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天文專家批駁新年天文奇觀扎堆說法
日偏食
日暈現象
一篇題為「1月份天文奇觀扎堆」的報道,正在被新聞媒體和各地網站大量引用。這篇新聞中提到,今年1月期間將有5場「罕見的天文奇觀」扎堆上演;其中,元旦的月偏食、1月4日的象限儀流星雨和1月15日的日環食,更是被媒體奉為「不容錯過」的三大天象。
類似的新聞內容,恐怕讀者早已不陌生。在網上檢索,2008年我國共刊發1090篇涉及「天文奇觀」的新聞報道。去年是國際天文年,恰逢鹿林彗星年初重返地球,7月22日又有日全食發生,有關「天文奇觀」的報道篇目大量激增,全年達到5270篇之多。
然而,對於真正的天文專家來說,這其中有很多報道著實令他們哭笑不得。
2010年我們還將看到的部分天象
★五大行星
水星最佳觀測時期:4月9日東大距、9月20日西大距
金星最佳觀測時期:5月至6月、12月
火星:1月30日火星沖日
木星:9月21日木星沖日
土星:3月22日土星沖日
★月掩星
5月16日:月掩金星(北京地區看不到掩星,但可以看到金星和月亮非常接近)
★流星雨
象限儀:1月4日
英仙座:8月13日
雙子座:12月14日
★特殊天象
1月15日:日環食
6月26日:月偏食
「三大天象」恐怕並不養眼
今年1月發生的所謂「三大天象」,在北京天文館高級工程師寇文看來,其觀賞程度恐怕難以讓人滿意。就拿剛剛在元旦凌晨發生的月食來說,本次月偏食的食分(即月面視直徑被遮蓋的比分)只有0.08,因此即使是在食甚(即月食或日食達到最大值)時,也只有一小部分被遮蔽而已,這讓一些觀測者感到失望。
更有可能令人失望的是象限儀流星雨。有媒體在報道中引用數字,稱此次流星雨「每小時天頂流量在120顆左右」。但是寇文提醒說,這只是個理想數值;即使在這種狀況下,每分鐘能看到1顆流星就已經相當不易了。何況那時滿月剛過,明亮的月光會掩蓋掉很多偏暗的流星,觀賞性肯定會大打折扣。
對於北京人來說,1月15日發生的這次日食有些「生不逢時」。北京並不在此次日食的環食帶上,只能看到偏食;再加上日食發生在下午至傍晚時分,太陽高度較低,如果在城區觀看,視野容易被建築物遮擋。另外,日食當天為工作日,又臨近學期期末,估計帶著孩子專程跑到環食帶觀看的家長不會太多。
「千年一回」純屬人為炒作
新聞媒體在此次報道「天文奇觀」時最津津樂道的,是有關元旦月食的話題。大量相關報道中幾乎都提到了同一種說法,稱元旦發生月偏食是「近千年來頭一回」。不過在天文學界,這種說法卻被專家們嗤之以鼻。寇文對此尖銳地指出,這種提法本身就有人為炒作的成分,說得不好聽甚至是「胡扯」。
「日食、月食每年總要發生幾次,天文工作者早就對其中的規律掌握得十分清楚了,是不是發生在元旦這一天,對於這一天象的呈現效果和研究價值來說,有什麼意義呢?」寇文說,如果僅僅因為時間上的一個巧合,這次月食就被冠以「天文奇觀」的稱號,那麼這種所謂的「奇觀」恐怕水分太大。
有些「奇觀」新聞是偽命題
比「千年一回的元旦月食」更有水分的「奇觀」,在新聞中早已屢見不鮮。
比如近年來,「××年來月亮最大最圓」之類的報道屢見報端,但是在寇文眼中,這種報道純屬偽命題:「月球與地球的距離每14天左右就會進行一次由近到遠的變化,從地球看上去,月亮每個月總有一天看上去最大,但是在沒有對比物的條件下,這種大小的變化並不容易分辨,根本不值得當做『奇觀』來報道。」
「行星合月」是這幾年頗為流行的天象新聞題材,每次出現也都會被媒體冠以「奇觀」頭銜。對此寇文解釋說,按照月球的運行軌跡,它每個月都會依次經過一些行星,這種「行星合月」的現象每年都要發生幾十次,如果全部稱為「奇觀」,實在是有些誇大其辭。
關於天文知識的錯誤表述,也時常出現在新聞報道中。寇文舉了個例子,2008年年底時,不少媒體都以「今年冬至提前一天」為題進行過報道。這位天文專家澄清說,冬至作為一個節氣是一個時間點,多出現在每年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從來就沒有規定說冬至只能發生在12月22日,『提前一天』又從何談起呢?」
「奇觀」假新聞如同「狼來了」
「有時候我會跟記者說,你們也應該來一回『打假』了。」寇文說,這並不僅僅是他的個人意見,每次與同行開會的時候,各地的天文工作者經常都有類似的困惑。甚至還有人曾經建議,今後對於天象的預報發佈,應該交給專業部門,通過統一的渠道來進行,以確保其權威性和表述的科學性。
在寇文看來,這些有關「天文奇觀」的「假新聞」其實並非真正的「假」,主要是存在誇張的成分,有的甚至是危言聳聽。不過令專家們哭笑不得的是,每當他們希望媒體澄清其中的謬誤,記者們反而是振振有詞,認為這樣報道才能吸引眼球:「你要是不說邪乎了,誰還會抬頭去看星星呢?」
「可是看了又能怎麼樣呢?」雖然寇文承認,這些被人為炮製出來的「奇觀」,也許能讓公眾對天文有了一時的興趣;但是他一直擔心,這樣的報道層出不窮,日子久了就連公眾也不會聽信了,天文豈不是又要受冷落了?在他看來,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就是婦孺皆知的「狼來了」。
懷著一顆平常心去看星星
北京天文館的專家們每月也都會對天象進行預報。寇文表示,究竟什麼樣的天象值得關注,什麼樣的天象又算是奇觀,其實並沒有一個規範可供參考,其價值判斷往往取決於預報者本人的態度。與媒體報道的所謂「天文奇觀」不同,這些由專家發佈的天象新聞,看上去總是顯得不夠熱鬧。
寇文舉例說,他自己在發佈天象預報時,除了日食、月食、流星雨和彗星外,也會對特別接近的行星合月進行預報,特別是對其中的「掩星」(即月球將其他行星遮蔽)現象予以關注。另外,對於一些人造航天器的運行情況,也會對外發佈,供感興趣的愛好者進行觀測。僅此而已。
不過,媒體記者筆下一些文學修辭,有時也令專家們感受頗深。2008年12月1日,金星和木星「雙星伴月」,很多新聞報道中將其形容為「浮現在夜空中的一張笑臉」,這些報道就讓寇文特別讚賞:「你何必拘泥於這種天象幾百年前發生過呢?現在它就在你的頭頂上,大家一齊抬頭看看,覺得挺美,賞心悅目,這不就挺好嗎?」
在他看來,公眾看天象,不妨就懷著這麼一顆平常心。
天文的最大門檻是寂寞
國際天文年已過去,由日全食引發的天文熱潮也早已退去,經過這熱熱鬧鬧的一年,又會有多少人從此愛上天文?寇文經常和各地的天文愛好者、中小學校的老師們進行交流,他能夠感受到天文知識的普及教育日漸被重視,也深深地懂得天文愛好者為此所付出的努力與艱辛。
比如學校裡天文興趣小組的老師們,時常在夜深人靜帶著學生外出觀星,比起其他老師,往往需要承擔更多的安全責任。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困難還是專業知識的不足。學校裡沒有專門的天文課,高等院校天文系的畢業生從事中小學教育的人也不多,這些天文老師的本職學科,其實很多都是地理、物理或者數學。
寇文說,應該說我國的天文愛好者水平不低,在國際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與國外天文愛好者群體相比,在整個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實在太少,大多數人只停留在看熱鬧的層面;而天文領域的專業研究,往往需要建立在廣泛的數據統計基礎上才能完成,而這有賴於天文愛好者群體的壯大。
在寇文眼中,這個月的天象中,科研價值最高的,恰恰是觀賞性最差的象限儀流星雨。他解釋說,對於流星雨的爆發預測和成因研究,目前還有很多空白,非常需要大量的觀測數據。對於任何人來說,參與其中並不需要太多資金投入,只要一個人坐下來,嚴格地按照學術規範,一顆顆地去統計流星劃過的數量、時間和亮度,就已經足夠了。有時,寇文會這樣告訴那些試圖進入這個領域的人:「天文的最大門檻,也許就是寂寞和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