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盧溝橋事變誰開了第一槍?日本人拉肚子挑起戰爭
1937年7月7日,日軍進攻盧溝橋
今天是盧溝橋事變的紀念日,73年前的今天,日軍在盧溝橋自導自演的一齣戲,拉開了全面侵華的序幕。日軍在盧溝橋製造事端的借口除「非法射擊」之外,還有所謂「士兵失蹤」的事情。事實上是日本人開了第一槍,而失蹤的日本士兵因「拉肚子」離隊,不久就歸了隊。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1聯隊第3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中國守軍駐地的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區。
晚7時30分,日軍開始演習。22時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縣城(今盧溝橋鎮)搜查,中國第29軍第37師第219團嚴詞拒絕。日軍一面部署戰鬥,一面借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國方面交涉。
到底是誰開了第一槍?
「盧溝橋事變到底是誰打響了第一槍」?其實,早在盧溝橋事變7年後的1944年,當時指揮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的最高長官牟田口,這時升為中將,任侵緬第15軍司令官。他已十分清楚日本戰敗的局面,追憶當年,牟田口對人說:「大東亞戰爭要說起來的話,是我的責任,因為盧溝橋射擊的第一顆子彈引起戰爭的就是我。」(見兒島襄《太平洋戰爭》,東京1975年出版。)他在筆記中也寫到:「我挑起了盧溝橋事變,後來事變進一步擴大,導致盧溝橋事變終於發展成這次大東亞戰爭。」(見小俁行男《日本隨軍記者記聞錄——太平洋戰爭》,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中譯本。)牟田口率部向中國軍隊打響了第一槍,這是鐵的事實;但他說發生侵華戰爭是他個人的責任,這不符合歷史。因為發動侵華戰爭,是日本國早就規劃在他們軍事侵略的籌謀之中。
北平警備司令部軍法處和保定綏靖公署軍事法庭1946年6月審判戰犯茂川秀和的問答筆錄對誰挑起戰爭有過涉及。
法官問:「七七事變是誰挑起來的?
茂川答:是日本軍國主義。
法官問:七七事變近因是為什麼?
茂川答:(日軍)北平駐軍外出演習時被打擊了。有這個事情。
法官問:這責任應當誰負?
茂川答:在日本軍負。
法官問:第一槍是誰先放的?
茂川答:是日本放的。
茂川還承認,中日雙方於7月11日達成停戰協定後,他又多次唆使部下趁夜在中日兩軍之間鳴放鞭炮,企圖激化衝突,擴大戰火。
日本人拉肚子挑起戰爭
日軍在盧溝橋製造事端的借口除「非法射擊」之外,還有所謂「士兵失蹤」的事情。
1937年7月7日夜,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的電話。松井稱:日軍昨在盧溝橋郊外演習,突聞槍聲,當即收隊點名,發現缺少一兵,疑放槍者系中國駐盧溝橋的軍隊,並認為該放槍之兵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不久,松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
日方要求入進宛平城搜查的主要理由正是「士兵失蹤」。實際上,那位「失蹤」的士兵名叫志村菊次郎,是一名二等兵,因解手離隊,不久就歸了隊。後來有人問起志村為何「失蹤」,清水假裝不知道,居然提出3種推測:
(一)可能是解手去了;
(二)可能是奉命偵察,走錯了路,回到部隊演習位置時,中隊已轉移;
(三)也許是因疲勞伏在地上睡著了。
這本來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事情,只要問問志村本人就會一清二楚;可是日方一直含糊其詞。
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包圍進攻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此時,日方聲稱的「失蹤」士兵已歸隊,但隱而不報。所謂「失蹤」日本士兵名叫志村菊次郎,是一名二等兵,「失蹤」原因是拉肚子,而所謂「失蹤」,其實此人於20多分鐘後就已悄悄歸隊,而以「拉肚子」為由挑起事端的,正是臭名昭著的東條英機。
7月8日晨5時左右,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第3營在團長吉星文和營長金振中的指揮下奮起抗戰。
從1937年6月起,駐豐台的日軍連續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1937年7月7日駐華日軍悍然發動「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