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洋水師戰敗內幕 主力艦為何傷而不沉? | 陽光歷史

 

A-A+

揭秘:北洋水師戰敗內幕 主力艦為何傷而不沉?

2014年10月25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116 次

  導讀: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這種戰艦結構的弊端暴露無遺:由於火力有限,「定遠」、「鎮遠」兩艦集中轟擊的日本各艦雖受重傷,但均未沉沒,就連由貨船改裝的「西京丸」號最終都倖免於難。

  在飽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欺凌之後,清朝統治者決定痛下血本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他們通過出洋考察,斥巨資從英、德兩國採購了一批戰艦。但由於對不同國家戰艦性能巨大差異的失察,這批高性能的戰艦並沒能被整合為一支高效的海上力量。

  其時,英國建設海軍的目的是要掌控全球制海權,因此非常重視軍艦的速度和火力,屬於進攻型的設計。其主力艦的火炮口徑大、數量多,航速也快,就是為了進攻而建的。而德國作為一個大陸國家,其國防主要依托陸軍,海軍的建設從一開始就是防禦性的。德國海軍的主力艦裝甲厚、防護好,但速度和火力較差,這樣設計的最大好處是艦船在海戰中的存活率較高。

  清政府在組建北洋水師的時候,並沒有清楚地看到英國和德國海軍設計軍艦時的這種戰略差異,其採購的作為主要進攻者的戰列艦「鎮遠」、「定遠」以及魚雷艇均來自德國,火力不足,而負責護衛和支援的巡洋艦和所有的炮艦則來自英國,火力猛烈,防護能力卻薄弱。在後來的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這種戰艦結構的弊端暴露無遺:由於火力有限,「定遠」、「鎮遠」兩艦集中轟擊的日本各艦雖受重傷,但均未沉沒,就連由貨船改裝的「西京丸」號最終都倖免於難。主力艦連一艘敵艦都沒能擊沉,勢必給協同作戰的巡洋艦帶去巨大的壓力,使後者隨即因為強大的火力而成為眾矢之的。北洋水師中的「致遠」、「超勇」「揚威」三艘英國造驅逐艦由於火力猛烈、裝甲薄弱,因此在戰鬥開始後不久,便在日艦的集中攻擊下覆沒。

  不僅如此,北洋艦隊戰列艦和巡洋艦在航速上的明顯差異,還大大地增加了兩者在戰鬥中協調一致的難度,給對方留下可乘之機。在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率先發現日艦,但卻由於航速的制約,巡洋艦不得不等待較慢的戰列艦進入戰鬥陣型,從而喪失了其速度的優勢和攻擊的先機。而日艦正是利用了北洋水師的這一弱點,利用航速優勢快速繞過「定遠」、「鎮遠」,攻擊中國艦隊主要由英式巡洋艦組成的右翼,迅速擊沉試圖保持隊形的「超勇」、「揚威」等艦。

  可見,北洋水師不合理的艦隻搭配不但沒能實現 「兼取其長」的功效,反倒使得性能不同的戰艦相互掣肘,發揮不出各自的優勢,進而在海戰中處處被動挨打。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