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妃垂簾聽政(或曰臨朝稱制)是中國封建社會專制皇權與後宮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在兩千餘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裡,曾多次出現過女主臨朝稱制的現象。她們手握國柄,執掌朝政,成為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
太后臨朝現象產生的背景一般是國君去世後,如果繼位國君年紀幼小,可以由國君的母親輔政。這種現象,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但垂簾聽政的制度卻要到東晉時期才開始。著名的東晉崇德太后褚蒜子在位40年,先後4次臨朝稱制。褚太后上朝則開始使用帷簾——白紗帷帳,與群臣隔開(不是電視劇裡的珠簾)。估計這是漢朝董仲舒之後儒家思想盛行有關吧。
歷史上影響較大的太后臨朝有漢代呂後(呂雉,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鄧太后(東漢和帝皇后)以及唐代的武則天等。
僅宋朝時代有四位垂簾聽政的太后,一個是北宋的高太后(宋英宗的皇后,宋哲宗祖母)。另一個是南宋的楊太后(宋理宗之母)。還有一個是南宋的謝太后(宋恭宗之祖母)。電視劇《楊家將》中多次提及的遼國蕭太后,在其子遼聖宗即位時,也是皇太后身份垂簾聽政,其間與宋真宗訂立了有名的「澶淵之盟」。
近代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臨朝,眾所周知,無需贅言了。
本文主要介紹戰國時期的兩位相當有影響力的臨朝太后。
宣太后
宣太后本是楚國人,後成為秦惠文王的姬妾,稱羋八子。前306年,秦武王因舉鼎而死。因秦武王無子,他的弟弟們爭奪王位。趙武靈王派代郡郡相趙固將在燕國作為人質公子稷送回秦國。在宣太后異父弟魏冉的幫助下,公子稷繼位,即秦昭襄王。
魏冉隨後平定了王室內部爭奪君位的動亂,誅殺惠文後及公子壯、公子雍,將悼武王后驅逐至魏國,肅清了與秦昭襄王不和的諸公子。因秦昭襄王年幼,由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魏冉輔政。宣太后可謂是歷史上垂簾聽政太后之鼻祖。
且看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敘述了這一過程:
(公元前305年)武王薨,諸弟爭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魏冉為將軍,衛咸陽。是歲,庶長壯及大臣、諸公子謀作亂,魏冉誅之;及惠文後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居於魏,王兄弟不善者,魏冉皆滅之。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
宣太后掌政的三十六年(也有說是四十一年的)間秦國國力進一步增強,疆域擴大,為日後統一六國奠定了良好基礎。但是她執政的消極影響也不少,最嚴重的就是宣太后家族在朝廷上的權勢也愈益擴大。他們是全國最大的封君地主,在朝中擅權專政,削弱了國君權力和中央集權,時人稱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為「四貴」。四貴之家「富重於王室」,甚至「妒賢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宣太后當政,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國內政治昏暗,政令不一。
趙太后
這位趙太后,其實我們很早就接觸到了關於她的故事。我們中學語文課本的文言文閱讀中有一篇《觸龍說趙太后》(額,暴露年齡了麼?不知道現在的語文課本中是否還有這篇文章)。當時讀那篇文章,就能感覺到趙太后那種強勢、果斷的氣質。且看原文: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但她也不是頑固不化,能夠兼聽納諫,明辨是非。觸龍因勢利導,以柔克剛,用「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后,讓她的愛子出質於齊,換取救兵。趙太后最終採納了觸龍的意見: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趙太后,即趙國國君趙惠文王之妻。公元前266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了王位,因年紀太輕,故由太后執政。趙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後。她能夠後世流芳,還因為她對樸素的「民本思想」的理解。
《戰國策·齊策》中《趙威後問齊使》一文中可以一窺趙威後的不凡之處。
背景知識是這樣的:
齊國國王派遣使者去問候趙威後,書信還沒有啟封,威後就問使者說:「今年的年成好嗎?老百姓好嗎?齊王好嗎?」使者不高興,說:「下臣奉齊王的使命,出使到威後這裡來,現在您不問齊王,反而先問年成和百姓,豈不是把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
於是趙威後回答:「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接下來,趙威後連續提了七個問題,句句圍繞「民」字,委婉地批評了齊國治國失當。
乃進而問之曰:「齊有處士曰鍾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瑱,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此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趙太后此七問,鮮明地表達了她「民為邦本」、「為政在人」的思想意識,向我們展示了一位洞悉別國政治民情、明察賢愚是非、具有高度民本主義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種進步思想。
附譯文:
威後進而又問他說:「齊國有個處士叫鍾離子,平安無事嗎?這個人做人呀,有糧食的人給吃,沒糧食的人也給吃;有衣服的人給穿,沒有衣服的人也給穿。這是幫助國君撫養老百姓的人呀,為什麼到今天不讓他在位成就功業?葉陽子平安無事嗎?這個人做人呀,憐憫那些無妻無夫的人,顧念撫恤那些無父無子的人,救濟那些困苦貧窮的人,補助那些缺衣少食的人,這是幫助國君養育百姓的人,為什麼到今天不讓他在位成就功業?北宮氏的女兒嬰兒子平安無事嗎?她摘掉耳環等裝飾品,到老不嫁,來奉養父母。這是帶領百姓盡孝心的人,為什麼到今天還不讓她上朝呢?這兩個處士沒有成就功業,一個孝女也不上朝,靠什麼來統治齊國,做百姓的父母呢?於陵的那個子仲還在嗎?這個人做人呀,對上不向國君稱臣,對下不治理他的家,也不願同諸侯交往,這是帶領百姓無所作為的人,為什麼到今天還不殺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