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鮮為人知的5大取錯名字的科學發現 | 陽光歷史

 

A-A+

[多圖]鮮為人知的5大取錯名字的科學發現

2016年03月15日 歷史真相 暫無評論 閱讀 217 次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報道,除了光輝人物如達爾文和愛因斯坦之外,大多數科學家都在默默地工作,他們的許多偉大成就生前並不為人所知,而往往在他們過世之後,通過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方式來對他們的科學發現予以認可。然而,這種命名方式並不總是在平穩地運行。事實上,有關命名的爭論相當普遍,以至於所謂「零法則」的經驗法則出現了。在此法則下,正確的命名發現比張冠李戴更為常見。

在足夠合適的情況下,此法則還以斯蒂格勒(Stigler)命名法則而聞名,實際上,此法則源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羅伯特·默頓。以下有5大取錯名字的科學發現你可能沒有聽說過。


1、沙門氏菌






西奧博爾德·史密斯是沙門氏菌的發現者



這種導致食物中毒的最惡名昭著的細菌確實是一個複雜的團體。有2種細菌都叫做沙門氏菌,且還有許多亞種。1885年發現的首批沙門氏菌是腸道沙門氏菌。這是在獸醫中的一位主要人物丹尼爾·埃爾默·沙爾門的實驗室裡發現的。顯然,沙爾門在精心管理他的實驗室,特別是他還具有挑選最佳助手的訣竅。在1883年,他招募了一位名叫西奧博爾德·史密斯的年輕研究人員,


史密斯致力於尋找辦法給豬接種疫苗,特別是研製預防經典豬瘟(即豬霍亂)的疫苗。他從病豬樣品中成功地分離了一種細菌,他認為此細菌是導致豬霍亂的病因。然而,他錯了,他簡直是個該死的笨蛋:因為經典豬瘟其實是由病毒引起的,而這種病毒直到1892年才發現。


在1885年,此新細菌的發現被公開發表,就是我們所知的豬霍亂沙門氏菌。後來此功勞就單獨歸到了沙爾門頭上,儘管實際上他對此工作沒有出一點力。這就是馬太綜合症的經典案例,在這種情況下,越有名的科學家比越沒名氣的科學家獲得更多的聲望。沙爾門就是現代研究人員痛苦不已的一個早年事例,在當今社會,實驗室領導往往比辛苦工作的手下獲得更多的好評。


幸運的是,在1887年,史密斯的工作大有成效,終於開發出了預防經典豬瘟的疫苗,對此,沙爾門還聲稱是他個人的成就。


2、漢森氏病(麻風病)






奈瑟錯失麻風病的榮譽



大家更廣為熟知的是麻風病,但大約公元前600年的首次記載卻是漢森氏病。雖然《聖經》中的許多參考文獻明顯地提到了這是錯誤轉移的結果,但實際上這是在談其它皮膚症狀。


麻風病的流行情形是潰爛的肌肉和可怕的毀容,但這些卻是次要症狀。它的潛在問題是破壞周圍神經系統。其結果是當麻風病患者受傷時,他們感受不到疼痛,因此甚至很小的傷口都會造成嚴重感染。因此麻風病病人得持續不斷地檢查自己,以避免毀容。


麻風病被正式稱作漢森氏病是為了紀念發現麻風桿菌的挪威醫生格哈特·亨裡克·阿莫爾·漢森。1873年,漢森在對麻風病進行了更為系統的組織病理學研究基礎上,識別出了一種分支桿菌是麻風病的致病細菌,但沒有設法來培養它,也沒有表明它確實與麻風病有關。此工作就落到了艾伯特·奈瑟身上,這位德國醫生後來因發現淋病病菌而名聞天下。


奈瑟拜訪了漢森,漢森大方地給了他大量的麻風病患者的樣品。在1880年,奈瑟成功地給這種細菌染上了色,並宣佈他已經發現了麻風病的病因。漢森被激怒了,從1870年開始發表長篇文章來描述他的研究工作是如何進展的,由此加以反擊。最終漢森勝利了,在有關麻風病的大會上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將此榮譽歸於漢森,麻風病也就正式稱了漢森氏病。


不過,儘管奈瑟是第二位發現這種桿菌的人,他似乎仍然是第一位明確此種桿菌與麻風病有關的人。如果奈瑟和漢森保持誠懇的關係,他們或許能共享此榮譽。但奈瑟的自大行為最終讓他敗落了。


3、本福德定律(Benford's law)






紐康最先發現本福德定律



在19世紀末,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的西蒙·紐康在測量光速和其它天文常數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此工作花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他還花一些時間來鑽研對數書籍。他注意到較前面的一些書頁比後面的書頁舊得多。在1881年,他在《美國數學雜誌》上發表一篇短文,他在文章中指出人們傾向於查詢較小的數字,特別是1。他還提出了一個等式來描述假定阿拉伯數字出現的概率,不過他沒有很好地解釋這一奇怪事實。


紐康的發現隨後被遺忘了將近60年。到1938年,光學物理學家弗蘭克•本福德(Frank Benford)獨立提出了這一重新發現。本福德隨後指出,不管是小鎮的人口,還是從《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某一期中收集的所有數據,首位數是1的數字出現的幾率是30%。本福德通過大量數據驗證了它,但其解釋也同樣難倒了他。他將他的結果發表在《美國哲學學會學報》上。


本福德收集的證據足以建立此定律,因此這一定律就永遠和他的名字在一起。然而,紐康無疑是第一個發現此定律的人。本福德定律到1996年才由數學家西奧多•希爾加以解釋。希爾指出此定律可以應用到整個宇宙,甚至可以來擇優選擇會計系統。如今,此定律被廣泛地應用在財務會計學上,因為不符合本福德定律的帳目很可能是假帳。


4、阿列紐斯方程式






范霍夫首次提出阿列紐斯方程式


每一位中校化學學生都應該知道這一等式:k = Ae-Eα/RT。它描述了化學反應速率(k)與溫度(T)和反應活化能Ea之間的關係。然而,此方程式還能應用到大量不同著名現象中,阿列紐斯(Arrhenius)方程式甚至還能讓你通過計算蟋蟀的叫聲來得知溫度。


這之所以被普遍地稱為阿列紐斯方程式是源於瑞典化學家斯范特•阿列紐斯首次預測到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導致全球變暖。阿列紐斯是物理化學方面的一位重要人物,還是一位天文學家,曾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然而,阿列紐斯並不是提出此方程式的第一個人。這可是荷蘭化學家雅可布斯•享裡酷斯•范霍夫通過研究大量不同的化學反應於1884年在他的著作《化學動力學》中首次提出的。


5年之後,當阿列紐斯接觸到活化能概念時,他為范霍夫的發現提供了相關的解釋。即在化學反應開始之前,一定會達到這種「啟動」能水平。他在他的論文中承認了范霍夫的工作,但此方程式還是不可避免地和他聯繫在一起。顯然,阿列紐斯-范霍夫方程式這樣的表達是太長了。


5、哈雷彗星




地球上看到的哈雷彗星



這是一個奇怪的故事。與大眾的信仰恰恰相反,埃德蒙•哈雷並沒有發現哈雷彗星,但如果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不能以此來低估他在彗星觀察方面的貢獻。


哈雷彗星其實是由中國天文學家於公元前240年發現的。據悉,約翰尼斯•凱卜勒在1607年確實看到了它,哈雷本人也在1682年看到了它,並記下了一些大致的描述。若干年之後,哈雷認識到他看到的這顆彗星與1607年和1531年觀察到的彗星特別相似。於是他推斷出此彗星大約每隔76年就會重返地球附近。他於1705年將他的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的《哲學學報》上。


其它科學家也曾表明此彗星會定期返回,但哈雷是第一個正確確定此彗星確實是這樣做的。他還預測了此彗星何時會重返地球附近。他的預測得到了一支法國數學家小組的精煉,表明他的預測並不太離譜。哈雷彗星於1758年重返,這一年是他死後的第16年,於是此彗星就成了知名的哈雷彗星。也就是說,此彗星沿用他的名字並不是因為他發現了它,而是因為他是首個預測此彗星行為的人。


事實上,埃德蒙•哈雷是一位被科學遺忘的英雄之一。在他那個時代,在廣泛的不同學科很容易做開創性工作,但他特別投入,他建立了南半球的第一個天文台,並測編了第一個南天星表,包含341顆南天恆星的黃道坐標。他還建造了潛水鐘,對我們瞭解天氣也作出了不少貢獻,他解釋了指南針為何不總是指向真正的北極,他還發現了星球彼此在相對運動。


他還勸說艾薩克•牛頓出版《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並為此掏了出版費。在此書中,牛頓確定了引力定律和運動定律。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