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蒙古形勢
明末清初,在戈壁大漠的南面、北面和西面,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漠南蒙古(內蒙古),又稱察哈爾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西蒙古),又稱厄魯特蒙古。
漠南蒙古(內蒙古)問題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已經解決。康熙帝親政後,面臨漠北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西蒙古)的問題。
漠北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分為三大部:車臣汗部(東部)、土謝圖汗部(中部)、札薩克圖汗部(西部)。他們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們早在皇太極時期,已經進「九白之貢」,表示臣服。在康熙朝出現漠北蒙古(外蒙古)的問題要從一樁血案說起 。
一樁血案
兩部血仇土謝圖汗與札薩克圖汗,祖先本是兄弟,彼此相鄰友善,後來卻發生兩部大汗的血案。
事情是這樣的:康熙元年(1662年),札薩克圖汗旺舒克因私怨被部屬所殺,發生內亂。許多部民,為避戰禍,逃到土謝圖汗部。事後,康熙帝命旺舒克之弟成袞承襲其兄為札薩克圖汗。後札薩克圖汗要求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歸還其收留的本部逃亡部民,土謝圖汗拖延不辦。札薩克圖汗多次上疏康熙帝,要求土謝圖汗歸還部民。康熙帝進行調解,並指出:「生事互殺,交相戰爭,兵戎一起,姑不論人民困苦,即兩汗豈能並存?」(《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土謝圖汗仍然遲遲不還。統一台灣後的翌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派大臣會同達賴喇嘛官員,到喀爾喀蒙古共同調解兩部的紛爭。康熙帝強調:「恐兩部不和,必致有攻戰之患。」所以,要盡釋舊怨,言歸於好。於是,札薩克圖汗與土謝圖汗,懸掛佛像,共同盟誓:「自今以往,當永遠和協。」
噶爾丹、沙俄的陰謀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率領三萬勁旅東進,突襲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不敵,部眾或遭俘殺、或逃散,宗教領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土謝圖汗之弟)的居帳也遭洗劫。土謝圖汗率部敗退,潰卒部民,瀰漫山谷,晝夜不絕。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也隨部東潰。清朝赴尼布楚談判代表團翻譯張誠在日記中寫道:「
喀爾喀韃靼人攜帶家眷和牲畜逃難。」這時,土謝圖汗與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商量是投奔俄國,還是投奔清朝?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說,清朝皇帝遵奉喇嘛教,又同喀爾喀友善,投清朝!土謝圖汗向清廷告急求援,康熙帝聞訊震怒,於是遣使責問噶爾丹。噶爾丹禮遇清使,但將戰爭責任全推到土謝圖汗身上,調停沒有結果。於是,土謝圖汗部、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所屬等,奔向內蒙古,到了長城邊外。噶爾丹也借口追趕土謝圖汗而到達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的烏蘭布通。
噶爾丹這次發動東侵喀爾喀的戰爭,是同俄羅斯勾結,受到沙俄暗中驅使的,以此干擾中俄尼布楚談判,直接影響邊界畫定。清廷原本要與俄國在外蒙古地方,談判雅克薩戰後簽約問題;但因此次戰爭而使得道路受阻,無法談判,以致改在尼布楚會商,讓清廷改變態度,損失不少領土。所以,調解喀爾喀蒙古內部糾紛,是康熙帝的一項緊迫課題。
康熙帝是一位善於把握時機、善於運用策略、講求實效的君主。他抓住取得烏蘭布通勝利、擊退噶爾丹內犯之後的有利時機,利用喀爾喀蒙古內部的紛爭,採取會盟的高招,來解決喀爾喀蒙古的難題。
清初的蒙古形勢
明末清初,在戈壁大漠的南面、北面和西面,蒙古主要分為三大部:漠南蒙古(內蒙古),又稱察哈爾蒙古;漠北蒙古(外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西蒙古),又稱厄魯特蒙古。
漠南蒙古(內蒙古)問題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已經解決。康熙帝親政後,面臨漠北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西蒙古)的問題。
漠北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分為三大部:車臣汗部(東部)、土謝圖汗部(中部)、札薩克圖汗部(西部)。他們都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們早在皇太極時期,已經進「九白之貢」,表示臣服。在康熙朝出現漠北蒙古(外蒙古)的問題要從一樁血案說起 。
一樁血案
兩部血仇土謝圖汗與札薩克圖汗,祖先本是兄弟,彼此相鄰友善,後來卻發生兩部大汗的血案。
事情是這樣的:康熙元年(1662年),札薩克圖汗旺舒克因私怨被部屬所殺,發生內亂。許多部民,為避戰禍,逃到土謝圖汗部。事後,康熙帝命旺舒克之弟成袞承襲其兄為札薩克圖汗。後札薩克圖汗要求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歸還其收留的本部逃亡部民,土謝圖汗拖延不辦。札薩克圖汗多次上疏康熙帝,要求土謝圖汗歸還部民。康熙帝進行調解,並指出:「生事互殺,交相戰爭,兵戎一起,姑不論人民困苦,即兩汗豈能並存?」(《平定朔漠方略》卷二)土謝圖汗仍然遲遲不還。統一台灣後的翌年,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派大臣會同達賴喇嘛官員,到喀爾喀蒙古共同調解兩部的紛爭。康熙帝強調:「恐兩部不和,必致有攻戰之患。」所以,要盡釋舊怨,言歸於好。於是,札薩克圖汗與土謝圖汗,懸掛佛像,共同盟誓:「自今以往,當永遠和協。」
噶爾丹、沙俄的陰謀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噶爾丹率領三萬勁旅東進,突襲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不敵,部眾或遭俘殺、或逃散,宗教領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土謝圖汗之弟)的居帳也遭洗劫。土謝圖汗率部敗退,潰卒部民,瀰漫山谷,晝夜不絕。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也隨部東潰。清朝赴尼布楚談判代表團翻譯張誠在日記中寫道:「
喀爾喀韃靼人攜帶家眷和牲畜逃難。」這時,土謝圖汗與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商量是投奔俄國,還是投奔清朝?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說,清朝皇帝遵奉喇嘛教,又同喀爾喀友善,投清朝!土謝圖汗向清廷告急求援,康熙帝聞訊震怒,於是遣使責問噶爾丹。噶爾丹禮遇清使,但將戰爭責任全推到土謝圖汗身上,調停沒有結果。於是,土謝圖汗部、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所屬等,奔向內蒙古,到了長城邊外。噶爾丹也借口追趕土謝圖汗而到達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的烏蘭布通。
噶爾丹這次發動東侵喀爾喀的戰爭,是同俄羅斯勾結,受到沙俄暗中驅使的,以此干擾中俄尼布楚談判,直接影響邊界畫定。清廷原本要與俄國在外蒙古地方,談判雅克薩戰後簽約問題;但因此次戰爭而使得道路受阻,無法談判,以致改在尼布楚會商,讓清廷改變態度,損失不少領土。所以,調解喀爾喀蒙古內部糾紛,是康熙帝的一項緊迫課題。
康熙帝是一位善於把握時機、善於運用策略、講求實效的君主。他抓住取得烏蘭布通勝利、擊退噶爾丹內犯之後的有利時機,利用喀爾喀蒙古內部的紛爭,採取會盟的高招,來解決喀爾喀蒙古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