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中國揭開戰爭失蹤美軍「生死簿」 | 陽光歷史

 

A-A+

[圖文]中國揭開戰爭失蹤美軍「生死簿」

2014年09月10日 考古發現-長篇 暫無評論 閱讀 115 次


 


  中美自去年2月簽訂了關於查找美軍失蹤人員下落的合作備忘錄,目前中方已調查核實了59年前在廣東墜毀的一架美軍轟炸機上的美軍遺骸的下落


  「請肅立、靜穆,儀仗隊將為你面前的這張空著的六人圓桌依次擺上美國海、陸、空三軍和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的軍帽與一頂平民的禮帽,這代表美國所有在海外的戰鬥失蹤人員。碟子裡的一片檸檬代表他們在異國的苦難,一撮鹽代表親人的淚水;杯子是空的,因為他們無法與我們舉杯相聚;椅子是空的,因為他們仍下落不明。現在,讓我們舉杯,向他們致敬。」


  幾十年來,每天在美國各地都有許多戰俘與失蹤人員家屬聚集在一起,按照這套美軍命名為「失蹤者之桌」的程序紀念他們在海外的失蹤親人。這套儀式不是孤立的,它背後是美軍一個年耗資1500萬美元以上、橫跨各兵種、有上萬工作人員的美軍戰俘與失蹤人員搜尋支持系統。


  但是如果沒有中國軍事檔案專家們的工作,太平洋彼岸的許多美國家庭也許要花更長時間來等待朝鮮戰爭中失蹤親人的下落。


  有多少美軍亡魂飄散中國


  朝鮮戰爭、越戰、二戰失蹤士兵遺骸搜尋向來是美軍失蹤人員的重點,根據美軍戰俘與戰鬥失蹤人員聯合調查司令部(JPAC)的統計數據,美國目前在朝鮮半島和中朝邊境仍有8000多具下落不明,數量高居歷次戰爭之首。


  來自美國國內壓力使得美國政府很想得到昔日戰場對手可能掌握著的這本「生死簿」。在高度機密的中國軍事檔案中找尋美軍陣亡人員的信息,不僅史無前例,在數十萬堆積成山的志願軍檔案裡尋找外國人的蛛絲馬跡更宛如大海撈針。


  1996年,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與美國總統柯林頓在APEC馬尼拉會議上碰面,雙方首次談及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軍飛機遺骸以及美國飛行員遺骨的情況。3年後,美國國防部戰俘與戰鬥失蹤人員事務辦公室(DPMO)與中國外交部就相關事務具體接觸,外交部建議美方直接與中國軍方聯繫。


  2005年,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訪華期間,懇請解放軍能否搜尋他一名昔日戰友的下落。


  拉姆斯菲爾德所說的這名戰友是一個名叫詹姆斯·迪恩的海軍飛行員。1956年8月22日深夜,迪恩駕駛一架P4M-1Q型電子偵察機入侵中國領空,解放軍空軍奉命出動一架米格-17戰鬥機攔截。經過三分多鐘的空中糾纏,P4M-1Q被我機擊落並墜落在浙江衢山東南海面。經東海艦隊巡邏艇搜尋,海軍打撈起部分美機殘骸和兩具遺體並將遺體移交美方,而美方也只打撈起另外兩具遺體,而迪恩一直下落不明。


  迪恩是拉氏在康奈爾大學學習期間相識的老朋友,畢業後又一起在佛羅里達州的海軍航空兵基地接受飛行訓練。拉氏曾表示說,迪恩是他最好的朋友。P4M-1Q偵察機被擊落後,美國海軍對迪恩的遺孀夏沃說,迪恩多半是死了。但夏沃堅信24歲的丈夫沒有身亡,拉姆斯菲爾德也一直牽掛迪恩的下落,然而經過查閱許多文獻資料都找不到迪恩的線索。


  2006年7月,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訪美期間,將中國空軍報告迪恩沒有生還的證據贈給了拉氏。這份當時作戰報告的影印件是從解放軍檔案館裡浩如煙海的資料裡「淘」出來的。


  這份特殊的禮物不僅徹底解開了迪恩下落不明的謎團,還幫助拉姆斯菲爾德徹底卸下了長達50年的情感負擔,更增進了許多美國民眾對中國和中國軍隊的信任。


  2008年2月29日,中美兩國國防部部長在上海簽訂合作備忘錄,以文本形式落實軍事檔案合作,查找朝鮮戰爭前後美軍失蹤人員下落的工作全面啟動。4月,解放軍檔案館和美國防部戰俘與失蹤人員辦公室簽訂開展具體合作事宜的備忘錄。


  備忘錄中明確了「平等互利」的合作原則,細化了雙方的職責:美方負責提供失蹤人員的具體線索,中方將根據線索組織搜尋相關檔案,並根據需要實地走訪當地村民、倖存的見證者等,再將所獲信息提供給美方。


  根據協議,中方將每半年向美方通報檔案搜尋的進展情況,在半年之內如果有新發現,美國駐華使館官員可以隨叫隨到。


  海量檔案中尋找蛛絲馬跡


  根據中美兩國就開展軍事檔案合作達成的共識,解放軍檔案館自2006年起就開始對塵封半個多世紀的志願軍檔案進行全面整理鑒定,重點查找美軍在戰爭中失蹤人員的下落。


  這不僅僅是一項的軍事合作,更是安撫大洋彼岸無數失去親人家庭的人道主義行動。劉義權等四名資深專家承擔起這項浩繁而又需要付出極大智力和精力的工作。


  其中負責甄別鑒定檔案的專家塗喜清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這並不是一件電腦可以替代人腦完成的檢索工作。解放軍檔案館館藏的僅志願軍檔案就達數十萬份,時間跨度從1950年到1958年。因當時物質條件所限,許多記錄檔案的紙張常常浸染成團無法辨認。


  「志願軍那個年代很多基層部隊的檔案現在很多人根本看不懂,因為記錄者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有繁體字、異體字、錯別字,甚至有的字不會寫還使用當時的軍事符號代替,」塗喜清說,「有時一天也看不完一份檔案,有時看了好幾天檔案也查不出任何線索。」


  本報記者在解放軍檔案館的中美軍事檔案合作辦公室看到,成箱的歷史檔案就堆在專家們工作的辦公桌旁,桌子上是一個個打開的檔案盒,泛黃的各種稿紙上記錄著各種字跡,有手抄件、油印件也有打印件。「有時候,一個線索會帶出許多別的線索,也許是真的有效信息,也可能是一條死胡同。」塗喜清說。


  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收藏有朝鮮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中央軍委、總參謀部、陸軍野戰軍的150多萬件全宗檔案。經過初步普查,發現其中100多件涉及美軍失蹤人員下落。


  漫漫勘察核實路


  目前,解放軍檔案管完成了現有檔案十分之一的檢索工作,向美方提供了包括4份軍事檔案在內的首批成果。在這4份涉美失蹤人員檔案中,現在最有希望留下殘骸的事件是59年前在廣東墜毀的一架美軍轟炸


  1950年11月,一架美軍B-29轟炸機入侵中國南部並在廣東潮安上空由西向東飛行。在經過廣東饒平縣上空時突然機身起火,飛機拋下照明彈試圖迫降。結果因機身龐大、山巒起伏,飛機墜毀在山峰上並發生爆炸。根據軍事檔案記載,飛機墜毀後機上15人全部死亡。其中有四具遺體較為完整,被當地村民掩埋,判明是美國人。


  解放軍檔案館根據館藏檔案信息於2008年6月派出工作組,趕赴廣東省潮州市饒平、潮安兩縣,調查核實B-29墜落及死亡人員遺骸下落。在當地駐軍和政府的協助下,調查人員走訪了19位知情人和現場目擊者,經過勘察飛機殘骸散落和死亡人員掩埋地點,基本核實了館藏檔案顯示的線索。


  在饒平縣浮濱鎮上社村,調查人員訪問了事件目擊者許悅樹老人。許悅樹回憶說:「1950年11月初,有一架飛機墜落在對面的山頂上。當時有很多人上去看,我也跟著上去了。機上有十五、六個人,全燒死了。遺體被潮安縣的人埋了。」


  在許悅樹老人說的潮安縣鳳凰鎮,調查人員輾轉找到兩位當年墜機事件的見證者——許貞良和林正平兩位老人,還走訪了多位事件的知情者。林正平還帶領調查人員到實地去勘察遺體的掩埋地點。根據林正平的指認,解放軍檔案館協調當地駐軍和多個政府部門實施了初步的勘察。


  調查人員將最有可能埋有美軍遺骸的位置大致確定在叫水坑村附近約100多平方米的範圍。參與現場勘查工作的解放軍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處長宋傳富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下一步加大投入並採取必要的技術手段,找到部分失蹤人員遺骸的可能性比較大。」


  「對所有美國人民來說,你是一位英雄。」


  在解放軍檔案館前館長劉英大校2007年訪美期間,美國民間組織「朝鮮戰爭和冷戰時期戰俘與失蹤人員家屬聯合會」前任主席羅賓·皮亞西尼向劉英轉交了一封求助信。皮亞西尼和其他幾百個仍然追尋親人下落的家庭對中國軍事檔案專家寄予了最後一絲希望。


  皮亞西尼在信中寫道:「每一次親人遺骸被運回,這個失蹤人員的家庭就了卻了最大心願。為我們查找和運回親人遺骸的工作既是一項崇高的工作,也是一件人道主義事業。我們珍視貴國政府所做的努力,這是我們仍存希望的重要源泉。」


  面對美方這樣的期盼,劉義權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丟東西的經歷,丟了重要的物品都讓人著急萬分,更何況丟的是親人呢?」


  2008年9月,劉義權被確診為直腸癌晚期,分派給劉義權細甄別的六萬多件中國人民志願軍檔案,此時他已完成了近五萬件。在癌細胞擴散、不得不進行化療的情況下,劉義權仍然堅持完成了5000多件檔案的查閱工作,目前只剩下不到9000件未經他鑒定的檔案。


  今年4月,時任美軍太平洋總部聯合查找戰俘與失蹤人員司令部司令多娜·克裡斯普海軍少將見到已經十分虛弱的劉義權後熱淚盈眶:「對所有美國人民來說,你是一位英雄。」


  中美軍事檔案合作取得的進展成為了中美兩軍關係發展歷程中的亮點。10月27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伊恩·凱利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說:「美國政府瞭解到中國政府正計畫幫助我方尋找這起轟炸機墜機事件中失事的飛行員遺骸。我們高度讚賞中國政府在解決美軍失蹤人員方面提供的協助。」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