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插手「南北榜案」?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插手「南北榜案」?

2016年01月05日 人物簡介, 明朝皇帝 暫無評論 閱讀 556 次

  導讀:「南北榜案」,是發生在明朝洪武三十年「丁丑科」會試後的一件大事,一樁奇事,一則醜事。說它大,是因為一次北方落第舉子的騷亂,最後演變成為一場南北方人對抗的政治運動,朱元璋親自出馬才搞定;說它奇,是因為此科出現了兩榜,初榜公佈的五十二人全是南方人,而次榜六十一人則是清一色的北方人;說它丑,是因為朱元璋再次施展殘酷手段,藉機剷除反對勢力,製造了二十餘名考官被凌遲處死的血腥慘案。

  按理說,通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是禮部的事情,可身居皇位、日理萬機的朱元璋為什麼會如此不顧身份、興師動眾、大動肝火、屠殺考官呢?筆者認為有三個原因:一者,朱元璋從大局出發,通過此舉收伏北方士子之心。二者,考官們沒有領會皇帝的意圖,引起了朱元璋對他們的猜忌。三者,朱元璋藉機剷除反對勢力,實行文化專制。

  明初,北方士子受到戰亂的影響,一直觀望徘徊,遲遲不願依附明朝,用科舉制度收伏北方士子之心是當務之急。由於各地區存在著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若僅以文章的好壞錄取士子,勢必造成地區間極大的差異,一些落後地區的士子永無出頭之日,會影響落後地區的發展及政局的穩定。作為皇帝,朱元璋把握的是全局,考慮的是穩定,只有採取人為平衡的辦法,才能平息北方知識分子的不平,安撫北方舉子之心。


  朱元璋的這一思路是清晰的,是正確的,是明智的,但偏偏眾人都不買他的帳。他先是要求主考官劉三吾搞搞平衡,增加入圍名額,選幾個北方舉子上榜,結果遭到了劉三吾的一口拒絕。接著,他命侍讀張信等人主持考卷複審,希望能選上幾個有才華的北方人,但讓朱元璋大跌眼鏡的是,複審結果與初審結果完全一致,北方人照樣再次全體名落孫山。張信等人不能體會朱元璋的用心,我行我素,使皇帝很受傷,很窩火,很沒面子,朱元璋這才決定親自出馬,親自主持試卷第三次審閱。

  不論是劉三吾還是張信,都是嚴格按照朝廷科舉考試的規定,以文章的優劣選拔人才,但朱元璋卻認為張信和劉三吾串通欺君,交由刑部嚴肅查清。刑部沒有過硬的證據,只好以他們「為胡惟庸鳴冤,反叛朝廷」的罪名交差,於是劉三吾、張信等人轉眼變成了八竿子掄不著的「藍玉餘黨」。朱元璋明知罪名無中生有,仍將張信、白信蹈等二十餘人凌遲處死,劉三吾年老免死,發往邊疆充軍。就連南榜的第一名宋琮、第二名陳安也因涉嫌行賄,一個被充軍發配,一個被處死。至此,這一舉國公案才徹底了結。

  「南北榜案」,發生於洪武朝長達十三年之久的文字獄剛剛結束之後不久,是朱元璋採取極端措施,打擊廷臣的反對勢力,實行文化專制和高壓政治的繼續。這一案件,既體現了全國統一形勢發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體現了朱元璋打擊和限制江南地主的一貫政策。朱元璋是草莽皇帝,同時也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對他來說,插手「南北榜案」,用幾十個人的腦袋換取北方人心,換取政局穩定,換取天下太平,是穩賺不賠的買賣,況且他殺的那些人都是些自以為是、目光短淺、迂腐頑固、沒有共同語言的南方考官,這更能換取北方士子對他的感恩戴德,何樂而不為呢?不過,此次事件,倒開了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後遂成定制。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