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地球曾經擁有兩顆衛星
地球可能曾有兩顆衛星,一顆現在正照耀著我們的夜空,另一顆稍小一些
科學家認為,當兩顆衛星相撞時,月球可以吸收它的姊妹衛星的一些材料
根據一項最新提出的理論,地球或許曾經擁有兩顆衛星,除了現在夜空中我們看到的那顆,地球曾經還擁有一顆較小的衛星。
月球的背面遍佈高地,這項最新的理論認為,正是這兩顆衛星之間發生慢速相撞導致了這一結果。因為小衛星的物質堆積在了月球背面,形成高地。
根據現代探測結果,月球面朝地球一面和背對地球的一面的地質情況截然不同。面朝地球的一側主要地形是平坦的低地,而背對地球的一側則主要是高地和山脈,並且擁有厚得多的月殼層。
科學家們此前曾經提出多種理論試圖解釋月球顯示的這種不對稱性。其中一種主流的的觀點是認為引潮力重塑了月殼,並形成了這種不對稱。但是這一基於「撞擊說」的新理論,撞擊說一般被認為可以解釋月球的形成。
很多科學家相信月球的形成是源於一次撞擊事件:在太陽系早期,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撞擊地球,大量物質飛濺出去進入軌道,隨後在引力作用下,這些碎屑逐漸冷凝並聚集,最終形成月球。科學家們認為當時還形成了第二顆相對較小的衛星,這顆衛星同樣在地球軌道上運行了數千萬年。
根據這篇發表在近期《自然》雜誌上的論文的描述,這兩顆衛星之間發生的撞擊是相對慢速的,這樣的慢速撞擊不會造成大規模的隕石坑或者大規模的熔岩溢出。相反的,大部分撞擊產生的物質都堆積在了發生撞擊的那一側,形成一個巨厚的月殼層。這一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月球背面的大量山脈和高地地區的成因。
論文第一作者,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埃裡克·艾斯旁(Erik Asphaug)說:「我們的模型可以和月球撞擊起源理論非常好地相互協調,根據月球撞擊理論的預計,在形成月球之後地球軌道上應當還會留存一部分碎屑物質,這就構成了我們的新理論的基礎。並且和目前我們已知這樣一個系統的動力學穩定理論,月球的冷凝時間,以及月球岩石的年代測定數據相符。」
同樣來自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他的同事弗朗西斯·尼莫(Francis Nimmo)教授是月球潮汐扭曲理論的提出者之一,他評價說:「月球正反兩面顯示出的截然不同的地質學特徵自從航天時代的開端就一直困擾著學界,其重要性或許就僅次於月球起源問題本身。」
他說:「埃裡克的理論令人印象深刻之處便是他成功地將這兩個問題聯繫了起來。或許在那次形成月球的撞擊事件中有物質飛濺到了更遠的空間並最終逐漸在引力下落回月球表面,從而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月球兩個半球的明顯差異。」
不過由於缺乏足夠的數據,目前還無法判斷這兩種說法中哪一種更加符合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