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搜尋類太陽恆星更容易找到外星生命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搜尋類太陽恆星更容易找到外星生命

2014年11月11日 外星人UFO, 宇宙奧秘-短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07 次

  據美國太空網報道,探索宇宙中地外生命存在是科學界倍受關注的熱點話題,科學家一直試圖尋找地球之外可孕育生命體的環境和條件,但這樣搜尋範圍較廣,探測結果並不理想。最新觀點認為另一種方法可以縮小搜尋範圍——在宇宙中尋找與太陽類似條件的恆星,與太陽的質量相當、表面溫度在5000至5700攝氏度之間,這樣更容易尋找到地外智慧生命。


 



 


圖中所示的綠色區域為太陽系可孕育生命的區域


 



 


最新研究稱,類似太陽的恆星可能具備孕育生命的條件


 



 


科學家猜測地外生命可能存在於類太陽系


  類似太陽的恆星很可能孕育生命,這聽起來並不驚奇,但之前科學家們並不總是將類太陽恆星作為探測目標。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家丹尼爾-惠特米爾(Daniel Whitmire)說:「宇宙中佔據多數的普通恆星並不像太陽,它們的質量更小。」


  類太陽恆星在銀河系內只佔少數,實際上銀河系93%恆星比太陽質量更小、亮度和溫度更低。銀河系中的通常恆星重量為太陽的十二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但適宜生命存在的類太陽恆星卻佔少數。


  惠特米爾和同事約翰-馬特塞(John Matese)從恆星質量的角度進行分析,基於恆星在宇宙中的分佈狀況推斷行星形成模型。恆星系統中可孕育生命區域並不能距離恆星表面很近,這樣會由於溫度過高無法存活;同時也不能距離恆星太遠,否則該行星表面過於寒冷,也無法適宜生命存活。通常被認為適宜生命存在的行星應當具有液態水,水是生命存在的先決條件。


  一般而言,行星形成理論預示:更大質量的恆星很可能具有可孕育生命區域的行星,因此質量更大的恆星系統更可能孕育生命。但質量更大的恆星並不多,宇宙中大質量恆星數量很少,此外,越大質量的恆星,其壽命就越短,這就使得科學家很難發現大質量恆星可孕育複雜生命的時期。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因素可以推算出分佈的恆星如何孕育生命。惠特米爾說:「對於地外生命存在的探索必須要考慮到宇宙中恆星的數量和具有一定質量可孕育生命的行星形成。我們發現地球生命出現在像太陽這樣的恆星系統並非偶然,可孕育生命的行星分佈和行星孕育智慧生命是基於智慧生命要求恆星的壽命要大於智慧生命進化時間。比如太陽系,在太陽45億年生命歷程中,人類的進化僅是其中一個時間階段而已。」


  的確類太陽恆星似乎具有一種正確的平衡關係:其質量足夠大,可以孕育適應生命存在的行星;但同時它們的質量足夠小,以保證該恆星的壽命足夠長,可滿足生命體的進化。目前,惠特米爾評估太陽系僅有10%的恆星符合類似太陽的條件。


  惠特米爾指出,這項研究的觀點緩解了之前科學家所認為的智慧生命必須存在於非常罕見稀有的行星。該研究基於天體物理學家布蘭登-卡特(Brandon Carter)的宇宙論人擇原理,生命在地球上的進化時間與太陽的生命大致接近,如果假設這兩個時間是獨立無關,那麼地球生命體的存在是根本不可能的。


  目前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2009年9月出版的《天體生物學雜誌》上。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