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奢華負面人生為何少被人詬病?貢獻改過負面 | 陽光歷史

 

A-A+

管仲奢華負面人生為何少被人詬病?貢獻改過負面

2015年12月13日 帝王將相 暫無評論 閱讀 282 次

事物有兩面性,人生也有著正負兩面,即功德和罪過。比如那個秦始皇,他統一了中國,被稱之為「千古一帝」,然而他焚書坑儒,又被說成是「暴君」之首。不過,他的這些功績和罪愆都會被人們提及,而有一個人卻是例外,那就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人們往往只說到他的人生光彩,而對於他的另一面卻少有提及。管仲是齊桓公的相國,人們列舉歷代賢相,無不把他列入其中並名列前茅,後世想有所作為的大臣也都是把他封為楷模,由此可見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司馬遷說齊桓公憑借他而稱霸,尤其是說齊桓公能「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於一,這都是管仲的智慧」。孔夫子更是說,如果沒有管仲,我們的中華文明恐怕就不是這個樣子了!最有名的恐怕還要數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後世做官的人都希望能夠做出和他一樣的政績。他一生得到君主的信任,從來沒有遭到貶謫和猜忌,直到臨終去世,齊桓公還讓他推薦繼任之人。人臣做到這個份兒上,也可以說是到了極致了。但是,管仲貪占、怯懦、保守和超奢華的人生另一面都是些應該被人詬病的東西,為什麼卻很少被人提出來進行譴責呢?

齊國有個鮑叔牙,他和管仲是朋友,管仲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甚至活命,都完全依賴於這個人。但是,在兩人都不發跡的時候,曾經結合著一起做生意,等到賺了錢分利潤,管仲總是會多要一些。有人說管仲這個人貪財,鮑叔牙還替他辯白,說管仲家裡貧窮才這樣做的。其實,這種事情作為鮑叔牙來說,可以給予他充分的理解而不加計較,但作為管仲來說卻的的確確是一種貪占。古人有「安貧守道」的說法,要求人們在對待財利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公開的貪佔他人之利,任你說的天花亂墜,都不會符合取財古「道」,更不會成為人生美德。

管仲還不是一個好士兵,他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於是人們都笑話他膽小怯懦。鮑叔牙就出來給他打圓場,說管仲家裡有老母需要贍養,他不是膽小,而是不得不這樣做。這件事情說起來有點兒複雜,古今都講究一個孝順,尤其是母親老年更需要贍養,這原本沒有錯。但是,管仲用這樣一種方式來體現卻很難讓人讚賞。打仗不是比武,講究的是團隊一體,你跑了,一個整體就有了缺損,更多的危險留給了他人,人家家裡就沒有老母親嗎?戰爭的失敗,遭殃的是老百姓,受損失的是國家,這種國與家、忠與孝的關係,古今人們論述很多,在此無需多說。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種孝道不值得人們傚法和敬仰。

齊襄公荒淫無道,言不守信,被公孫無知殺死。有人怨恨無知,以弒君自立的罪名將他殺了,要求大臣們從公子中另選新君。因為齊襄公無道,他的兩個弟弟害怕受到牽連,分別逃亡他國。公子糾逃亡到他的母親之國魯國,輔佐他的是召忽和管仲管夷吾;公子小白逃亡到莒國,輔佐他的是鮑叔牙。過了不長時間,齊國果然發生內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不久又被人殺死。

齊國一時無君。齊國高、國兩上卿搶先暗中從莒國召回小白,準備立為國君。魯國聽說自立為君的公孫無知已死,也派兵護送公子糾返回齊國。聽說小白已經上路,莒國離齊國又近,管仲就帶兵前去阻止公子小白。路上相遇,管仲彎弓搭箭射向小白,小白應聲倒下。管仲以為小白已死,派人報告了魯國和公子糾,這樣一來,護送公子糾的軍隊就放滿了速度,六天才到達齊國。而公子小白,僅僅是被射中了衣帶勾,裝死迷惑了管仲,然後很快進入齊國,在高、國兩大家族的擁護下登上君位,這就是齊桓公。即位後,齊國馬上派出軍隊抵禦魯軍,並將其打敗,逼迫魯國殺死了公子糾。按照當時上層社會的觀念,「主辱臣死」,公子糾被殺,輔佐他的人更沒有臉面活在世上,因此,召忽自殺身亡。齊桓公聲稱管仲對他有射殺之仇,要求魯國將活著的管仲交還齊國,然後把他剁為肉醬以便洩恨。魯國人只好將管仲囚禁,用囚車將他押送給齊國。這時候,管仲的智慧充分得到了體現,他沒有因為自己輔佐的是小白的政敵公子糾、自己和小白還有「一箭之仇」,認為回國後必死無疑。相反,他知道,因為有鮑叔牙在,回國後他必定能受到重用。囚車走得很慢,管仲害怕魯國人醒悟後反悔,就教給車伕一首歌,車伕邊趕車邊唱歌,忘記了疲勞,車趕得很快,等到魯國人追來,管仲已經進入了齊國。因為鮑叔牙的關係,齊桓公赦免了管仲的射勾之罪。經過一番交談,齊桓公知道了他的才能,馬上拜他為相,為了表示尊重,還下令國人稱其為仲父。此後四十多年,齊桓公一直對管仲信任有加。

需要說明,從召忽自殺到齊國要人,這中間有一個過程,管仲沒有選擇自殺,這在當時的人來說不是一種忠義行為。所以,管仲自己也說:「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他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為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感到恥辱。」正是因為管仲的種種行為不那麼榮光,所以他才發出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的感歎!

管仲還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人。本來,他剛當相國那會兒對齊國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齊桓公正是得益於這些改革帶來的成果而稱霸天下。他還舉薦了王子成父、隰朋、寧戚等人一道治理國家。但是,四十年後,管仲臨死的時候,齊桓公讓他推薦接替他擔任相國的人,管仲竟然沒人可薦,只好用一句「知臣莫如君」來搪塞。這充分說明,管仲已經從一個改革者變成了一個保守派。

當了四十多年的相國,管仲富貴的可以和國君相比擬,他擁有設置華麗的三歸台和國君的宴飲設備。這些設施和設備,絕對不是放在那兒好看的,可見管仲日常的生活是多麼的奢侈。改革後的齊國是天下最富裕的國家,稱霸後的齊國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說他的富貴可以和國君相比,只能是說和齊國的國君相比,除此之外,恐怕他國國君是無人能比。管仲生活的那個時代,雖然已經「禮崩樂壞」,但還多少講究一點兒禮制,管仲自己不是也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嗎?由此可知,他的生活豪華是超豪華,他的奢侈是超奢侈。

既然管仲一生有不光彩的另外一面,為什麼當時的人沒有人痛恨他,後事的人還要傚法他呢?這是因為,管仲的改革是富民強國,在民眾富裕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強大,這樣的政策是會得到民眾擁護的。再有,管仲雖然富貴堪比國君,但是他卻從來不在齊桓公面前失禮,自始至終都心甘情願地居於輔佐地位,這也是當世後代不被人們詬病的原因之一。當然,更重要的在於,他一生所做的貢獻掩蓋了他的這個另一半負面人生,正所謂是「一俊遮百丑」。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