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國最大的造城記:北大荒 | 陽光歷史

 

A-A+

[圖文]中國最大的造城記:北大荒

2014年11月21日 神奇地球-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35 次

圖:北大荒(資料圖)


圖:北大荒(資料圖)

北大荒,究竟在哪裡?或許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對於聶衛平,北大荒在他的棋盤上。日後的棋聖在那裡經歷了三年插隊生活。


對於姜昆,北大荒在他的結婚證裡。在奔赴農場的火車上,姜昆將自己創作的《毛主席頌歌》交付給同行一位陌生的獨唱演員。九年後,這個叫李靜民的姑娘成了相聲演員的終身伴侶。


對於戴煌,北大荒則在他對飢餓感揮之不去的回憶中。這位著名的新華社記者因被錯劃成分較前兩者早十年來到了黑土地。每月一度只有19斤的口糧,讓160斤的戴煌體重銳減。情急之下,筆桿子一次煮了大大小小82只耗子且一頓吃完。


而由世界品牌實驗室發佈的最新一期「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黑龍江農墾總局主控的北大荒農墾集團總公司以103.37億元位列第65位,成為榜單中排名第一的農業品牌。


而按隋鳳富--黑龍江農墾總局局長、北大荒現任最高領導的描述,北大荒是這樣的:62年來,北大荒共產出糧食3592億斤,上交國家商品糧2760億噸。其中,在2008年生產糧食284.1億斤,商品糧產出259.9億斤,商品化率達到91.5%;在2009年,北大荒還將生產糧食300億斤,承擔全國可調劑商品糧的三分之一強。


而即將重新亮相的北大荒,可能會是一個城市群,目前這片黑土地上正在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造城計畫,其數量可能多達113個。


誰繼承了「永恆的財產」


作為與美國密西西比流域沿岸及烏克蘭第聶伯河岸並稱的全球三大黑土帶,在古《山海經》中便有記載的北大荒,橫跨從東經123°40′到134°40′的11個經度,縱貫北緯44°10′到50°20′的10個緯度,總面積多達5.76萬平方公里。


所謂黑土,乃指有機物質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間,特別利於包括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生長的一種特殊土壤。有地質專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黑土需時200年至400年,而北大荒的黑土厚度則達到了1米,以至於可以「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


這片被黑龍江、嫩江和松花江包圍的土地,在200多年時間裡被滿族人視作「龍興之所」而禁止開墾,直至1947年,一群穿著灰綠色軍裝、腳套烏拉草鞋人的進駐才打破了寂靜。而此時,不僅距共和國成立還有兩年的時間,距國家專門設置的農墾部成立更早出了九年。


1947年的榮譽軍人及投誠國民黨士兵,到1952年97師首次整建制改組為農建二師,再到1958年更多鐵道兵加入,前後共有十萬官兵接受了這批「永恆的財產」,其耕種面積也迅速擴大。從1949年時13台大型收割機,49萬畝耕地,10172噸年產糧食產量,到1956年已擁有444台大型收割機,全年28.58萬噸糧食產量,再到1976年,5894台收割機,收穫的已是229.42萬噸糧食。北大荒正式具備了國家戰略儲備糧基地的雛形。


至於曾在無數小說中出現的54萬知識青年,當年亦是按照準軍事化構架組成了6個師58個團。現在已經很難準確統計出目前北大荒166萬職工還有多少是這些軍人、知青或他們的後人,但可以肯定的是,當2009年整個黑龍江農墾總局旗下的耕地已多達3800萬畝,農場總數達到113個,年產各類糧食產品達300億斤時,在這個比海南島還要大上1.6倍的土地上首批揮犁耕作的人,是不能被忘卻的。


種糧大戶的現代化之旅


有人曾戲言,中國的糧食產量就看「一個人,一塊地」。人,即「超級水稻」之父袁隆平;地,指的就是北大荒的增產能力。


北大荒給出的答案是:從1976年的年產糧食229.4萬噸到1995年的年產1000萬噸,花時20年;而到年產2000萬噸,則花時10年;至2009年,年產糧食至3000萬噸,這一次只用了4年。


黑龍江農墾總局局長隋鳳富透露,自「十五」計畫以來,北大荒平均年經濟增速一直保持在12.7%,2009年上半年更達到破紀錄的19.2%,遠高於全國同期的7.1%。


隋指出,目前,北大荒已擁有206個現代農機示範區,農業機械化率達到了94%,僅2008年就投入了3.6億元購置新式農機一萬餘台。而不斷擴大已佔所有種植面積三分之一的水稻,又多提供了二分之一的糧食總產量。


北大荒已切實成為中國耕地面積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糧食生產綜合能力最強的中央直屬墾區。


一位造訪過北大荒建三江農場的外國記者這樣描述他見到的情景:為符合綠色生產標準,從耕作到收割,這裡一切都按標準化程序。這裡的農機大多從美國進口,可以接受衛星指令,而這些設備除三分之一由政府出資外,其餘全由農民共同出資購買。記者算了一筆賬,當地一個種有650畝土地的農民,一年可收入30萬元。


其實,現在擺在北大荒面前最大的問題已非簡單一個「量」字了,儘管它始終在扮演國家糧食穩壓器的角色。


早在2002年1月,新華社記者就以《鐵桿莊稼積壓嚴重》一文提出了所謂「新東北現象」,即以「天下糧倉」著稱的東三省,糧食外輸連年下降。除了中國人膳食結構出現轉變外,主要還是因為當地只重廣種,不精於營銷。同時更缺乏企業經營理念。


當全球糧食市場已走向辨別不同顏色、不同水分、不同澱粉含量以及是否屬於轉基因產品的細分市場時,很長一段時間內。北大荒仍然維持著混種混收、混收混儲、混儲混銷的「老粗」作派。


並非沒有轉變的意圖。


2000年,黑龍江農墾總局將總部從距傳統生產基地更近的佳木斯遷往離終端市場及運輸節點更近的哈爾濱就是一種信號。而「北大荒」2002年在上海A股市場的亮相,更是這個面朝黑土背朝天的農業大戶開始向現代化企業轉型的宣言。


北大荒米業在2009年的幾個動作似乎可以佐證這種變化。先是圍繞米、糠殼推進三大技術研發路線,出資2.1億元與韓國希傑集團合資成立低溫脫脂米公司,預計當年營業額即可達到1億元。同時上馬稻殼替代燃煤項目,預計一年消化11.4萬噸稻殼,產生5200萬元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在全國萬家超市和萬家社區門店中建立直銷網點,除大米外,對其它13類雜糧進行精品化包裝推廣。


中國最大造城記


不僅是企業化的轉變,更為重要的變化是區域整體轉型。


「抓城」,這是一個惟有166萬北大荒人才能深明其意的專屬名詞。在這片位於中國地圖雞冠部位的5.76萬平方公里地上,目前正在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造城計畫,其數量可能多達113個。


九月中旬,黑龍江農墾總局中高層幹部以及所有農場的主要領導幾乎傾巢而出。他們的目的地是牡丹江--一個距清朝著名關押重犯的禁地寧古塔不遠的城市。在那裡,他們需要的則是解放思想,為未來幾年不斷提高標準的造城行動釐清思路。


早在兩個月前,黑龍江省委書記吉炳軒在視察建三江農場時即亮出了高層的觀點:「農場場長未來要學會當市長,場長書記要考慮城市化問題,要用80%的精力考慮城市化的運營。」


作為北大荒最大的單一農場,建三江的「抓城」頗有代表性。僅新增的1233畝綠化項目,過去三年就投資了800萬元。2009年,該農場共撤並了5個作業站,有4000多職工離開原有住址而永久性遷至場部所在地。在那裡,不僅已建成30萬平米的居民小區,這些農業工人還可以決定自己是否願意以每平米1230元的售價購買商品樓,或以1600元左右的價格直接購買歐式風格的別墅。未來三年,當地至少還將有3500戶家庭走上同一條路。


城鎮化乃至城市化建設,是北大荒向現代化超大型農業集團轉型過程中的必然選擇。當衛星、大型農業機械、內部互聯網在農業生產中發揮愈來愈大作用後,隨著人均產糧能力的大幅提升,北大荒已不需要更多的傳統農業工人,而這批人如何通過遷移實現集中居住,進而在生活、工作內容上構成質變,就成為當務之急。


為了幫助更多北大荒農場職工轉變為市民,吉炳軒對陪同考察的隋鳳富表示,要讓農民變成市民,各城的建設必須根據地貌,打出20年的富餘量。吉稱:「請大城市設計院幫助設計,水平越高越好。」


相較於後起之秀的建三江,八五二這個老牌國營農場手筆更大,僅在2009年,其就為「抓城」投資了2億元,相當於過去十年的總和。這筆資金不僅用於91.3公里城鎮水泥路的建設,還從根本上解決了居民飲用水和冬季供暖問題。同時,一個標準室內運動場也已修建完畢,大批過去只出現在城市中的娛樂場所也在籌劃之中。


據透露,因「抓城」行動,該農場工業經濟增長值達5500萬元,職工收入增長了1700萬元。


按照計畫,在北大荒的這出「造城記」中,可能影響綠色農業的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並不在考慮範圍之內,未來的城鎮乃至城市中,唱主角的是商業服務業和信息化產業。不過,就在9月牡丹江的現場觀摩會上,隋鳳富也承認,這對更精於農業管理的農場領導是一個考驗,「目前整體上仍處於半城市化」,「建設上也更多遵循農業文明的傳統」。


這個中國最大的造城計畫,對於當年令詩人郭小川感歎「幾百里沒有人聲,幾十天沒有人影」的黑土地影響深遠。一位當地官員對本報表示,以質量為保證的抓城戰略,其對北大荒未來的影響,並不會亞於62年前那開天闢地的第一犁。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