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杭州人丁敬自幼家貧,原以造酒為業。他終生不願當官,而博學好古,到處搜集古代文物、珍本圖書。因為見多識廣,凡名跡到他手中能立辨真偽。丁敬的書籍從不整理,堆積如山。他埋頭考證並深入名山勝跡,親手摹拓碑刻名跡。在篆刻上,他倡導學習傳統,推陳出新,成為浙派的"西冷八家"之首。他不輕易為人篆刻,遇達官貴人求知,他也絕不肯隨便答應。如果強求,他就痛罵一頓,弄得對方十分尷尬。
某年夏天,一個風塵僕僕的少年背著兩個大南瓜,作為拜師禮,來杭州拜金石名家丁敬為師。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成為浙派篆刻名手的張燕昌。他的一片真誠終於感動了年過60的丁敬,因此破例收下了這個學生,並給予悉心指授。張燕昌家境貧窮,他的家鄉浙江海鹽,一無名師,二缺資料,他曾不畏艱險,渡海去寧波觀摹"石鼓文"拓本,回家朝夕苦練,把自己的書齋也取名為"石鼓亭",還搜集了幾百種金石資料,寫成《金石契》一書。
學丁敬而自成一家的"西冷八家"之一蔣仁,自幼過著貧窮孤獨的生活,平時不苟言笑,終生不願為求官而死讀書。一生居住在祖傳的兩間屋子裡,房屋傾斜破落,不能阻擋風雨,但他愛好的書籍盡在身邊。生活儘管那麼樸素,但他熱衷於金石篆刻,沉浸在藝術天地裡"不知貧窮為何物"。同丁敬一樣,他也不喜歡接近有財有勢的權貴,一般人難求得他的印。53歲死後因無子孫,作品大多散失,故傳也作品十分稀少。
陳師曾在日本留學時,與魯迅同在弘文學院學習,後又同在教育部社會教育司任職。常一起在公餘到硫璃廠搜集金石碑刻片。陳師曾先後為魯迅刻過幾方印章。一次陳師曾贈一方石章送給魯迅,並問刻什麼內容,魯迅說,你叫"槐堂",我就叫"俟常"吧。後來,魯迅出版過一本碑刻、畫像磚文的集子,就叫《俟堂磚文雜集》。原來,當時部裡有人想排擠魯迅,"俟"即安靜等待之意,表現了魯迅對這批專門傾軋別人的官僚們的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