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灃——清朝晚期攝政王

中文名:愛新覺羅·載灃

別    名:字伯涵、亦云,自號“書癖”

國    籍:晚清→中華民國

民    族:滿族

出生地: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

出生日期:1883年2月12日

逝世日期:1951年2月3日

職    業:攝政王

畢業院校:陸軍貴胄學堂

主要成就:晚清攝政王

代表作品:《醇親王載灃日記》

襲    爵:醇親王

父    母:愛新覺羅·奕譞 劉佳氏

載灃——清朝晚期攝政王

  愛新覺羅·載(1883—1951年),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清攝政王。滿族,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的第五子,道光帝之孫,光緒帝之同父異母弟,宣統帝之父。生於清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1883年2月12日)北京太平湖醇親王府內。

  宣統元年(1909年),他代皇帝任全國陸海軍大元帥,宣佈統一全國軍政大權;任用滿人載澤、毓朗、善耆等掌握建立新軍事務;任命桂良、風山為江寧、廣州將軍,蔭昌為陸軍大臣。他又委派胞弟載洵、載濤分赴歐美各國考察陸海軍。兩人回國後,載洵為海軍部大臣,載濤為軍諮府大臣,並代載灃統帥禁衛軍。載灃所任用依靠的這群人,無一不是清朝親貴、雖無能但權欲極重的庸才。

  載灃於宣統元年(1909年)二月,下詔重申預備立憲,令各省“切實籌辦憲政”,務必在當年成立諮議局,這種致力立憲的姿態,使一部分立憲派對載灃及憲政產生了極大的幻想,紛紛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投身於各省的憲政運動中。

  作為權傾一時的末代王爺,載灃的一生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他年少就承襲醇親王爵,一路官運亨通,20歲就監國攝政,又貴為宣統帝之生父,可謂是手握王爵,口含天憲。但不幸的是他生在風雨飄零、激烈動盪的清朝末年,在執政的三年裡,他多災多難。這三年,是他一生最遭難的時期。清朝皇族中很多人認為他庸碌無能,只是一個窩囊書生,毫無政治才能,不配做攝政王,大清的江山斷送在他們兄弟父子手中。

  清廷倒台的歷史責任,非載灃一人能承擔。面對清皇室氣數已盡、回天乏術的局面,即使是一位資質甚佳、政治經驗老到的政治家也很難力挽狂瀾,更別說從政歷練不足、缺乏魄力、能力有限的載灃。在晚清這種急劇嬗變的複雜環境中,載灃雖不能挽救清廷倒台的命運,但也能迅速看清形勢,較識時務。他辭去攝政王之職,從此不再過問政治,不參與遺老遺少的復辟活動。

  他的後半生平平安安,無病無災,比起他的胞兄光緒帝載湉及其子宣統帝溥儀來說,或許可以算是幸運多了。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