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清代的蒙古人是沒機會高中狀元的。一方面,蒙古人對漢文化相對生疏,在科舉考試中很難與漢人抗衡;另一方面,清代有「旗不點元」的祖制,——凡是旗人,無論是滿族還是蒙古族,一概不能被點為狀元。這種不成文的規定,既是清廷用來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的一種手段,也是對旗人在漢文考試中處於劣勢的一種掩飾。
據統計,從順治三年至光緒三十年,清廷凡殿試112科,共欽點狀元114名(註:順治壬辰、乙未科分設滿、漢兩榜,因此多出兩名滿族狀元)。112名狀元中,有111名被漢人包攬,另一名被蒙古人崇綺奪得。兩名滿族狀元,只是滿人內部的狀元,與全國狀元不可同日而語;相比之下,崇綺的這頂狀元桂冠,不僅貨真價實,而且極具傳奇。
崇綺(1829—1900),字文山,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大學士賽尚阿之子,自幼工詩善畫,多才多藝,曾任工部主事。咸豐初年,賽尚阿獲罪,父子二人被革職,家道衰敗。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開考。崇綺順利通過了會試、殿試,他的考卷文辭華麗、書法俊美,得到了八位讀卷大臣的一致稱讚,並被慈禧確定為一甲一名。
試卷拆封後,崇綺的旗人身份,讓慈禧進退兩難。如果點崇綺,顯然有違祖制;如果不點崇綺,就會出爾反爾。大臣們經過再三權衡,最後用「但憑文字,何論滿漢」八個字,保住了慈禧的顏面。於是,崇綺被破例欽點為狀元,並授予修撰之職。《清史稿》中這樣記載:「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而授修撰者,只崇綺一人,士論榮之。」
崇綺能高中狀元,筆者認為有下列原因:其一,崇綺的漢文造詣相當高;其二,沒有旗人名列前茅的先例;其三,考生姓名和身份被密封;其四,慈禧向來說一不二;其五,大臣對慈禧極其畏懼。多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使這位蒙古人成為清代科舉史上的「幸運之星」。然而,正是這次幸運的奪魁,卻揭開了崇綺榮耀而又悲憤的人生序幕。
崇綺的榮耀,不僅在於他的金榜題名,他的官運亨通,還在於他成了皇親國戚,成了滿洲貴族。同治十一年(1872)初,女兒被冊立為皇后,妹妹被封為珣妃,崇綺集國丈和國舅於一身。同年年底,全家改換門庭,從蒙古正藍旗被抬入滿洲鑲黃旗,崇綺成為當時最尊貴的旗人。然而這一切,隨著女婿和女兒兩座靠山的相繼離世,瞬間化為烏有。
慈禧與兒媳,向來不睦。同治在時,慈禧對她百般刁難;同治死後,慈禧把兒子之死歸罪於她,逼她殉葬。據啟功先生《我的幾位祖上和外祖上》記述:慈禧找來崇綺(啟功的外曾祖),命他幫女兒自盡。當時,女兒萬念俱灰,死志已定,卻找不到自殺的辦法。崇綺跪在門外問她:「不吃行不行?」她說:「行。」於是,一代皇后絕食而死。
幫助女兒自殺,是慈禧的死命令,崇綺無力抗拒;目睹女兒死狀,是父親的斷腸處,崇綺悲憤交加。阿魯特氏死後,慈禧又把怒氣轉而發洩在崇綺身上,一度革去了他的吏部侍郎之職。女兒死了,官職沒了,但崇綺卻不甘心就此消沉。為了家族的興衰,為了自己的前途,崇綺不記女兒之仇,一味巴結慈禧,好不容易才被重新起用,降職外任。
此後近十年的日子裡,崇綺一直在吉林、熱河、盛京等地輾轉。光緒十年(1884),慈禧把崇綺調回京城,任戶部尚書。重返京城,已屬不易;官職提升,天恩浩蕩。所以,崇綺對慈禧,愈發感激涕零,唯命是從。慈禧反對變法,他也反對;慈禧支持義和團,他也支持;慈禧主張廢帝,他也主張。崇綺起復後,成為最效忠於慈禧的官員之一。
當然,慈禧也沒少給崇綺加官進爵。回京後的數年內,崇綺歷任戶部尚書、武英殿總裁、吏部尚書、閱卷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等顯官要職。此外,慈禧還讓他入值弘德殿,給大阿哥當師傅。崇綺暮年,再次成為朝中最耀眼的人物。然而,慈禧是不會做虧本買賣的,在需要人承擔責任,需要人背負罪名的時候,崇綺無疑會成為第一人選。
義和團沒能擋住八國聯軍。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月,聯軍攻破東便門,京城瀕臨淪陷。危難時刻,慈禧在力行「逃跑主義」的同時,任命李鴻章等人為議和大臣,談判簽約;任命崇綺等人為留京辦事大臣,保衛國都。連義和團都打不過八國聯軍,何況是文人出身的崇綺了。明擺著,這是一項拼上老命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崇綺終因實力不濟,被迫選擇敗退。他擔心聯軍會追上西逃的慈禧,所以讓人偽裝成皇家車隊,從南門直奔保定,依此來迷惑聯軍。在保定期間,崇綺一想到慈禧交給他的任務,就寢食難安。戰亂中,崇綺的妻子女兒被拘押到天壇,遭到八國聯軍數十人輪姦,全部自盡。京城淪陷、家人殉難的噩耗傳來,崇綺自知光復無望,難辭其咎,於是留下「聖駕西幸,未敢即死,恢復無力,以身殉之」的遺書,自縊於蓮池書院。
一顆蒙古文星,背負著京城淪陷的罪名,伴隨著大清帝國的衰落,就這樣淒慘的隕落了。崇綺的死,是必然的。一個為了榮華富貴,而不惜奴顏婢膝、扭曲靈魂的人,終究是要被人拋棄的。慈禧回京後,念及崇綺的忠貞節烈,贊其「捨生取義,大節無虧」,謚號「文節」,併入祀「昭忠祠」。這份哀榮,也算是慈禧對崇綺的一種愧疚和安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