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重慶日軍戰俘營遺址破損嚴重已成豬圈
昨日,巴南南泉鎮,當年關押戰俘的營房現已破敗不堪 記者 鄒飛 攝
73歲的李國福老人講述當年日軍戰俘被關押在劉家灣的情況
當年的日軍戰俘營現已成豬圈
上世紀40年代,巴南區南泉鎮曾有一處「禁地」,關押著近千名日軍戰俘。如今這裡只留下部分遺址,有的還被當地居民當作豬圈和牛棚。近日,巴南區文管所在文物普查中發現倖存的戰俘營遺址破損嚴重。對此,連當年的戰俘來渝參觀後也表示遺憾。專家呼籲:應立即採取措施保護這些遺址,並立碑告誡後人勿忘歷史。
現狀
昔日戰俘營成豬圈
昨日,在文物專家指點下,記者輾轉來到南泉鎮紅旗村劉家灣,在一座隱蔽的山灣裡,當年國民政府關押戰俘的營房依稀可見,但大部分已垮塌,有的地方只剩下幾堵空牆用於堆放雜物,完好的部分用來養豬和牛。
據瞭解,這裡最初是一個周姓地主的莊園,修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當時是巴縣修建得最好的莊園之一,三代地主才建好。莊園內有十多個天井八個朝門,屋脊交錯連接,有「下雨走遍莊園不濕腳」的說法。1941年,由於莊園靠山,地形隱蔽,距離市區也較近,被國民政府徵用為戰俘營。現在還能看到「山高月小」的精緻牌匾,就是莊園留下的遺跡。
據當地居民講,戰俘營設立的時間大約是1941年底。被設為戰俘營後,戒備森嚴,四周圍牆高約5米,在解放後才坍塌。當年戰俘營門前有一個大操場,戰俘每天就在外面放風,周圍還設有食堂、醫療室等附屬設施。
在距離戰俘營數百米外的山坡上,有一個天然形成的石洞,低下頭才能進入,僅容一人通過,長不到10米。據瞭解,這裡曾用於關押逃跑的戰俘。
據瞭解,戰俘營在解放後被分給村民居住,不少房屋被改造或拆除。
「分所」也已殘破不堪
「在離劉家灣約4公里外的和平村梁家邊社,還有一處關押戰俘的分所」。巴南區文管所副研究員李國良介紹,隨著抗戰深入,日軍戰俘越來越多,由最初的幾十人增加到近千人,由於太多關押不下,1944年,國民黨便又在和平村設置了鹿角戰俘營。
記者昨日在鹿角戰俘營看到,3排穿斗木結構的房屋呈階梯式排列,如今已被改建為一座農家小院,也是殘破不堪。
在小院前是一片菜地,李國良稱,這片菜地曾是戰俘營的練兵場與跑馬場。
戰俘營歷史價值巨大
「這是歷史啊,用作豬圈太可惜了!」對此,不少專家感到惋惜。李國良稱,現在中日友好陣營中有一部分人其實就是當年在此受到優待的戰俘以及他們的後人。「當年戰俘們接受了改造教育,大部分人認識到了戰爭的危害,不再頑固地盲忠。」因此,南泉鎮戰俘營的歷史價值巨大。
李國良等人建議,應保護戰俘營遺址,進行搶救性維修,在原址立碑告誡後人勿忘歷史。
故事
當年戰俘曾來渝跪謝恩人
專家稱,雖然語言不通,身份懸殊,但當年的日軍戰俘和當地村民還發生了一些感人的故事。
好心大嬸送戰俘鴨蛋
李國良介紹,當年有七八名女戰俘被單獨關押在此,一名叫秋原池田的女戰俘身體瘦弱,家住附近的一位姓黃的大嬸是負責送飯菜的,她跟門警很熟,多次特意給池田送來鴨蛋和蔬菜補身體,冬天時還準備了生火取暖用的篾烘籠。
解放後,秋原池田多次專程從日本飛來拜訪黃大嬸,送來禮物,並將當年那個破舊的烘籠帶回家以作紀念。在秋原池田去世後,她的丈夫還按照妻子遺願前來拜訪了恩人。
戰俘自製棒子打棒球
現年73歲的李國福老人當年家住劉家灣戰俘營附近。他如今仍然記得,當年俘虜們身穿灰色的囚服時常在外面勞作。
「我們年紀小,還撿泥巴去扔他們!結果被大人制止了!」李國福說,當年戰俘放風時也不用戴手腳鐐,而且他們用自己製作的棒子,在院子裡打棒球。「經常能聽見他們的歡呼聲!」
李國福稱,有一次幾個俘虜晚上越獄,往譙坪方向跑了兩天,餓了就掰玉米棒子生吃,結果還是被抓了回來。
昔日戰俘願出資修復
李國良稱,有十多名戰俘在中日尚未建交時,就想辦法來到重慶,在地上長跪不起,感謝當年幫助他們的善良的村民。
據當地村民介紹,去年,一位當年的戰俘來到當年的戰俘營,這名90多歲的老人看到營房殘缺不全的現狀,感覺有些遺憾,表示願意出部分資金修復保護。
李國良稱,今年春天,還有一名當年的戰俘帶著他的家人前來感恩。村民姚天福仍記得,那是一名個子高高的老人,衣著樸素,他帶著一群子女前來,很激動地指著大門給他們講。
揭秘
戰俘從白市驛機場回國 近千戰俘無一被槍斃
據瞭解,抗戰勝利後,劉家灣和鹿角戰俘營宣佈撤營,按照日本無條件投降時所簽的協議,在中國的戰俘紛紛被遣送回國。1946年初,在南泉鎮的戰俘全部在白市驛機場登上了回國的飛機。離開前,當局政府還為他們開了簡單的歡送會,同時告誡他們不要忘了戰爭的危害,回國後好好建設家園。
近千戰俘無一被槍斃
巴南文管所副研究員李國良介紹,當時關押在南泉的主要是西南戰場上的日本俘虜,近千戰俘無一被槍斃。關押期間,戰俘營共有數十名戰俘病死,被埋在營地背後的山頂上,看守人員還為死者拍照立了碑。解放後,日本政府曾派專人來到南泉,挖出屍骨帶回國安葬。
釋疑
戰俘營為何鮮為人知?
為何將戰俘營設在巴南?
「由於被關押的日本戰俘身份的特殊性,除了附近老百姓,其他人嚴禁靠近此地,知曉的人極少。」據專家介紹,南泉鎮原本就是蔣介石、林森等要人居住之地,一般人很少進入,而且為了防止戰俘逃跑,劉家灣營地更是戒備森嚴。再加上在解放戰爭中,有的檔案遺失或被銷毀,因此現在缺少相關史料,這段歷史除了周邊的居民外,很少為外界所知。在20多年前的第二次文物普查中,有關專家曾經提起此事,但當時並沒有得到重視。
為何將戰俘營設在巴南?
據巴南區文管所副研究員李國良介紹,戰俘營當時戒備森嚴,機槍、崗哨遍佈,有至少一個排的國民政府憲兵駐守。當時為何將戰俘營設在巴南?專家認為,重慶當時成為抗戰大後方,管理戰俘更加方便。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日軍逼近黔南,反戰同盟及綠川英子等反戰人士都在重慶,有利於改造戰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