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葉問徒弟李小龍如何成長為一代武學宗師
葉問和李小龍
1961年5月,李小龍進入華盛頓州立大學學習,主修哲學。李小龍最後沒有成為哲學家,而成了武術家。哲學沒有成為他事業上的牽絆,而是將他對武術的見解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
1968年,李小龍和朋友開車在路上飛馳的時候,閒聊到了最具突破性和破壞性的西洋劍。李小龍突然茅塞頓開,他說:「依我看來,這種劍術最有效,最見破壞性的技巧可能是『截擊』!」所謂截擊,就是面對對手的攻擊不躲閃而是直接發出攻擊,這種以攻代守的思路確立了「截拳道」的基本思想。但在「截拳道」的名稱確立並實踐一段時間以後,李小龍的武術和思想有新的境界,他一度對自己的武技命名為「截拳道」而後悔。他覺得「截拳道」可能會變成一種限制,一種局限,所以他一再強調「截拳道」只是一個名稱,他經常說:「當你完全明白搏擊之道時,你便會知道搏擊中是沒有一種『型』或『式』。」他也告訴人們:「截拳道只是一個名字,僅是武技系統的代號,請不要在這個名字中鑽牛角尖!」這種哲學上的否定之否定和名實思辨確實是一般的武術家所難企及的。李小龍因此也成為了一代武學宗師。
一般的武術者,能將實踐與理論聯繫到一起已屬不易,能將理論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再運用到實踐裡,更是難上加難。在李小龍看來,修練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於擊破石塊或木板,他更關心的是用它影響自己的整個思想和生活方式。僅僅學習某門派或者某人的武術技巧,即使發揮至極限,也不是真正的搏擊。成熟的武者應該能自我達到最深的覺悟,而不是做觀念上的俘虜。如果隨著傳統模式走,那人就只能生存在傳統的陰影下,瞭解的只是老套的路子,而不會瞭解自己本身。
隨著時間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樣都會死去,會慢慢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李小龍之所以能長存於人們心中,就是因為他不同於中國的傳統武師。傳統武師對武道要義秘訣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即使在性命攸關的非常時刻也很難將其所有傳授給弟子。而李小龍卻不然,他不但廣收門徒,而且不惜採用最有效的現代傳播——電影媒介來弘揚他的武道哲學,來宣傳他的截拳道。
所謂截拳道,從字面上講,就是截擊對手攻擊的方法。截拳道「沒有形式」,它自稱是「無型之形,無式之式」。所以截拳道的宗旨是:「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李小龍反對花拳秀腿式的招式,他最崇尚的就是直接的攻擊。他提倡速戰速決,最好是一出手就能擊倒對方,速度是搏擊的致勝之道,惟有快,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任何看過李小龍電影的人,都不會覺得他是在演戲,而更像是在實戰,他在片中的打鬥幾乎不帶表演的成份。在影片中,李小龍經常是置身於被敵手重重封死的境地,其他功夫片或其他流派的武術,總是要運用很多招式來化解,連消帶打,而李小龍卻是用自己最直接、最實用的方法將其破解,簡單明瞭。「沒有用的東西你本應該拋棄掉,既然沒有用,何必費氣力在它上面呢?實用才是真理」,他這樣說。
「真實」是李小龍功夫片的最大特點。因截拳道「簡單」、「直接」、「快速」的特點,決定了它不適宜表演。它沒有舞蹈一樣美麗的動作,往往動作的開始就是打鬥的結束。所以,李小龍說,截拳道絕對不適宜表演,它不悅目,但實用。所以,電影界和武術界的一些懂得武術的人對李小龍功夫片的一致評價是:他演的是真功夫。
「連環三腳」是李小龍的成名絕技,在《唐山大兄》和《精武門》中,李小龍是凌空飛躍踢出腳。其實,李小龍跳不了那麼高,但他在合作者嘉禾電影公司的老闆鄒文懷的說服下借助了彈簧床才達到了那種讓觀眾對其大為讚賞的效果。李小龍始終反感這樣做,後來在他自編自導自演的《猛龍過江》中,他就沒使用彈簧床,在他看來,實用和花架子是不共戴天的仇敵。
李小龍對自己的「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解釋是,當你學習實戰時,會學習怎樣出拳,怎樣運用腰腿的力量配合。但在爭鬥當中,就需要根據對手來調適你的動作,這樣就做到了無限。截拳道的宗旨是實用,如果摻入虛偽的東西,必然會將現眾引入迷途,從而誤人子弟。李小龍是為功夫而電影,不似眾多的功夫演員,是為電影而功夫。
正是李小龍這種講求實用、直接的武術思想,摒棄一切門派之見的傳統,並且利用最先進的技術來宣揚自己的武學觀念,從而使得「截拳道」得以發揚光大,被全世界的武術愛好者所接受,也為李小龍贏得了「一代武學宗師」的名號。
李小龍在影片中飾演的角色都是平凡的小人物: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唐山大兄》中旅居泰國的華僑工人鄭潮安和《精武門》中出身貧寒的、霍元甲的徒弟陳真、《猛龍過江》中那個香港農村青年唐龍以及《龍爭虎鬥》中的少林弟子李。然而,這些小人物卻又都不平凡,他們幾乎都是武功超群的「超人」,最後都能成為擊倒對方的英雄。其實,從這些不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我們能找到李小龍自己的影子。正像很多作家寫小說是在寫自傳一樣,李小龍在影片中演繹著自己的不平凡的人生。
許多人看完李小龍的電影後,只欣賞李小龍本人而不是他所飾演的角色,或者乾脆把主人公和李小龍混為一談。很多評論李小龍電影的文章,作者有意或無意地都習慣以李小龍的名字替代片中主人公的名字。其實,這是因為李小龍將自己的功夫與武學思想全部傾注到了主人公身上,賦予了他們靈魂。讓所有的人看起來,電影裡的那個人就是李小龍本人,根本沒有辦法將他們區分。由於李小龍的電影中展現出的自我意識太強的緣故,他的電影是極具個性化的電影,而他個人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這使得這些影片生命力都很強,經久不衰。
這些小人物傳承著中國傳統道德裡面的「忍為上」的原則,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絕不出手。在《唐山大兄》中,鄭潮安胸前佩有母親贈的玉,這塊時刻告誡他「小不忍則亂大謀,輕舉動則惹橫禍」。直到佩玉被對手打碎,鄭潮安在「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的情況下,以血還血,以牙還牙。《精武門》中的陳真,雖然明知師父霍元甲被人所害,但卻不得不被師父遺訓所制,而不敢找兇手報仇。最終他也是忍無可忍,不想自己「窩囊」下去,夜闖虹口道場,將「東亞病夫」四個字叫日本人吞了下去,打得痛快淋漓。人作為個體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不能標新立異,只能憑本事出人頭地,李小龍所扮演的小人物正是後一種。他們用自己的功夫打破了沉默,打破了「忍」的中國傳統生存哲學。正如李小龍所說的:「要充分展現自我,而不讓自我消失在傳統觀念中與權威的巨翼之下。」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李小龍影片中的人物都和愛情是絕緣的。在影片中他們都是以「硬漢」的形象出現,沒有柔情。這些「李小龍」心裡只能裝下一樣東西,那就是功夫。只有功夫能解決一切,只有功夫能戰勝一切,而其他的都是一種陪襯。李小龍的功夫電影就是一本本教科書,他教授觀眾學習實用的武術,教他們堅強,讓他們從一個懦夫成為勇者。李小龍塑造的這些「超人」形象,是極真實而又極現實的。主人公所處的時代是就是現實,他們不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而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李小龍的電影與觀眾不存在距離感,讓許多觀眾認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因為「超人」的出場,往往再平常不過,彷彿就是我們身邊的你我他。這些人雖然身懷絕技,但並不是可望而不可及,正因為這點,李小龍的電影對觀眾,尤其是對熱愛武術與渴望強大的觀眾極具誘惑力,很容易產生共鳴。正是這些小人物的命運,牽動著每一個觀眾的心,也正是這一個個平凡小人物的進取和成功,感染著觀眾,使他們熱血沸騰,從而激勵自己積極向上地生活。
李小龍的電影,除他的功夫為全世界的觀眾所傾倒外,還始終貫穿著「我是中國人」這一主題。他那高超的功夫無不展示了龍的傳人,不向強暴勢力屈服的堅強性格和人格尊嚴。正是李小龍的這顆赤誠之心在影片中的展示,使得他的電影不但能轟動一時,而且能久盛不衰,一直鼓舞著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李小龍18歲就離開香港到美國闖天下,在美國待的時間越長,他就越能深深體會到美國人對中國人的誤解和偏見。在公共場合,李小龍常被人當成日本人。李小龍卻總是說:「不,我是中國人(他只是在遇到華人的場合下才稱自己是香港人)!」在與美國人的交談過程中,美國人常會提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中國的男人還留不留長辮子?女人還裹不裹腳?」「中國人是不是還躺在雕花大床上抽鴉片?」等等。李小龍明白,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基本上來自電影。應該有反映中國人真實面貌的電影——李小龍的這種設想,在當時無疑是白日做夢!別說中國電影打入美國市場,就是中國人在影片中扮個跑龍套的角色,可能性也幾乎是零。
雖然有朋友的大力推薦,導演也看了李小龍的記錄片,但李小龍也只是在電視劇《青蜂俠》裡飾演主角的助手,即功夫高手加籐,屬第二主角,而且始終戴著面罩。因為在《青蜂俠》中的表演備受關注,好萊塢通過李小龍對中國的武打觀念也有了一些改變,但是李小龍一直沒有進入好萊塢影視的主流。李小龍曾經費盡心力構思了一個功夫題材的電影劇本《無聲簫》,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卻被擱置起來了,最後他得知最終的原因在於:不能讓一個中國人當主角!李小龍在對好萊塢絕望的同時,他發誓:要發揚中國功夫,終有一天我要成為超級的國際巨星!他後來回到香港,和嘉禾電影公司成功合作,終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正是因為有過這種經歷,所以李小龍在影片中融入了很強的民族意識。在《精武門》中,李小龍一腳踢碎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恥辱牌;並把寫「東亞病夫」的紙塞進日本人的口中。《猛龍過江》中,李小龍大戰西洋拳師,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有人說,李小龍的電影似乎總是跟空手道過不去。這或許和他當初在美國的經歷有著很密切的關係。李小龍在影片中充分展示這截拳道的魅力,把中國功夫發揚光大到了世界矚目的地步。
李小龍,一個原本也很平凡小人物,在奮鬥了許多年後終於被全世界認可。他和他所扮演的小人物,用自己的功夫證明了自我,證明了自己的不平凡。
有人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李小龍想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讓自己成為了一個偉大的神話,然而,他的早逝卻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想要的神話。
是的,李小龍是一個神話中的神話。他以原本並不優秀的天賦,自創截拳道,並成為影響世界的一代功夫巨星。他可謂文武雙全,在拍出多部影響世界的功夫電影的同時,以自己深刻的哲學思想著書立說。他的才華與智慧、正氣與道義,他的驚人毅力和堅韌品格,都已成為一個後人無法複製的神話。
1973年7月20日,聲名正隆的李小龍離奇猝死,死因眾說紛紜。就這樣,用32歲的生命寫就一個傳奇的李小龍,用一個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神話。但一切真的結束了嗎?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李小龍依然是一個謎。李小龍的後繼者們仍在續寫著這段神話。無可否認,無論生前生後,李小龍在世界上的影響都是巨大的。他的武術、他的電影、他的明星風範都一如既往在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李小龍的功夫無疑是獨一無二的。他創造性的繼承前人的武術,將中外的拳術結合起來,獨創了「截拳道」。這種被美國《黑帶》雜誌評為「哲學化的武道,武道的哲學」的功夫,越來越被全世界的人接受和追捧。現在,全世界的截拳道愛好者數以萬計,僅中國就有上百萬的人在研習截拳道。在湖南還成立了「中國國際李小龍截拳道研究總會」,並主辦了截拳道專業研究雜誌《截拳道世界》。各地各種研究性和紀念性的出版物相繼出版,網路上也相繼建立有關截拳道的專門網站,這些自由交流的空間和渠道得以建立,一批批截拳道愛好者和實踐者逐漸成長起來,截拳道的組織也開始壯大。眾多的龍迷一起在努力完成李小龍未竟的事業,在延續著龍的神話……
李小龍的電影在世界電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有人認為中國武術落後了,被擠到了邊緣。但是李小龍毅然地說:「我為了替中國武術爭一口氣,決定把中國功夫搬到銀幕,替中國武術爭取光榮。」正是因為這個動力和內核,李小龍的功夫影片才能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為功夫片經典。他的功夫片直接帶動了香港的功夫片熱潮,而且他的電影長映不衰,成為後人模仿、借鑒的對象。國外的史泰龍自稱從李小龍的影片中獲益頗多,國內的曾主演過《陳真》的梁小龍也以翻拍李小龍的影片而聞名於電影界,現在當紅的影星成龍也一度被認為是李小龍的電影接班人,而從李連傑、甄子丹等人身上更容易看出李小龍深深的烙印。周星馳更是直接表達對李小龍的敬意:「李小龍是我心目中永遠的偶像。」他在電影《喜劇之王》中曾以話劇的形式再現《精武門》的情節,而《功夫》,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周星馳給李小龍獻禮的一部影片。
而李小龍的個人魅力,更是大放異彩。他在人們的心目中,始終是個從不屈服的鬥士。無論是他自己的生活還是在他的影片當中,他永遠挑戰自己生命的極限,勇往直前,傳遞給人的無不是積極向上的力量和堅強的意志,很多人把李小龍的圖片掛在牆上,激勵自己;更多的武術愛好者以李小龍的話作為座右銘,以李小龍的武學思想指導著自己的習武實踐。很多人明星的成長過程都有李小龍無聲的激勵和伴隨。根本無法統計全世界龍迷的具體數量,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李小龍的痕跡,在沒有華人的地方,Bruce Lee便是一個常用詞彙。李小龍遠遠超越了一個電影明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他不但是一代武學宗師,在某種程度上,他更是一個神,一個不斷被演繹、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神。
神話在延續,時間在流逝,能不隨著時間的流失而褪色的傳奇,其本身就是一個精彩的神話。這個神話一直將流傳下去,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