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衍為什麼要出家?梁武帝蕭衍為何三次出家
蕭衍為什麼要出家?梁武帝蕭衍是南北朝時期最有名的皇帝。作為南梁政權的開創者,蕭衍一生有很多傳奇之處。他多才多藝,是中國歷史上最博學的開國皇帝;他在位四十八年,是南北朝時期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活了八十六歲,是僅次於乾隆的第二高壽皇帝。最值得一提的是,蕭衍在有生之年不僅推崇佛教,廣建寺廟,發展僧徒,而且還頻繁地往寺廟裡跑,甚至曾三次撇下皇位捨身為寺奴,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位時出家的皇帝。
蕭衍為何老往寺廟裡跑?有人說他一心向佛,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有人說他看破紅塵,不再留戀皇帝寶座;還有人說他斂財有方,通過贖身撈取好處。其實,這三種觀點都經不起推敲。蕭衍如果真心皈依佛門,他完全可以退位出家,沒必要來回折騰;如果他真要斂財,堂堂皇帝根本用不著耍這點心眼。筆者認為,蕭衍此舉有著不可告人的政治原因。
蕭衍能成大事,既出於他的非同尋常的雄才大略,也歸功於僧侶勢力的輿論支持。無論是出於論功行賞,還是出於個人信仰,蕭衍即位後,於公於私,都要擴大佛教聲勢,將佛教地位抬到一個新高度。所以,把君權和佛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實行政教合一,在佛教上大做文章,是蕭衍政治的一大顯著特色。蕭衍頻頻往寺廟裡跑,一再出家捨身,一再扶持寺院經濟,一再像《御講(摩訶般若經)序》所說的「皇帝(蕭衍)捨財,遍施錢、絹、銀、錫杖等物二百一種,直一千九十六萬」,甚至利用權力將佛教定為國教,應該是為了爭取佛教界支持所做出的一種含有政治意義的努力,目的是獲得僧侶勢力的信服與支持,以鞏固南梁統治。
任何宗教,對廣大被壓迫人民而言,都是麻痺、欺騙群眾的精神鴉片。蕭衍對儒、道、佛都有過深入研究,在他看來,儒學教導人們恪守禮法倫常;道學勸說人們不要計較爭奪;佛學講究六色皆空,引導人們嚮往極樂淨土,三者的共同點是要人們安於現狀,不去反抗鬥爭,都可以作為執政者欺騙、麻痺、統治人民的思想武器。三者比較,蕭衍認為佛學理論和佛教修行方法對人民更具吸引力,也更具欺騙性。蕭衍一貫擅長心理戰術,在早年領兵打仗時,蕭衍就總結道:「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次之;心戰為上,兵戰次之」(《梁書》)。他帶頭捨身,大興佛教,無疑是為了憑借佛教征服人心,加強思想意識統治,大造自己的聲威。
大凡統治者,都有一個通病,即年齡越大,猜忌心就越重,就越覺得別人對自己不夠忠誠,蕭衍也不例外。蕭衍一次次地往寺廟裡跑,一次次地捨身為寺奴,一次次地賴在寺廟裡不走,絕非單純地為了講經誦佛,也絕非真心實意地位眾僧執役,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玩弄統治權術,藉以檢驗皇子王侯、文武百官對自己是否忠誠,看看臣屬們是不是有誠意贖回他這位快要過時的皇帝,是不是真心希望讓他回宮執政。蕭衍突出個人,唯我獨尊,製造對佛教的宗教迷信,正是要為臣屬製造對自己的個人迷信。通過這種厚臉皮的政治表演,蕭衍意在進一步樹立和加強自己的權威,以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不論是出於何種目的,信仰、提倡佛教已成為蕭衍時代上層社會的傳統習慣,而蕭衍也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皇帝菩薩」,其性格也變得內傾、封閉、保守、剛愎起來。蕭衍晚年喜歡別人阿諛奉承,聽不得半點逆耳之言,《魏書·島夷蕭衍傳》稱「衍好人佞己,末年尤甚」。朝中大臣知道他這一特點後,爭相奉承,莫敢正言,誰也不敢在他面前說一句真話。蕭衍儘管佞佛,整日沉溺於佛學精神世界,但佛祖並沒有保佑他,以致招來「侯景之亂」,他也落得個餓死台城的悲慘結局。蕭衍被困後,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梁朝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梁書》),似乎流露出了些許悔恨的意思,可惜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