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大屠殺“揚州十日”:死亡人數堪比南京大屠殺

現在的一些商場為招徠顧客,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三天一次小優惠,五天一次大優惠,當然,這都是市場惹的禍,但還有些商家缺乏競爭力,於是想出更多的奇招兒,甚至在有的地方你可以看到旅遊這種大獎。

不過今天我們講的「揚州十日」,卻不是商場裡設置的旅遊大獎,而是一場,屠殺,甚至這場屠殺比之當日日本軍隊對中華民國首都南京的大屠殺,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據史料記載,這一場清軍對幫助南明軍隊抵抗清軍的百姓的屠戮,死亡人數達八十萬,這個數字可是比南京大屠殺的兩倍還多。

滿清大屠殺“揚州十日”:死亡人數堪比南京大屠殺

古人云:「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古枯」。這詩詞悲天憫人的筆力,吟誦起來大氣磅礡,卻是建築在了事實之上,他說的一點不錯,將軍的歷史,從來都是血淋淋的——我們也慢慢接受了那些,較為合理的傷亡。就像岳飛,他作為南宋抗金名將,為他而死的人,絕對不算少數了,但我們仍敬他、重他,因為他是真正頂天立地的大丈夫,這種人「捐軀赴國難」,一點也不比近代的革命先烈們遜色,但我們譴責,如日軍在中國進行的慘無人道的侵略。但我們決不接受軍隊對於無辜百姓的屠戮。

在這裡,我們不分發動屠殺的是誰,只是針對屠殺這種行為,作出一個作為「人」,一個有生命的、自由人的譴責,這種被譴責的屠殺,當然也包括了「揚州十日」,包括任何一場對平民的屠戮。不論是有什麼理由,又出於什麼目的,屠殺,都是沒有道理的,都是應該被譴責的。

只是既然屠殺發生了,它就一定有發生的理由,也有推動這一切發生的罪魁禍首,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具體的「揚州十日」。

滿清大屠殺“揚州十日”:死亡人數堪比南京大屠殺

揚州屠城,又稱「揚州十日」。據《楊州十日記》記述,公元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世祖順治二年)四月,多鐸率清軍攻破揚州城,隨後進行屠城。

公元1645年四月十八日,時為滿清豫親王的多鐸,突破江淮防禦線,對揚州形成合圍之勢,時揚州城明軍岌岌可危。合圍形成六天後,多鐸炮擊揚州,南明將領史可法難以抵抗,多次求援,但南明朝廷並無回應。一天之後,揚州城即為多鐸所破,史可法亂軍之中被擒。

多鐸意圖勸降史可法。

豫王很友好地召見了史可法,說:「前以書謁請,而先生不從。今忠義既成,當畀重任,為我收拾江南。」

史可法回答道:「我此來只求一死耳。」

多鐸問道:「君不見洪承疇乎?降則富貴。」

史可法答道:「彼受先帝厚恩而不死,其不忠於爾國明矣。我豈肯效其所為?」

於是多鐸命令宜爾頓將軍「勸說」史可法屈服,但是三天過去了,史可法仍然拒絕投降,於是下令殺害他。

明部將劉肇基率殘部及城中居民與清軍巷戰,清軍在付出巨大代價後,佔領揚州。因為城中居民多日來對南明軍隊的支持,清軍入城即展開屠殺。《揚州十日記》的作者王秀楚,曾任史可法的幕僚,也是這次屠殺的親歷者和倖存之人。據書中記載,清軍這次對平民的屠殺,共計十日,所以有了「揚州十日」這一說,並記述此次屠殺,揚州城內死難者達八十萬人。

《揚州十日記》所記載的揚州十日大屠殺,描寫清兵殺人如麻,流血有聲,讀之令人毛骨悚然,如遊地獄,忘掉人間。「自四月二十五日起,至五月五日止,共十日,其間皆身所親歷,目所親睹,故漫記之如此,遠處風聞者不載也。」「一個清兵,遇見近五十名青壯男子,清兵橫刀一呼:『蠻子來!蠻子來!』這些人皆戰戰兢兢,無一敢動。這個清兵押著這些人(無捆綁)去殺人場,無一人敢反抗,甚至沒一人敢跑。到刑場後,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殺。」(這個場景在292年後的南京再現,日軍攻陷首都南京後的大屠殺中重演了這一歷史慘幕,此誠我中華民族之大不幸也。)「諸婦女長索繫頸,纍纍如貫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滿地皆嬰兒,或襯馬蹄,或藉人足,肝腦塗地,泣聲盈野。」「初四日,天始霽。道路積屍既經積雨暴漲,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內潰。穢臭逼人,復經日炙,其氣愈甚。前後左右,處處焚灼。室中氤氳,結成如霧,腥聞百里。」後寺院僧人焚化積屍,「查焚屍薄載其數,前後約計八十萬餘,其落井投河,閉戶自焚,及深入自縊者不與焉。」

滿清大屠殺“揚州十日”:死亡人數堪比南京大屠殺

清軍屠城

明末清初史學家計六奇所著《明季南略》中記載:「廿五日丁丑,可法開門出戰,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揚州(府)初被高傑(明軍)屠害二次,殺人無算。及豫王(清軍)至,復盡屠之。總計前後殺人凡八十萬,誠生民一大劫也」。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場屠殺發生的原因,不過在這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笑話:

問:你有過被歧視的經歷麼?

答:當然,高考的時候,五十六個民族,五十五個加分。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也能看出來,在中國,漢族所佔比例之大,而大清滿族,只是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當中的一個。

現在我們回到「揚州十日」這個沉重的話題。明亡後,大清朝下統治的中國,以滿族人地位最高,可是就算滿族統治了整個中國,統治者也決不敢掉以輕心,因為就算其它所有的民族加起來,單就人數上來講,那也遠遠不是漢族的對手。而漢族之中,雖然有些人甘於被奴役,但也總有些英雄,他們不甘於外族統治。揚州等地,正是這種英雄人物輩出的地方,任何一個統治階級,都不會允許這種具有強烈反叛心思的人和勢力存在,更何況此時還有南明在一旁苟延殘喘,所以在多鐸下令屠城的時候,掌握實權的多爾袞默許了。

揚州十日

至於多鐸下令屠城,那原因就更是簡單,他被惹毛了——因明軍與百姓的殊死抵抗,清軍為破揚州城,損失慘重,史載此戰,清軍有三個將領和一個貝勒陣亡,軍士就更不用說,因為攻打過程損失而報復,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原因,後人分析,應與其接下來的戰略有關,清軍接下來進軍江南等地,為防再次出現這種局面,對有強烈抵抗意志的漢人進行威懾,以減小日後行軍的阻力。

除了《揚州十日記》的記載,還有「凡七日乃止」一說,不過大多認為「十日」是對的,朝廷下來的「封刀令」並沒能及時止住屠殺。吳嘉紀《挽饒母》:「憶惜荒城破,白刃散如雨。殺人十晝夜,屍積不可數。」顧炎武詩:「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說揚州十日圍。」種種文學作品表明,此事當是「十日」無誤。後人還有詩云:「揚州督師終可法,韃虜十日屠城空。忠魂白骨八十萬,赤血映日滿天紅。」

筆者查了大量資料,發現還有人認為揚州十日屠城之事,是日本人偽造的,指出《揚州十日記》,是當時孫中山先生為辛亥革命從日本帶回來以激烈士氣所用,其上所言,未必是真。

《揚州十日記》中所言是不是真的?畢竟相對於《史記》、《宋史》這些正統而言的史料而言,它並不是名正言順的官方史料,我們用它來研究歷史,特別是發生了如此重大的屠殺事件,是不是有些偏頗呢?再者,以這本小書所言,清軍入一揚州而屠城八十萬,確實有難以置信之處。

滿清大屠殺“揚州十日”:死亡人數堪比南京大屠殺

揚州十日記

不過,這些論點看似有理有據,其實站不住腳。我們去翻閱古籍,就可以發現,有關此事,有著大量的詩篇流傳下來,清朝之所以對此事並無記述,其道理何在,自不用說。而屠城八十萬一事,其實是極有可能,因為此時南明已是苟延殘喘,就算還有一些如史可法的將領,畢竟難以回天,大局已定。屠一城在我們看來慘烈,但於滿清取得天下來講,屠一城而震懾天下漢人之心,這樣的效果正是滿酋所熱望的,這也就使屠城之事成為現實。

在滿酋多鐸製造的「揚州十日「之後,還有嘉定三屠、蘇州之屠、南昌之屠、贛州之屠、江陰八十一日、常熟之屠、沙鎮之屠、南京之屠、、無錫之屠、昆山之屠、嘉興之屠、濟南之屠、金華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大同之屠、渾源之屠、朔州之屠、廣州之屠、四川大屠殺等,滿清還在其他地區也進行了屠殺。

清初的大屠殺政策使中國人口由明光宗泰昌元年的五千一百多萬下降到一千多萬。這近三分之二人口的滅絕,雖然還有其它天災人禍,但滿清是最大的兇手,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滿清入關之後的大屠殺死亡人數是中國歷次改朝換代之最。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