總統位置上灰溜溜下台。國會不少人說就是他把張勳弄進來的,甚至說復辟帝制都是黎元洪指使的。黎元洪威名掃地。沒辦法,只好回天津去了。 黎元洪到了天津,你看他政治上能耐不大,可他是個經商奇才。到了天津,他心灰意懶之際,用手裡的錢,開始辦實業、開礦、辦銀行。五年的工夫,這黎元洪發了大財。黎元洪這個人確實有些抱負,除了經商以外他辦小學、辦大學,他是天津南開大學的創始人之一,還拿出大量的錢準備辦江漢大學,就是後來的武漢大學。黎元洪當時在天津置下很多產業,他辦了中國遠洋貨輪公司,從香港出發經上海到美國舊金山,等於開創了中國最早的一條遠洋航線,填補了我國近代運輸史的一個空白。因此黎元洪在經商這段時間,幹得風生水起。可是我們說樹欲靜而風不止,他的這個位置特殊,早晚還得有人惦記。 果不其然,黎元洪被攆走,誰來接替民國大總統?按規定是副總統。副總統是誰?馮國璋,馮國璋上來當這個大總統。可這時候他跟段祺瑞的矛盾更加尖銳。為什麼呢?北洋新軍是袁世凱創辦的,北洋新軍分裂之後,各派軍閥混戰。段祺瑞領導的這撥叫皖系軍閥;馮國璋、曹錕的叫直系軍閥,管著北京周邊,河北這塊;張作霖的是奉系軍閥,管理瀋陽那邊;閻錫山是晉系軍閥,管著山西。黎元洪沒兵,跟段祺瑞沒法抗衡,馮國璋當總統可不一樣了,馮國璋是直系軍閥的頭子,人家有權力,也有軍隊,跟段祺瑞鬧得不可開交。最後段祺瑞把馮國璋攆下台了。 攆下台後誰來當總統呢?段祺瑞自己不頂這個雷,他把自己皖系裡頭的一個老前輩徐世昌請出來,讓徐世昌當大總統。可馮國璋下台了,徐世昌當總統,曹錕不幹了,認為徐世昌當總統不行,曹錕帶著軍隊又把徐世昌攆下台。攆下台之後誰又來當總統呢?曹錕自認當時資格不夠,他也效仿段祺瑞,不敢頂這個雷,到天津請黎元洪。把黎元洪從天津請到北京,恭恭敬敬地把他奉為大總統。一個人要當了一回官,他總想著當官,經商再成功,覺得還是總統當得過癮。在商人和總統中選一個時,黎元洪選了這個總統。黎元洪又回來當總統。可是黎元洪沒有因為前一次跟段祺瑞的鬥爭,就學乖了。一上台,我得大展拳腳,幹嗎?首先要裁軍。你想,一個軍閥,給你捧上來的,你要裁軍,直接針對他,他能幹嗎? 1923年年初曹錕賄選,再次逼黎元洪下野。 黎元洪下野後,致力於實業,曾任中興煤礦董事長、黃陂商業銀行總董事和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董事等。據統計,他一共投資企業45家,其中銀行17家,工廠12家、煤礦6家,總投資額達數百萬元。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為腦溢血在天津去世。 我們回頭看黎元洪,雖然他在政治上沒什麼大作為,可是在那個特殊歷史階段,利用他的聲望,把革命軍政府立起來了,對歷史來說他是做出了功績的。而且後來他辦教育、辦企業,確實有不少的功勞。從道德方面來講,黎元洪確實是個理想主義者,是個好人。他的悲劇在於手裡沒有實權。嚴復曾評價黎元洪說: 黎公道德,天下所信。然救國圖存,斷非如此道德所能有效。何則?以柔暗故!遍讀中國歷史,以為天下最危險者,無過良善暗懦人。下為一家之長,將不足以庇其家,出為一國之長,必不足以保其國。 這可算是中肯的評價了。 那麼,既然知道黎元洪「不足以保其國」,為什麼還把他推到那個位置呢?因為只有他上來,才能保證下面各個派系利益的均衡。如果一位有能耐的上來了,那幾個派系認為自己的利益會受到損害。所以就是得選一個老實人、窩囊廢,選一個沒實力的上來,不會傷害現在既有的利益集團。 有時候,歷史需要無能、窩囊的領導人,這一點從黎元洪身上我們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所以說,黎元洪應該是在當時風雲際會的條件下,能夠被各派所接受、達成平衡的唯一一個關鍵人物。儘管他沒什麼實力,儘管他的手段不夠狠辣,甚至有些窩囊,但是歷史還是把他推上了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