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的影響 西晉八王之亂爆發後的影響 | 陽光歷史

 

A-A+

八王之亂的影響 西晉八王之亂爆發後的影響

2015年11月04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481 次

  八王之亂的影響:晉武帝司馬炎死後不久,西晉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中央政府的控制權進行了歷時十六年(公元291年~306年)之久的戰亂。這次戰亂不僅使西晉王朝的統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擊,還對中國歷史,特別是漢民族的發展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八王之亂的直接原因是當政的司馬氏集團吸取曹魏政權被篡奪的教訓,為保住自家江山,開歷史倒車,大封宗室造成的;深層原因則是司馬氏政權缺乏合法性,統治基礎不牢固,社會認同程度低(一般來說,由宮廷政變建立的王朝都比較孱弱,存在時間短,比如西晉之前曹魏、之後南北朝時期的各王朝等)。

  八王之亂持續時間很長,又主要在當時的統治中心洛陽附近進行,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痛苦,最終導致了西晉滅亡和「五胡亂華」悲劇的上演。

  更重要的是,這次戰亂所引發的「五胡亂華」給中原漢族帶來了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還對漢民族的人口結構、心理素質和民族自信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我們知道,漢民族的前身是居住在黃河中下遊地區古華夏部落聯盟,經歷了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各個歷史時期兩千多年的演化,通過戰爭或交往逐漸融合、吸收周邊各部族,至西漢中期正式定名的。需要強調的是,在這一演化過程中,中原漢族始終居於主導地位,每次融合都是漢族主動以巨大的人口優勢吸收其它部族,被融合或吸收的其它民族基本上都是學習、接受漢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產生活方式,又經過長時期的雜居共處,逐漸融入漢族,最終成為漢民族的一部分。經過多次的民族融合,漢族人口基數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至西漢末期總人口達五千萬以上,那時就已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但八王之亂以後被歷史書上稱為「民族大融合」的五胡亂華時期卻和在此之前的民族融合有著天壤之別。

  首先是八王之亂嚴重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生產力,大批漢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漢族人口占社會總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據史料記載,八王之亂爆發前,西晉總人口約為三千萬,北方發達地區(以洛陽、長安為中心)超過兩千多萬,其中大部分為漢族,但少數民族人口也不少。史書上說 「關中百萬戶,胡人居其半」,據此推算,北方少數民族(主要是被稱為「五胡」的匈奴、鮮卑、羯、氐、羌這五個少數民族)應有五百萬人左右。這麼多的少數民族人口,至少需要在上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和平環境下才能完全融合為漢民族的一部分,但八王之亂的爆發徹底打亂了這一進程。

  戰亂之後,北方的剩下的漢族人口也只有一千萬左右,和內遷的不數民族相比已沒有多少優勢,更重要的是,經過戰亂,漢族的力量受到了嚴重的削弱,為少數民族中野心家創造了霸佔中原的機會,給後來的「五胡亂華」和民族大屠殺埋下了禍根。

  從匈奴劉淵建立政權到北魏統一北方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進入中原的各少數民族及漢族相互攻殺,損失都很大,其中以北方漢族損失最大。有資料稱在石勒(羯人)統治時期,北方漢族只剩下約四百萬人,所佔比例已低於北方的「五胡」,成為名副其實的少數民族,在這之後雖然經歷了北朝近二百年的痛苦「融合」,而這種是在漢族人口不佔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的,並且主要依靠漢族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融合時間又短,還基本不具備民族融合所需的和平環境,融合的進程極不順利,後遺症也比較多。所以,到隋朝建立,北方最後一個較有規模的少數民族——鮮卑消失為止,雖然漢族又成為北方地區的主體民族,但漢族本身人口結構卻和八王之亂前有了巨大的變化。

  與此時同時,因戰亂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也與當地的百越等少數民族進行了融合,相北方情況相似,遷入的漢族人在數量並不佔絕對優勢,融合的動力也主要來自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但環境相對和平,過程也相對順利。

  從八王之亂到隋朝建立近三百年間,整個中國特別是北方,戰亂不斷,漢族和其它各民族也不斷融合,最終以「五胡」為代表的少數民族融入漢族作為結局。雖然漢族仍然是整個中國的主體民族,但由於這次民族融合具體環境和條件與以前有很大的差別,融合之後的漢民族人口組成結構發生了變化,導致了漢民族的心理因素隨之發生了變化。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