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新科學家》解讀人類怪癖行為
圖: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這些出現在我們身上的怪癖總算得到瞭解讀。
夢
弗洛伊德說夢是人類大腦無意識的活動。現在大部分研究者都不承認這個理論。
夢沒有什麼意義,但是絕對不是毫無用處,它能調節人的情緒。此外,睡眠還讓我們重溫比較強烈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記憶保存了下來,而伴隨它的情感則慢慢消逝。睡夢還能強化記憶,一覺醒來,我們往往能更深刻地回憶起單詞等。
夢的內容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地球磁場、氣味等,夢有時候會重演一些主題,有時候還有一些未知人物和做夢者發生聯繫。將來,科學家通過對常見的夢進一步研究,或許可以揭示夢的意義。
笑
馬里蘭州大學的心理學家Robert R. Provine研究發現,和笑話相比,平庸的言論更容易引人發笑,這真是奇怪。
Provine認為笑是我們祖先搔癢的一種生理反應,現代人保留了祖先搔癢時發出的吁吁聲,並漸漸演變成哈哈聲。隨著我們的大腦變得高級,笑具備了強大的社會功能,有助於增進人際關係。
不過笑和嘲笑有很大的區別,嘲笑某人可以鼓勵他融入社會,也可以驅逐他。當然,笑有很多種,會心一笑、笑裡藏刀、皮笑肉不笑自然差別很大。那些 「被迫」的笑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對於社會關係的微調。
有趣的是,男人比女人更具幽默氣質,而幽默能力一定程度上演變成獲取異性青睞的籌碼。
青春期
其他生物沒有青春期,即使是我們的近親猿類,也是能順利地從少年過渡到成年,不必經歷這令人頭疼的幾年。傳統上,青春期被簡單地看做繁衍的學習過程,其實不然。
據研究,青春期在公元前80萬年到公元前3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它的重要性不僅僅是性成熟,更是順利通過社會心理角色的轉換,這就是人與動物的巨大差別,可以說,沒有青春期就沒有完整的人。
女孩的青春期比男孩早得多,在適孕年齡之前青春期就到來了,這樣可以幫助她掌握以後生活中所需的技能和協作能力。男孩在形成男性體格前就已經性成熟了,他們在青春期能養成一定的性吸引力,比如幽默、藝術細胞等等。青春期過後,男孩女孩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親吻
親吻是戀人不可或缺的儀式。奇怪的是為什麼這麼多國家的人都這樣表達情感。
有一種想法猜測,我們第一次有安全舒適的感覺,是母乳餵養時的口腔感受。此外我們祖先在嬰兒斷奶後,以嘴對嘴的方式餵養。而大猩猩通過分享彼此的唾液來加強關係。
有人則認為,親吻可能源於覓食,原因很簡單,我們的祖先更容易被紅色的果實所吸引,並以此作為交配的基準。白種人的紅唇最為明顯,親吻可能最早源於高緯度地區,然後才在世界各地流行。
而從生理學的角度解釋,嘴唇是人最敏感的地方,佈滿了神經末梢和興奮中心,實驗也證明了,親吻會增加人的催產素,減少皮質醇。
親吻可以幫我們找到合適的伴侶,近來的研究發現,人可以本能地從彼此的汗液中尋找適合自己的伴侶,而親吻使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人足以嗅出對方的氣息。
挖鼻孔
2001年,印度國立精神研究所的Chittaranjan Andrade 和B.S. Srihari研究人挖鼻孔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200人的樣本中,有9人有吃鼻涕的習慣,幾乎整個樣本都有挖鼻孔的習慣,平均每天3~4次。可能由於羞恥感,這個數據低估了吃鼻涕的人數,為什麼人會有這個習慣呢?
鼻涕裡並沒有人類所需的營養元素,可能這個習慣有助於人建立一個健康的免疫系統。適當地接觸傳染物質,可以減少人得敏感性疾病的幾率。
過去研究這個問題的文獻只有一個,1966年紐約州立大學的Sidney Tarachow 研究發現,吃鼻涕的人認為它很美味。
藝術
人為什麼創造藝術,這是一個難題。達爾文說,藝術源自人類的性需求,而新墨西哥大學的Geoffrey Miller則認為藝術是人類進化昂貴的成果展,就像孔雀的尾巴。
Miller發現人類的智力和個性特徵和藝術或多或少有一點聯繫,而女人也更喜歡有點創造力的男人。藝術不單是一種性吸引,更應該和某種功能有關。不然,藝術完成性吸引的任務後,還有什麼用呢?
還有學者認為,人類的審美驅動力會促使我們去探索未知世界。也有看法認為藝術是一種社會適應能力,人們意圖通過顏色、節奏、語言去製造一個事件或物體來發洩情感。它使得我們的祖先因此凝聚在一起,提高了生存的幾率。
審美感覺從何而來?加利福尼亞大學的 Michael Gazzaniga從生理學找到了答案,比如人類常常覺得對稱的形狀美,這是因為大腦處理這種形狀速度更快。不過也有這種情況,人們覺得一種物體美,不是因為大腦的處理反應,而是因為它是某種地位的象徵,此外還有教育的因素影響。
陰毛
長期以來,陰毛都被認為是野蠻時代的遺留物,奇怪的是,身體的其他部分的退卻了。早些年,倫敦大學的Robin Weiss認為,在進化中,陰毛變得比其他地方的毛更粗壯,為什麼?
近來的一些研究顯示,毛髮容易積聚在有汗腺的地方,來幫助散發性成熟的氣味,它是成年人的視覺信號。這和成熟的女孩豐乳肥臀,成熟的男人嘴上長毛是一個道理。何況陰毛絕對值得保留,它可以保護生殖器,走路時候減少摩擦(防止皮膚發炎)、保持恆溫(保暖)等,用處甚多。
利他主義
我們樂意為家人朋友服務,並不僅僅因為我們期待回報。在自然規律中,這是在分享彼此的基因,間接地幫助我們的基因永續遺傳。與此同時,利他行為往往是互利互惠,捨己為人並不一定要忘我。
在進化的過程中,幫助他人不求回報會使人在競爭中處於劣勢,但是人們依然會這麼做。於是科學家得出結論,利他是一種天性。羅格斯大學的Robert Trivers 認為純粹的利他主義是個錯誤,在以前的社會形態,人的生活空間很小,可以收到互利者的回報。可是現在全球化,我們幫助的人時常不明身份,談何回報。
但是,利他主義能形成社會凝聚力,而具有凝聚力的團體往往在生存中更有競爭力。而現在還有明確的社會機制促進利他主義,如獎懲機制、建立名聲、宗教灌輸等等。
臉紅
每個物種都有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本能,究竟為什麼要讓別人知道我們撒謊了呢?各種族的人都會臉紅,可所有動物,包括靈長類在內就不會有這樣的反應。
有人猜測臉紅起初可能是一個簡單的妥協儀式,就是向團體裡的領導者表示服從。後來,隨著社會行為越來越複雜,它和羞愧、尷尬等更高級的情感聯繫起來。雖然臉紅使人處於劣勢,可實際上會臉紅的人似乎更有魅力和社會吸引力。
美國加州大學的神經學家Ramachandran發現,女人比男人更容易臉紅,可能這是女人向男人示好,或展示其生養後代的能力。「臉紅好像在告訴男人,我絕對不會讓你戴綠帽子的。」
埃默裡大學的靈長類動物研究者Frans也認為,臉紅是增進信任的方式。不會臉紅的人往往處於劣勢,因為誰會相信一個沒有羞恥感的人呢。
迷信
在美國的總統選舉日上午,歐巴馬要打籃球;比賽如果在星期天,伍茲就要穿紅衣服.....布里斯托大學的Bruce Hood認為,我們的大腦能夠從環境中覺察出順序與規律,如果我們認為後面的事件是由前面的事件造成,我們就會形成因果關係,迷信就是從此而來。這是一個很突出的能力,幫助人類從嚴酷的環境中存活下來。例如,草叢的沙沙聲可能是風造成,也可能是獅子造成,這可能會形成一個錯誤的認識,沙沙聲是不祥之兆。從數學模型來說,錯誤的認識總比丟了小命的代價小,迷信有利於進化。
宗教的發展也從迷信中獲益,宗教的主要職能在於說服社會裡的人齊心協力,形成凝聚力。它部分地利用人的自然傾向,從而相信鬼神能夠影響我們的命運。
迷信會受環境的影響。研究發現,生活在高風險地區的人,比如中東,更喜歡佩戴幸運符。而在經濟危機時期,美國的教會人數增長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