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清朝最後一次秘密立儲:道光擇儲始末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清朝最後一次秘密立儲:道光擇儲始末

2015年06月13日 歷史真相, 清朝皇帝 暫無評論 閱讀 434 次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熱河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內,60歲的嘉慶皇帝氣息奄奄,病勢沉重。嘉慶自知病將不起,即召賽沖阿、索特納木多布齋等王公大臣,公啟鎂鐍匣,宣示御書。鐍匣內,有嘉慶四年(1799年)四月初十日,由嘉慶親書立旻寧為皇太子的朱諭一紙。戌刻,嘉慶病逝。八月二十七,旻寧即皇帝位於太和殿,以明年(1821年)為道光元年。這樣,清王朝又一個以秘密建儲方式確立的皇位繼承人接續了帝統。此即為清朝入關後的第六代皇帝——道光皇帝。


  嘉慶皇帝共有五子,旻寧為嘉慶第二子,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誕生於擷芳殿,為孝淑睿皇后所生。旻寧雖為嘉慶次子,因長子早殤,這樣,旻寧在他三個成年的弟弟中實際居長子之位。旻寧6歲入上書房課讀,檢討萬承風、編修秦承業是他的開蒙老師。等到旻寧年齡稍長,學有所長之後,禮部右侍郎汪廷珍暨翰林院學士徐頤與之「朝夕講論」,旻寧因而得到進一步深造。在諸位老師中,萬承風深得旻寧敬重。在他即位後,憶及沖齡就傅情景,猶盛讚萬承風「盡心講貫,深資啟沃」,決定對已謝世的萬承風晉贈禮部尚書銜,並賞給萬承風之子萬方熙舉人的功名。關於旻寧課讀期間學業上的成就,除了《清宣宗實錄》中,「經史融貫」、「聖業益精」的堂皇記載而外,無從查證。旻寧幼年就讀,自然不只是熟讀四書五經、先朝聖訓,國語騎射也是同樣重要的功課。史載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旻寧10歲的那一年,隨祖父乾隆行圍威遜格爾。突然,一頭驚慌失措的鹿被人轟出了叢林,旻寧眼捷手快,彎弓搭箭,直射奔鹿,鹿應聲倒地,圍場上立時歡聲雷動。旻寧的這一手,使得80高齡的老祖父乾隆笑逐顏開,心花怒放,當即賜旻寧黃馬褂一襲,翠翎一支。事後,興高采烈的乾隆特詠七律一首以志其事。句中有:「老我策聰尚武服,幼孫中鹿賜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爭先早二齡」。1乾隆看到旻寧10歲初圍得鹿,不由憶及自己12歲時,木蘭從獮初圍獲熊的得意往事,故有「所喜爭先早二齡」之句。乾隆對幼孫的「神武智勇」十分欣賞,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故而詩中又云:「家法永遵錦奕葉,承天恩貺慎儀刑。」隱然以承繼帝統的厚望寄托於旻寧。旻寧既得祖父乾隆如此讚譽和恩眷,作為旻寧父親的顒琰,自此對這個實際居長子地位的兒子另眼相看,給予他更多的關顧。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決定禪位於已經密建的皇儲顒琰。嘉慶元年(1796年)元旦令節禪讓禮成後,旻寧的父親顒琰做了皇帝,是為嘉慶皇帝。然而,處於太上皇乾隆和乾隆寵臣大學士和珅雙重壓力下的嘉慶不過是一個毫無實權的傀儡。嘉慶深感自己處境險惡,自己的皇位尚且岌岌可危,哪裡還談得上考慮密建皇儲?因而,嘉慶在即位後的三年中,沒有確定皇儲。嘉慶四年(1799年)年初,乾隆病逝,嘉慶開始親政。嘉慶在辦完誅滅和珅,鞏固了權力這件大事後,即於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親書旻寧之名,緘藏鐍匣。自密定儲貳後,嘉慶對旻寧關懷備至。長夏炎涼,則有瀛台讀書之命,仲春肄武,則有南苑習圍之諭。摒窺測,杜猜疑,盡全力維護旻寧。壽皇展拜,則命隨行,裕陵敷土,則命恭代。至於郊壇之祈報,陵廟之薦享,時復主鬯代行。嘉慶十三年(1808年)旻寧嫡福晉鈕祜祿氏病逝,嘉慶特命座罩用金黃色。嘉慶竭力以這些特殊待遇來突出旻寧在諸皇子中的特殊地位。嘉慶十八年。(1813年),紫禁城內的一場變亂,使旻寧的「神武智勇」獲得了又一次表現機會,從而也進一步鞏固了旻寧的地位。


  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天理教徒200人發動起義,在宮內太監的接應下進入東華門和西華門,在宮廷內與宮廷守衛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浴血奮戰。在起義軍攻打隆宗門並進入內廷之時,旻寧與諸皇子正在上書房。旻寧聞變,急差人取內撒袋、鳥槍、腰刀,迅速披掛停當。這時,京城禁衛軍還未入宮,旻寧見有五六名起義軍正在養心門對面南牆外膳房房上從西大牆向北攻擊,旻寧立即舉槍射擊,一名起義軍即刻墜牆身亡。旻寧又見一名起義軍手執白旗,正向其餘幾名向北進攻的起義軍指示方向,旻寧舉槍又將執白旗者擊中。連遭狙擊的起義軍被迫撤離西大牆。午後申時,留京諸王及內務府大臣引兵入神武門增援,原准各派往滑縣鎮壓天理教起義的火器營1000多人也被調入宮內。突入宮門的起義軍被殘酷地消滅了。宮廷內一場殊死搏鬥以起義軍的失敗而告結束。


  當天理教起義軍於京城發難時,正值嘉慶秋獮木蘭。旻寧本也隨扈木蘭,因陰雨減圍,旻寧因而先還京師。京城變亂平定後,旻寧偕皇三子綿愷飛章嘉慶行在。嘉慶覽奏,對「漢唐宋明未有之事」竟在大清朝發生,感到十分震驚。九月十七日,嘉慶在返京途中,頒「罪己詔」,祈求上蒼赦罪、保佑大清江山。在這次京師變亂中,唯一能使嘉慶聊以自慰的是,已被密建為皇儲的旻寧的表現。嘉慶對旻寧的報告「垂淚覽之」,看完之後,內心深處充溢著對旻寧無限的嘉許之情,激動的心情竟使他無法找到確切的語言來表達對兒子的讚揚。儘管如此,嘉慶在上諭中還是用 「有膽有識」、「忠孝兼備」之詞盛讚了旻寧。旻寧因此被封為「智親王」,連為其立過汗馬功勞的所用之槍,亦被嘉慶冠以「威烈」之名。


  旻寧於京城急變之時,臨危不亂,身先悍衛,保住了清廷重地,對清王朝來說,確實「功在社稷」。身為皇子的旻寧深知,謹慎、謙虛,在這種時候對於確立他在嘉慶和王公百官面前的完美形象是多麼重要。他在給嘉慶的奏章中,始終不忘把握住這一點。他在給父皇報告京城之變的第一個奏章中,即有「子臣實出無奈」,「子臣手足無措,大膽在官內放槍」的語句。嘉慶閱後,雖雲旻寧「大膽無奈」的說法「殊覺過當」,然而,「詞語謹飭」的贊語顯然是對旻寧故作姿態的肯定。在嘉慶褒獎旻寧的上諭頒發後,他在謝恩奏章中,又進一步將自己當時誠惶誠恐之狀淋漓盡致地加以宣染:「事在倉卒,又無御賊之人,勢不由己,叨天祖皇父皇母鴻福,卻賊無事,子臣年幼無知,於事後愈思愈恐」。3旻寧的表演大獲成功,他得到嘉慶「功在社稷」,「不自滿假」,「有大能謙,不矜不伐,聖人之功,超邁前古」4的高度評價。由此,嘉慶對旻寧信任彌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東巡拜謁三陵的嘉慶,特命旻寧隨侍行禮,瞻仰太祖太宗所貽法物。嘉慶耳捉面命,諄諄告誡旻寧「締造維艱,守成匪易」。嘉慶又御制《大禮慶成記》,首述高宗密建隆恩,又隱示社稷付託得人,克繩祖武之意。這表明,嘉慶對親政後選定的皇儲是很滿意的。這一年七月,嘉慶於病重之際,頒詔山莊,旻寧繼位,乃順理成章之事。


  旻寧的繼位可謂一帆風順,然而,繼位後的道光皇帝而臨的是他的歷代老祖宗從未遇到過的複雜政局。


  有清一代,在經歷了被稱作盛世的康乾時代之後,到嘉慶朝,整個社會已呈現一片「四海變秋色」的衰敗之象。嘉慶統治時期,清王朝又經歷了連綿不斷的農民起義的衝擊,清王朝的衰敗一發而不可收。這表明,在中國延續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已然病入膏肓。當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正緩慢地徜徉於歷史長河之中時,世界形勢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歐美的一些主要國家已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社會經濟正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飛猛進地發展。西方資本主義強國恃其經濟實力和堅船利炮,不斷在中國沿海叩關破門。清政府竭力維持的閉關鎖國的局面再也無法繼續下去了。內則戰亂頻仍,外則邊患四起。一個以傳統方式造就出來的皇帝,要治理的卻是一個既有舊矛盾又有新危機的古老帝國。


  道光皇帝在位凡30年,為挽救清王朝的衰敗,曾對國家財政、吏治、社會風尚等方面的諸多弊政,竭力加以矯治。悠悠三十載一瞬即逝。道光三十年(1850年)初春,當道光皇帝於圓明園慎德堂溘然長逝時,他的兒子奕詝從他手中繼承下來的卻是一個更加破敗的王朝。這個王朝經過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打擊之後,已開始喪失了完全獨立的地位。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通過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之後,正加緊策劃著新的戰爭陰謀。源自廣西的農民革命的星星之火已呈燎原之勢,清王朝面臨著更加嚴重的統治危機。其實,在道光當政的30年中,還是有政績可書的。19世紀30年代末期那場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就是道光以前所未有的果敢和勇氣推動和促成的。就個人品行來說,道光在清朝乃至中國歷代帝王中,絕非貪暴、淫逸之君,相反,其「儉德」向為舊史家所津津樂道。道光治理朝政,也稱得上勤、謹。如果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道德標準來衡量,道光大概不失為有德之君。如道光這樣的君主,倘若繼承的是一個太平盛世,尚可能有所作為。然而,道光需要治理的卻是一個充滿錯綜複雜矛盾的古老國度。一個用傳統方式培養起未,又企圖用傳統方式來治理已發生了極大變化的國家的帝王,自然不會創造出什麼奇跡。


  道光以傳統的方式治理了國家,他同樣也以傳統的標準,以自雍正以來採取的秘密建儲方式選擇、確立了皇嗣。


  道光即位後,經過長期的觀察和猶豫不定之後,終於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用立儲家法,書名緘藏」。5這一年六月十六日,道光在一張9.5×21.6公分的四扣折紙上硃筆以滿漢文合書「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以漢字書「皇六子奕訢封力親王」。道光將所書御書用深淺稍有區別的黃紙分兩層包封。「直接包御書的黃紙,背而硃筆寫著『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字樣,並有道光的親筆簽名,放在黃紙裱面、白紙裱裡的硬紙板夾中。外面又用黃紙包封。背面硃筆寫著滿文『萬年』字樣,並有道光的簽名」。道光在親書以上御書時,同時書寫遺諭兩份,交待他死後應辦的事項,共四條。「遺諭有兩份。一份用10×22.5公分九扣折紙,硃筆書寫,末段書有『寢宮合符匣內手書與此同』字樣,用黃紙包封,朱書『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公同手啟』字樣,並貼有封條,上有道光簽名和用滿文寫的『封』字。另一份用9.8×15.7公分十八扣折紙,硃筆書寫,末段書有『內閣所藏同』字樣,放在黃硬紙板夾中,用黃紙包封,背面貼有封條,兩端加蓋『道光之寶』戳記,並有道光用滿文親書的『封』字。」道光的立儲御書和遺諭分別被密封在兩個匣內。收藏道光遺諭的木匣「比較簡單。就是普通的報鐍匣(官員向皇帝遞送奏章時裝奏折的木匣),是用薄木板做成,長27.9公分,寬13公分,厚3.6公分。黃綾包面,黃紙裱裡。扣吊住貼有封條,加蓋『道光之寶』戳記三顆。匣外用黃紙包封,正面朱書『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公同手肩』字樣,背面貼封條,兩端加蓋『道光之寶』戳記,封口端住有道光的親筆簽字。」收藏立儲御書的鐍匣則比較考究,「用楠木製成,長32公分,寬16.7公分,厚8.7公分,合頁和鎖匙均是銅質,雕飾著精美的蝙蝠翔雲圖案,鎖孔上還裝著一個桃型鎖蓋,匣內有黃綾襯裱,匣外用黃呢縫套,三邊合口處共縫有九個銅鈕和扣袢,鐍匣三面啟口處均貼有封條,兩端封條上有道光親筆簽名,正面封條上也有道光親筆簽名和親書『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字樣」。以上關於道光立儲御書和遺諭的有關實物文獻的介紹均見李鵬年《雍正創建秘密立儲制度》一文的描述。李文系根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目前保存的道光有關立儲的檔案文件和實物文獻所寫。中國第一歷史博物館保存的有關實物和文獻,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份可窺見清代秘密立儲具體作法的實物文獻,因而,它對於清代秘密立儲制度的研究來說,確實是「極為珍貴,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第一手材料」。6故而本文作了較為詳細的引用。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病勢危篤的道光皇帝於圓明園招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何汝霖、陳孚恩、季芝昌,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等公啟鐍匣,宣示御書、遺諭。同時,宣示道光親筆朱諭。這份朱諭是道光病重時,在圓明園慎德堂所書。其內容為:「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它。」7朱諭宣示後,放在原來收藏御書的鐍匣內。


  道光皇帝是清代最後一個實行秘密建儲的皇帝,因為在道光以後繼位的幾個皇帝,或者因為只有一個皇子,或者根本就沒有子嗣,因而無需實行秘密建儲,因此,這種制度自然也就不廢而止了。考諸道光以前歷代皇帝實行秘密建儲的方法,道光的具體做法與他的父祖輩有明顯的區別。一是道光在病重時抱病親書朱諭,再次申明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的旨意,二是道光在書寫立儲御書時,同時晉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三是道光在密藏立儲御書時,同時將遺諭一同密藏。道光的這些做法,在雍正、乾隆、嘉慶幾朝立儲時,有關史料沒有涉及這些方面的記載。道光為什麼要採取這一系列煩瑣的做法呢?道光的所作所為,證實了道光在立儲過程中曾經有過的猶豫、矛盾,同時也反映了道光對後世政局的憂慮。


  道光皇帝共有九子。長子奕緯生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死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子奕綱,三子奕繼幼殤。四子奕詝生於道光十一年六月,即長子奕緯死後兩個月。五子奕淙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過繼給嘉慶第三子和碩惇格親王綿愷為嗣。道光其餘尚有皇六子奕訢、七子奕譞、八子奕詥、九子奕鏸。


  與嘉慶相比,道光建儲較晚。道光在即位後,為什麼沒有將長子奕緯密建為儲呢?其中緣故不得而知。不過,我們根據道光後來在立儲時極為謹慎、鄭重的作法,似乎可作此推論,那就是道光希望在秘密建儲時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因為奕緯之後的兩子幼殤,使道光沒有了選擇的餘地。直至道光十一年開始,奕詝兄弟們相繼問世,道光才有了對諸子進行考察和選擇的機會。在道光的以奕詝為長的幾個兒子中,六子奕訢因才華出眾,深受道光的鍾愛。


  奕訢,生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其母為道光妃博爾濟吉特氏。奕訢在六歲之後的皇子例行的課讀、騎射訓練中,逐漸嶄露頭角。奕訢與眾兄弟的關係中,與四哥奕詝的關係最為密切。這是因為兩兄弟年齡相差無幾,既同室讀書,又同武場肄武事,倆小無猜,兄弟情誼深厚。特別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當奕詝生母鈕祜祿氏病死後,年方l0歲的奕詝即由奕訢生母博爾濟吉特氏撫養,兩兄弟的關係更加密切。奕訢與奕詝習武時,共同切磋武藝,共製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道光對此很讚賞,特地賜其槍名曰「棣華協力」,賜其刀名曰「寶鍔宣威」,同時又以白虹刀賜之。奕訢為此深為得意。道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後,逐漸把建儲的目標集中在奕詝、奕訢兩兄弟身上。奕詝自6歲入學,受「公忠正直」之士杜受田「朝夕納誨」,歷十餘年之久。道光以奕詝長且賢,有意立之為嗣,但又憾其才華不及奕訢,故而猶豫再三不能決定。正當道光躊躇不決時,一年一度的南苑校獵舉行了。諸皇子在父皇面前各顯才能。校獵結束後,皇子們紛紛出示各自的戰績。奕訢因一心要在道光面前顯示自己的勇猛和嫻熟的箭法,故「獲禽最多」。8而奕詝在校獵場上竟兩手空空,一無所獲。道光未免奇怪,問其緣故,奕詝答曰:現在正當萬物復甦的開春時節,鳥獸繁衍滋生,我實在不忍傷害這些生靈,以致干擾天生萬物的生長發育的節律,奕詝的這番話,使以仁、孝傳統道德標準衡量一切是非的道光龍心大悅,稱讚道,「此真帝者之言!」這件事使道光心中的天平明顯地向奕詝傾斜了。上面的這段故事見諸《清史稿》中的《杜受田傳》。還有一個見諸野史中的關於奕詝得儲位的故事,究其實質來說,與正史記載十分相近。這則故事說:皇四子的師傅是杜受田,皇六子的師傅是卓秉恬(查《清史稿·卓秉恬傳》,卓秉恬並沒有做過奕詝的師傅)。道光晚年衰病之時,一日將召二位皇子入見,準備藉此最後確定儲位。奕詝、奕訢各自問計於自己的師傅,究竟應如何答為宜。卓秉恬教授自己的學生說:你父皇如果有所垂詢,你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顯然,卓秉恬企圖憑借奕訢的才華,以其所長,攻奕詝所短,以此來超過奕詝。而杜受田則審時度勢,決定揚長避短。於是,他教自己的學生說:阿哥如果向你的父皇條陳時政,智識遠遠趕不下六爺。要取勝只有一個對策,當你的父皇在言及自己年老多病、可能將不久於帝位時,你什麼也不用說,只要一個勁地伏地流涕不止,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表現出你對父皇的孺慕之誠。奕詝對老師所授對策佩服得五體投地,道光召見時,遂不折不扣地依計而行。後來的事實表明,杜受田之策大告成功。道光深為奕詝的「孺慕之誠」所感動,連聲稱讚皇四子仁孝,儲位遂定。這兩則故事,內容情節不同,其精神實質卻有異曲同工之妙。總之,經過幾次較量,打著仁孝旗號的皇四子奕詝,終於擊敗了確有出眾才華、而又急於表現自己才華的皇六子奕訢,成為法定的皇位繼承人。一個從傳統中走出來的皇帝,又以傳統的標準、傳統的方式,最後確定了皇位繼承人。


  道光辭世後,奕詝即位,是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七代皇帝咸豐皇帝。奕訢對奕詝的奪得帝位始終耿耿於懷,從此種下了兄弟猜嫌不和的種子。咸豐皇帝在即位後,即根據道光遺諭,即封奕訢為恭親王。咸豐三年(1853年)九月,奕訢又獲得了署領侍衛內大臣辦理巡防的要職,十月,咸豐又命其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咸豐四年(1854年),咸豐又連續授奕訢都統、右宗正、宗令之職。縱使咸豐對奕訢重任屢委、恩寵優加,仍然無法完全彌合兄弟間的嫌隙。在咸豐即位後的一段時間裡,兄弟之間的關係依靠既為奕訢生母、亦為奕詝養母的孝靜皇貴妃調停,尚能維持表面上的和諧。咸豐五年(1855年),孝靜皇貴妃病危。奕訢請咸豐尊其母為太后。奕詝內心深不以為然,故口頭上雖哦哦連聲,實際並不願辦。奕訢封母心切,即至軍機處,傳旨令具冊禮,逼得咸豐不得不為其母上尊號「康慈皇太后」。這樣,奕訢雖為其母爭得了封號,但與奕詝間的裂痕更大,矛盾也日漸公開化了。這一年七月,康慈皇太后逝去。不久,咸豐即以奕訢辦理皇太后之喪「禮儀疏略」的罪名,將奕訢逐出了軍機處,並罷其宗令、都統之職。直至咸豐七年(1857年)五月,咸豐才重新授給奕訢都統之職。從此奕訢一直處於受冷落、被排斥的地位。


  奕詝、奕訢由覬覦帝位而導致的猜嫌不和,在咸豐當政的十多年中,倒也沒有在政海中變幻出什麼大的風暴。因為咸豐皇權在握,奕訢縱有滿腹的牢騷和不滿,也只能忍氣吞聲、俯首稱臣。但是,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當咸豐在內憂外患的煎迫下,於正當壯年時即留下一個乳臭未乾的兒子撒手歸天時,終於給了奕訢一個重返政治舞台中心、充當重要角色的機會,並由此演化出對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一場宮廷政變。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