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江西靖安古墓發現22名集體裸葬女性 | 陽光歷史

 

A-A+

[多圖]江西靖安古墓發現22名集體裸葬女性

2015年07月06日 古墓探秘,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2,125 次


出土完整的人腦組織。



主棺上出土的金箔飾品

江南都市報4月9日訊,2007年1月6日,在靖安縣水口鄉李洲坳,幾名盜墓賊驚醒了埋藏了2500多年的東周古墓。墓葬的罕見形式以及其出土的47具棺木,震驚了全國考古界。昨日,在北京舉行的「200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上,靖安東周墓以高票入選,其發掘過程和創造的多項國內第一,22名青年女性集體裸死等多項數據均為首次發佈,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以及新聞界的廣泛關注。


22名青年女性裸體入殮


據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樊昌生介紹,47具棺木中,有22具發現有人類遺骸。主要包括人體骨骼和腦髓組織,12具骨骼中發現有綠色的結晶體。死者多數為側身屈肢,少數仰身直肢。一些頭骨上保存了十分完美的秀髮,和清晰的髮髻以及捆紮頭髮的髮帶。從目前只發現四個棺內有服飾的情況分析,入殮時,多數死者未穿戴服飾,只是使用紡織品匹料或者竹蓆包裹屍身,一些死者身上佩戴有精美的小件玉飾。隨葬器物主要放置在死者腳下的竹笥之中。主要隨葬品有小型手工加工工具,如刀、削、鑿等,以及木質紡織工具繞線框、梭、打緯刀、陶紡輪、漆勺等。少數隨葬原始青瓷器、青銅鼎等。


人類遺骸的相關研究工作由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承擔。結果表明,能夠檢測的個體都是女性,年齡在15-25歲之間。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對出土的人骨綠色結晶物質進行了初步分析,結果表明,這類結晶物質主要是磷酸鐵鹽類物質。


人類遺骸填補我國研究空白


棺木內普遍有人類遺骸發現,並有保存完好的腦髓組織或頭骨、人牙、頭髮等,這一發現,填補了中國南方地區先秦人類遺骸研究的一項空白,意義重大;而許多人體骨骼內長滿翠綠色的磷酸鐵鹽類結晶物,這些物質晶瑩剔透,折射出翡翠般的光芒,這在科技考古界也是極其罕見的發現。人頭骨上發現的髮辮是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實物,對於我國早期服飾史研究具有重大價值。


此次發掘嚴格按照國家文物局提出的「邊發掘、邊保護」的要求,多學科專家第一時間參與發掘和保護,最大限度提取了文物信息,有效地保護了平時發掘中容易損毀的文物。


墓葬中出土了中國最早、密度最高的織錦及服飾,可以改寫中國紡織織造史;保存的大量人類遺骸,為先秦時期南方地區體質人類學研究提供了重要標尺;墓葬及出土物代表了江西地區一支具有越人風格又受到楚文化影響的新型青銅文化;其年代當在春秋晚期,距今約2500年左右。


650件出土文物價值極高


截止目前,已經清理棺木清理完出土的47具棺木。共出土各類文物650餘件。其中竹木器144件,漆器12件,玉器13件,青銅器30件,原始青瓷器7件,金器1件,金屬器5件,以及紡織品300餘件。此外,還出土了一批的人類遺骸標本。從出土文物分析,許多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


這些文物大致可以歸類為:金質飾物1件。圓形金質飾物,直徑達30厘米,表面用鏨刻技法裝飾出三圈龍形紋飾;外圍環以雙層陶制裝飾品,其上刻有精美的雲雷紋飾。這組器物造型獨特,工藝考究,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同期體量最大、裝飾最為繁複的金器。


竹器,竹器品種有竹笥、竹蓆、竹扇、竹勺等。便面(竹扇),長37厘米,用精細的竹篾編成,保存完好,為我國出土最早最完整的扇類實物證據,堪稱中華第一扇。竹蓆,發現並成功取出3床竹蓆,長約180、寬約80厘米。織法講究,保存相當完好。竹笥,出土有方形和圓形。有的四周襯以絲織物,有的四角包裹了金屬附飾。圓形竹笥,用0.4毫米的竹絲編織成,製作極其精巧,美輪美奐。


漆器,漆器品種有漆勺、漆盒、彩繪漆劍、漆盤等。漆勺,扁腹、曲柄。造型奇特,數量較多。長約40厘米。異形漆盒,長17厘米,高6厘米。保存完好,造型奇特,表面裝飾規整的凹凸弦紋,髹黑漆;在黑漆表面刻劃有極其精細的刻飾線紋,刻飾線紋等距,間距1毫米,深淺如一。在中間的凹形方框內還鑲嵌有極其精巧的箭鏃狀飾物。堪稱髹漆製品的精品佳作。彩繪木劍,長約50厘米,保存完好。通體飾彩,鮮艷奪目。


木器,木器品種有紡織用具、木盒、木梳等。


青銅器和原始青瓷器,青銅器出土多件。造型簡單,沒有裝飾紋樣,屬越系青銅器的製作風格;原始青瓷器製作較精美,既有越系青瓷的造型特點,其瓷胎、釉色有具有強烈的本地文化特色。


將改寫中國的紡織織造歷史


李洲坳東周墓葬出土了300餘件紡織品,這些紡織品的品種有桑蠶絲和麻兩種。桑蠶絲織物有各種不同密度紗、絹、綺、織錦、刺繡及經編織物——組帶。其中G11號棺木出土的一塊184厘米X133厘米的方孔紗是中國紡織品文物出土最早、面積最大的整幅拼縫織物。此外,該墓葬還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織錦實物,且是由硃砂礦物顏料染線織造花紋,這是中國第一塊密度最高的織錦實物,每厘米織物經線240根,花紋有各式幾何紋和動物紋樣。值得驚喜的是,古墓出土了中國最早的服裝,同時還出土了幾種複雜的紡織新品種,完全可以改寫中國的紡織織造歷史。


「一坑多棺」型墓葬創全國第一


據樊昌生介紹,李洲坳東周墓葬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時代最早、埋葬棺木最多、結構最為奇特的「一坑多棺」型墓葬。該墓葬在填埋時,先在墓底墊厚約40-60厘米的青膏泥,使底部平整。在青膏泥上放置棺木47具。棺木主要為東西向分佈,排列密集,大小基本一致,大多數保存完好。發掘表明,在棺木底部,普遍墊有一層竹蓆;竹蓆上還保存有十分清晰的捆綁棺木的竹繩。這些竹繩、竹蓆層次關係清楚,沒有明顯的打破關係。這從考古層位學上證明,這批棺木是同時下葬的。棺木同樣用多層竹蓆包裹,下葬之後,再次用青膏泥覆蓋墓葬及棺木;之後用厚約10厘米的黃土覆蓋棺木及墓底,夯打並火烤,形成緻密的包裹層。


47具棺木中,28具保存相對完好。棺木多數東西向,少量南北向埋葬,排列密集,大小基本一致。長2.4-2.8米,最長3.4米,寬50-80厘米,最寬1.5米。除主棺有棺有槨外,其餘棺木均為單棺。棺木均上下半圓形結構,用原整木對半剖開,然後用斧、錛類工具挖成。有圓形榫卯套合型、平面套合型和凹面套合型三種不同形式,其中以圓形榫卯套合型加工最為精湛,工藝最複雜。棺內內空部分,也可分為長圓形和長方形。經南京林業大學初步鑒定結果,所有棺木尚未發現使用鋸子的痕跡,棺木木質均為杉木。


目前,我省對李洲坳東周墓葬的文物清理、保護工作還在繼續,文物普查也在進行當中。這次發掘,對於江西乃至南方地區的周代青銅文明結構研究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古墓挖掘現場




古墓挖掘現場

 





墓內現完整人腦 棺內存在活植物




古墓內出土天下第一劍

 





古墓內出土的扇子




我國出土時間最早的金飾物整體圖案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