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內」 蔣介石拾民族英雄岳飛牙慧?
文章來源:搜狐作者部落格
不知何故,一提起"攘外必先安內",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蔣介石。其實,"攘外必先安內"的首倡者並不是蔣介石本人。蔣介石不過是繼承古代傳統,拾前輩牙慧而已。
最初,"攘外"與"安內"是並舉的。這一點,在儒家經典裡有所體現,《毛詩·小雅·車攻序》中云:"宣王復古也,宣王能內修政事,外攘夷狄,覆文武之境土。"由此可以看出,"攘外"、"安內"既是中國儒家的政治理念,又是中國古代政府的政治傳統與執政本能。
唐宋時期,"安內"先於"攘外"的認識初現。士大夫們針對周邊"蠻夷"的侵擾,總結出如下經驗教訓:"夫外撫內寧,惟聖人不讓","然則內先自治,釋四夷為外懼,守成之良資也"。"中原多事,外國窺邊……中國失政,邊夷幸災"。
直接提出"攘內必先安外"的,是南宋名將岳飛。南宋初年,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軍及遊寇慣匪讓政府焦頭爛額,特別是一個從抗金前線潰敗下來的名叫曹成的逃將,流竄到湖廣地區淪落為盜匪後,屢次接受政府招安又屢次反叛。為此岳飛向趙構建議說:"內寇不除,何以攘外?近郊多壘,何以服遠?比年群盜競作,朝廷務廣德意,多命招安,故盜也玩威不畏,力強則肆暴,力屈則就招。苟不略加剿除,蜂起之眾未可遽殄。"岳飛的意思,不但建議政府"攘外必先安內",而且不讚稱對起義軍和遊寇慣匪們實行招安政策。
後來岳飛平定了曹成,但曹成這類遊匪在他眼裡僅是蜂蟻之群,平定他們算不得什麼功勞。岳飛認為,真正的功勞在於"攘外"。他說:"痛念二聖遠狩沙漠,天下靡寧,誓竭忠孝。賴社稷威靈,君相賢聖,他日掃清胡虜,復歸故國,迎兩宮還朝,寬天子宵旰之憂,此所志也。顧蜂蟻之群,豈足為功!"
岳飛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問題是天不遂人願,南宋的體制與國情下,導致岳飛真正的敵人既不是民間義軍與遊寇慣匪,更不是少數民族金政府,而是南宋內部的最高統治者,所以,岳飛大志未深,屈死九泉,但他的"攘外必先安內"說則流傳了下來,一直流傳到鴉片戰爭時期,清政府及其封疆大吏們將其發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