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灣水師怎麼到黑龍江的

  金庸的《鹿鼎記》中寫到一個林興珠,這個林興珠是實有其人的。

  17世紀中葉,沙俄哥薩克軍隊乘中國內部戰爭,無暇顧及邊防,侵入我國黑龍江北岸達斡爾族居住的地區,野蠻地屠殺當地人民,並修築了雅克薩、尼布楚二城,作為進一步侵略的據點。平定吳三桂和台灣鄭氏政權後,清政府於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派都統彭春與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率水陸大軍進取雅克薩,發動了著名的雅克薩之戰。這次對沙俄作戰的主力中有一支讓哥薩克聞風喪膽的籐牌兵,這支部隊就是林興珠率領的以高山族為主的台灣水兵。

  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政府就決定調福建籐牌兵500人,由台灣人佐都督何佑率領前往雅克薩。《平定羅剎方略卷三》記載:"康熙二十五年二月甲午,命發籐牌兵及炮具(俱)到黑龍江軍前。""止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薩城,並量選候補官員,及現在八旗漢軍內福建籐牌兵四百人,令侯林興珠率往。"

  清軍進抵雅克薩城下,水陸並營夾立。清軍統帥彭春向龜守城內的沙俄軍隊發出最後通牒,可俄軍置之不理。五月二十四日,一股俄軍乘筏從黑龍江上遊順流而下,企圖進入雅克薩城增援。林興珠率領的水軍籐牌兵,裸身入水,將籐牌頂在頭上,持扁刀向敵人發起攻擊。哥薩克見了,驚駭不已,不知這是什麼軍隊,高呼:"大帽韃子來了!"有籐牌遮蔽頭部,俄軍的槍彈雖然厲害,卻不能射入。敵人射擊時,籐牌兵就用籐牌護在頭上,敵人射擊的間隙,籐牌兵就衝向敵人的筏子。結果增援的俄軍不但沒能解救城裡的哥薩克,反而自己被殺傷大半,只得潰逃。而林興珠的部下一個人都沒有損失。這是一次漂亮的水上殲滅戰,林興珠所部水軍為收復雅克薩立下了赫赫戰功。

  林興珠,福建永春人,順治初年,隨叔父響應鄭成功,聚眾數千抗清,後跟隨鄭成功一起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台灣。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夏,林興珠率部投清。清廷以林興珠有功升至福寧總兵,後因平定吳三桂有功,授建義將軍,封建義侯。

  雅克薩之戰林興珠所率的籐牌兵,在當時是一支特種兵。雖然內地也有過籐牌這種兵器,也有過籐牌戰法,但是在戰爭中從來沒有起過主導作用。寶島台灣處於熱帶、亞熱帶交接處,島上遍地生長著野籐,世世代代生活在台灣島上的高山族,就利用島上資源製作出了特有的兵器。這種籐牌有幾個優點:一是輕便,較之其他材質的盾牌更便於攜帶;二是入水不濕,既可防刀箭,也可以當渡水工具;三是堅韌,刀槍不入,當時的子彈穿過籐牌後,已經沒有傷人的力量了。台灣土著居民高山人還創造出特殊的戰法。進攻時,人人頂著籐牌,就等於是有了一道可以前進的移動長城;當敵人來攻時,他們就將籐牌朝外,圍成一個圓圈,讓敵人射擊,當敵人子彈或箭用盡時,便呼嘯出擊。哥薩克騎兵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東西,更不知道應該怎麼對付,他們還以為那籐牌是水兵的帽子,大呼"今敗於帽子兵"。

  鄭成功等人收復台灣後,從福建省去的漢族人向高山族人學習了籐牌的使用。雅克薩之戰時,林興珠已經是70多歲的老將,他手下的年輕水兵已經不是真正的福建人了,他們應該是出生於台灣的福建人之後。

  水軍籐牌兵的組成,有一部分是祖籍大陸的台灣人,但籐牌兵教練、下級軍官和主力士兵多是諳熟籐牌的高山族人。

  雅克薩戰後,這批水兵移駐齊齊哈爾,成為齊齊哈爾水師營的主力,也是齊齊哈爾城最早的移民之一。魏毓蘭《龍城舊聞》中說:"水師營兵,皆調自福建。今道署附近之土著,其先世皆福建人。若莆田林姓、同安陳姓,在福建本巨族,徙塞上仍大姓也。雅克薩之役,建義侯林興珠平羅剎,為閩人立功塞外之祖。故當日水師之權勢,雖不得比於滿洲,以視屯、站漢人,殊為優越。"從《龍城舊聞》看,因為這些水兵在抵禦沙俄時立了大功,所以得到清政府的特殊待遇,在齊齊哈爾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清朝時台灣屬於福建省,故曰"皆調自福建",當時,人們習慣以原籍稱,所以稱莆田、同安,其實,這些人多是出生於台灣的。那些世世代代生於台灣的高山族人,也跟從漢族習慣取用了漢族姓氏,因長期居住在北方,台灣高山族的風俗也隨了內地北方風俗。

  西清《黑龍江外紀》載,當時齊齊哈爾設有水師營總管一員,其下有四品、六品官各兩員,水手268名,有大型戰船10只,二號戰船15只,江船5只,每年在城西南15里的船套子嫩江邊舉行為期10天的水操。水師官兵一部分住在城內,一部分在城東南屯墾,現在有個名為"水師營"的地方,就是當年的水兵屯墾處。

  現在齊齊哈爾的林、陳、黃、詹等姓老戶中,許多就是台灣水兵的後裔。這些台灣水兵的後代依然在北國鶴城繁衍生息,而他們的另一支脈則在遙遠的台灣島上,祖國統一之時,尋親問祖,共敘這段史事,當是別有趣味的事。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