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在於劉禪的昏庸無道? | 陽光歷史

 

A-A+

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原因在於劉禪的昏庸無道?

2015年11月24日 三國皇帝,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648 次

  導讀:首先在劉備活著時,諸葛亮百戰百勝(有證據),打下了偌大的蜀國,使劉備免於逃亡之苦。可是在劉禪登基後,諸葛亮就很少有像樣的勝仗,前後判若兩人,這也是有人認為諸葛亮軍事能力很差的原因。大家知道本來諸葛亮的威望就很高,如果北伐成功,那劉禪就更沒心情吃喝玩樂了。南宋皇帝趙構為何在關鍵時刻讓岳飛撤軍,其根本原因在於他一旦北伐成功,其威望將勢不可擋(黃袍加身),這嚴重威脅趙構的皇權。

  諸葛亮被徐庶推薦給劉備後,他必須得先熟悉軍隊,知已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其次得顧及朋友的面子,不能剛去就出風頭,等到徐庶被迫離開後,他才真正接手指揮戰鬥。赤壁之戰是周瑜和諸葛亮的成名戰,真乃英雄所見略同。

  諸葛亮五次北伐中有兩次最有可能成功。首先要知道決定戰爭勝負的三大因素:

  天時

  第一次北伐的時間是在公元227年,由於公元226年曹丕死曹睿繼位(曹操早死了),魏國處於混亂。「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出自《三國誌》,用聲東擊西之計,收復了三郡。然後同年孫權北伐,與諸葛亮幾乎同時,由此可見這個時機把握的很好。當時趙雲還在,南方孟獲又歸順蜀國,諸葛亮沒有內憂和劉禪干擾,也是最有希望的一次。


  地利

  蜀國地勢險要,不需要太多兵力駐守,可以抽出多餘兵力用於進攻。其實魏國自「赤壁之戰」後就已經退出爭霸舞台了,後期多數處於防守方。

  魏國:總兵力在65萬左右,西線雍涼為10萬,南線荊豫10萬,東線徐揚10萬,中部洛陽15萬(其中10萬是機動兵力,用於防備諸葛亮北伐),北線20萬人,防備遊牧民族(讓他們變得很乖)。

  蜀國:總兵力在15萬左右,北線漢中7萬,東線永安3萬,成都各據點5萬。(劉禪投降時,成都最低有1萬兵力,作為守城方,應付鄧艾小菜一碟)

  吳國:總兵力在25萬左右,主要部署在長江沿線據點。20萬防備魏國,5萬防備蜀國。

  也就是說魏蜀兩國交戰兵力對比是20萬對11萬。「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出自《晉書.宣帝本紀》

  三國時期,蜀國邊上南蠻,東吳邊上山越,魏國邊上烏丸匈奴都只有挨揍的份,可見漢民族的戰力要強於少數民族,為何從隋唐開始戰力急劇下降呢?我的帖子《儒家才是秦朝滅亡真兇,並支持劉邦戰勝項羽》中有詳細介紹。

  人和

  就因為馬謖自作聰明,被魏國右將軍張郃於街亭大敗(此時司馬懿還在荊州討伐孫權),因失去「人和」第一次北伐失敗。為了防止以後再出現不聽將令的現象,斬殺馬謖以正軍紀。這次北伐也把劉禪嚇尿了,他開始採取報復行動。

  第二次北伐228年12月出散關攻陳倉,20餘日未下糧盡退兵。因李嚴撒謊,籌集糧草不當,造成軍隊缺糧而導致北伐失敗,被廢為庶人,這是個關鍵人物。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托孤之臣,也就是說他只聽命於劉禪。按理說他的罪行是要斬首示眾的,可是為何只罷免其官職,一定有個大人物再保他,誰比諸葛亮官職大,答案呼之欲出。

  第三次北伐229年春,進攻佔領陰平、武都兩郡而歸。兩軍主力沒有交戰,不然還得斷糧。

  第四次北伐(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第一次交鋒)231年2月「亮復出祁山,糧盡退軍時,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張郃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在不戰,欲以長計制之也。今亮縣軍食少,亦行去矣。」(看出蜀軍弱點的是五子良將張郃)司馬懿不從,故尋亮。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司馬懿病之,諸將鹹請戰。司馬懿到了現場後發現諸葛亮的軍威,嚇破膽了,才知道張郃說的對,魏國軍隊在質量上相差蜀軍很多,只能開始裝病不戰。司馬懿後來按耐不住手下的調笑就跟諸葛亮對戰了,結果被大敗。「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亮使魏延赴拒,大破之,司馬懿退回營防守。」當諸葛亮糧盡退軍時,司馬懿又派張郃去追擊,結果中了埋伏,可憐的張郃大好性命就這樣被他害死了。

  第五次北伐234年經斜谷出五丈原,也是最可能成功的一次,可惜因諸葛亮病死而退軍。這次諸葛亮為了防止有人斷他糧草(對亮有知遇之恩的劉備後代,他不忍心正面衝突),提前用了三年時間在斜谷囤積糧草(不想依賴後方,受制於人),並且在戰場附近屯田(一般屯田都是在安全的腹地),就這樣司馬懿都不敢來騷擾,可見他害怕諸葛亮到何種程度,才有了後來三國演義中的故事《空城計》。

  諸葛亮多次在北伐眼看要勝利的關鍵時刻(魏國名將夏侯惇等都死於北伐),都因糧草不足而失敗,從諸葛亮所著兵書可知他很重視後勤保障,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可奇怪就在這裡,早不斷,晚不斷,關鍵時刻停電,這事太巧合了。劉禪不愧號稱「扶不起的阿斗」(你吃喝玩樂也行,可你別幫倒忙啊),居然讓鄧艾的一支經過長途跋涉的偏軍嚇得投降了,導致姜維在前線的努力付之東流。蜀地有劍閣等險關「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要派一穩重之將,就能固若金湯,如果劉禪不投降也就不會有吳國的滅亡。

  羅貫中為何重視蜀國的描寫,除了發揚忠義思想,還因為他知道諸葛亮是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一首《隆中對》道出其中奧妙:「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千萬不要小看《三國演義》這本名著,雖然在細節上為了故事更加生動,而有所改變,可大綱是和《三國誌》正史一樣的,甚至比它更接近於真實歷史。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