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故事裡,一個非常能引發悲壯情懷的詞,就是「反清復明」。
說起這詞,經常是一票慷慨激昂的英雄劇。那些相貌堂堂的仁人志士們,在黑暗殘暴的清王朝裡,回憶著明朝的滅亡,一個個涕淚交流,相當的沉痛無比。如《鹿鼎記》這類小說裡,天地會的好漢們,就經常悲傷一把。甚至魯迅小說《阿Q正傳》裡,啥也不懂的貧下中農,聽說城裡鬧革命黨了,還以為是反清復明的好漢,要給崇禎皇帝披麻戴孝。
這些虛構的情節,至少說明了一個真相:明朝的滅亡,是幾百年裡,許多國人揮之不去的一樁痛事。
然而非常奇特的是,在明朝瀕臨滅亡的黑暗時刻。大明王朝的國土上,有些地方的有些人,其實並不那麼悲痛。
比如,江南!
1, 歌舞昇平的江南大地
晚明歷史上最沉痛的一天,莫過於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盡殉國。大明王朝的中央政府,已經悲壯的亡了。北方的半壁山河,自然悲情的淪陷了。
然而在諸多明末清初文人的筆下,這一天,卻同樣是江南士民們興高采烈的好日子。秦淮河兩岸人山人海,人們穿著節日的盛裝,熱情洋溢的談笑生風,看著河道上一輛輛五彩的花船駛過,歡聲笑語洋溢在城市裡。這個大明王朝刻骨銘心的悲情時刻,卻是江南百姓一年一度賽舟船的好日子。
這樣奇特的場面,往好了解釋說,是當時信息通訊不夠暢通,北方的壞消息還沒傳過來。但個中最直接的真相是:對於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江南的士大夫官民,早早就沒啥留戀的情感了。
在整個晚明的歷史上,江南都是一個類似世外桃源的存在:生產高速進步,農業畝產量滾雪球增加,稻米的最高產值,後世一直到民國年間都沒突破。商品經濟更極度繁榮,資本主義萌芽茁壯成長。文化更是五彩繽紛,風流才子從城市到鄉間扎堆出現,士林文社紅紅火火。其絢麗的文明與繁榮的經濟,令當時造訪中國的西方人都忍不住驚歎。後來席捲歐洲百年的中國熱時代,華麗的中國江南,就是歐洲人心中天堂一樣的地方。
這樣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與北方淒風苦雨,餓殍遍野焦土遍地的情況,堪稱兵火兩重天。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特殊歲月裡,面對國難當頭的情景,江南的精英階層們,態度也是清一色明確:關我啥事。
崇禎年間大明搖搖欲墜的悲情年代,卻也是江南大地奢靡享樂到極致的狂歡年代。當時諸如蘇州常州等城市,經常是奇貨雲集之地。市面上充斥著各種新鮮刺激的玩意,甚至還有五光十色的洋貨。各色店舖林立,採購者雲集,到了「如山如林」的地步。只要是新鮮的好玩意,不管價格多貴,一上市就能搶光。
早已聞名海內的江南青樓,生意更是火爆到極致,頭牌的名角,要見一面都要提前幾個月預約,哪怕是王侯貴族也要講規矩排隊。還有各種各樣的選秀評選活動,青樓裡的達官貴人們,學著考科舉的樣子,按照相貌才華給青樓的名妓們排名,還有狀元榜眼的名號。所謂的「秦淮八艷」,就是這麼評出來的。
飲食和服飾,也都玩出了花樣,從南京到蘇杭,大街上到處都是奇裝異服招搖。各種光怪陸離的服裝陸續出現。女子們也喜歡爭奇鬥艷,攀比服飾。當年穿錯衣服就殺頭的「違制」,這時早成了笑話。而且還流行混搭,要麼是女人穿著男裝搖擺,要麼是男人穿著女裝扮娘炮。衣服的造價更是直線飆升,以後來張岱的回憶,一件新奇衣服的花費,有時能抵上農家蓋個宅子。
吃的更是五花八門,就以釀酒說,江南的那些文化名家,最喜歡自己釀酒,尤其是復社的酒坊。好些人後來參加抗清戰爭才知道,他們和平年間一個月釀酒糟蹋的糧食,可以抵上一支軍隊人吃馬嚼半年的軍糧。
飲食的花樣更豐富,從酒店的宴席到平民家辦喜事的飯菜,都要精益求精,山珍海味吃膩了,竟然還有各色的奇珍,連清朝地盤上的熊掌,居然也在市面上充斥。一群才子佳人在青樓上的一頓酒席,就相當於北方中等家庭一個月的生活費。
透過當時人的這些記錄,直擊江南人的社會風貌。後人絲毫看不出亡國在即的模樣,不知道的還以為正是太平盛世。
其實這樣的心態,在江南大地由來已久。對於這個號稱朝廷的明王朝,隨著江南經濟的崛起,當地人的牴觸情緒,也是越發的強烈。一個嚴重的心裡不平衡就是:朝廷的賦稅,江南承擔的最多,可是國家的話語權,我們卻擁有的最少。於是萬曆之後,江南地區從經濟到政治,早已和大明王朝,發生了嚴重的脫節。
所以儘管後世有許多筆墨,讚美江南地區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和先進的思想文化。但對比明末就知道,這些偉大成就,幫不上明朝多少忙。
不但不幫忙,相反盡添亂。最典型的群體,就是著名的東林和復社。這倆個前後相繼,在江南有錢階層和地主的支持下成立,打著為國為民招牌的組織,嘴裡喊著倡導中興,其實忙的就是兩個字:利益!
具體到工作表現上,最早東林黨天啟年間「眾正盈朝」時代,曾經倡導過許多改革國家弊政的主張,但真正付諸於實施的經濟政策,卻只有一件事:江南假錢案。東林黨把持的造幣機構,通過發行劣質銅錢來謀取暴利。
天啟皇帝追責的時候,一干東林黨的大佬們,卻振振有詞說我們這麼做是為了給國家分憂。結果假錢鬧的經濟瀕臨崩潰,忍無可忍的天啟皇帝放了大招,派出魏忠賢強力整治,確立了白銀與賦稅掛鉤的商業稅政策(又被崇禎廢了),才算穩定住東南稅收。在魏忠賢一輩子劣跡斑斑的業績中,這也是難得的一件好事。
其實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到,江南新興的士林政黨群體,幾十年來一直辛苦一直忙,但距離振興社稷這條,實在相去甚遠。
而等到魏忠賢敗亡,崇禎皇帝上台,新興的江南復社群體,更是變本加厲。他們通過操縱科舉和選官,越發的滲透政權,特別是在言官群體裡,有了更多更大的話語權。於是只要是與自己不對付的人物,哪怕為國家賣力忙活,卻也逃不過謾罵。比如壯烈殉國的盧象升,正帶兵與清軍鏖戰,卻已經在大後方,被復社系的言官醜化成漢奸。盧將軍血沃沙場的時候,關於他叛變降清的謠言,卻也傳的滿天飛。
從東林到復社,這些人一直忙活,其實就為了一件事:扶持自己中意的人物上台主政。經過堅持不懈的鬥爭,外加趁了崇禎連出昏招,復社中意的周延儒終於再次復出,成為內閣大佬。隨後江南官民最歡呼雀躍的時刻到來了:在周延儒之流的主持下,明朝大搞輕徭薄賦,取消江南的賦稅。老百姓的負擔貌似輕了,明朝的財政,也就真的破產了。
於是,當江南官民在興高采烈的簇擁在秦淮河看風景的時候,大明王朝,走向了悲情的滅亡。
2, 希望破滅,追悔莫及
當北方的驚天變故終於傳來的時候,江南大地,確實也曾十分悲痛。
南京舉行了盛大的公祭儀式,崇禎生前鬧的歡的東林復社精英們,以錢謙益為代表,這下更像打了雞血,紛紛怒斥閹黨誤國的行為。中心思想就一個意思:朝廷之所以鬧成這樣,就是因為沒早聽我的話。
不但聲勢鬧的大,動靜也鬧的大,期間更和其他政治團體發生了激烈的鬥毆衝突。錢謙益的學生,後來收復台灣的大英雄鄭成功,就是在鬥毆中體現了強悍戰鬥力,從而一戰成名。
但比起這些鬧劇來,更大的鬧劇,卻是誰接班問題。本來東林黨們一直主張的,就是立嫡,也就是誰法統最正誰接班。但這時候卻又自打臉,提出來立賢。死活不讓福王朱由崧繼位。直到朱由崧真登基,南明弘光政權都建立了,卻還是不消停。先鬧三大案,又糾集左良玉來清君側。北方李自成逼死了崇禎,半壁山河淪陷,清軍南下在即,他們丁點不著急,急的卻是這事。
當然要說所有人都不著急,也不盡然。比如後來死守揚州的大英雄史可法,對國仇家恨真著急。以至於拿出了一個最極品的解決方案《請遣北使疏》,也就是要勾結清兵,一起剿滅李自成。結果也正中了剛入關的清軍下懷,清軍順水推舟,假裝和談糊弄,放心大膽絞殺李自成。新建的南明王朝,也就在借清軍滅農民軍的美夢裡,錯過了最好的立國機會。
而一度放心清朝的南明弘光政權的精英們,接著也本相畢露,繼續關起門來掐。以李清的筆記說,為崇禎悲傷了沒幾天後,南京城的大小會所,又都生意興隆的開張了。等著弘光皇帝登了基,各位官員排好了座次,家家慶賀高昇的宴會,更鬧的紅紅火火。當時幾位主要的大員,更是天天赴宴不斷。新政權的領導,真心很忙。
等著清軍真打過來,這些忙碌的領導們,這才清一色的傻眼。除了揚州堅決抵抗外,一開始號稱勤王的左良玉,兵敗後身死,兒子左夢庚帶著幾十萬人降清,這家東林黨全力狠捧扶持,野史中據說主將還給東林大佬當男寵的軍隊,成了清朝滅南明的急先鋒。
即使局面如此悲催,江南的好些官民,依然毫無壓力。哪怕南京淪陷,弘光被俘,東林黨領袖錢謙益依然大搖大擺,帶著官民們輕鬆投降。在他們眼裡,這不過是一次輕鬆的改朝換代。當時的南京街道上,全是大清國皇帝萬萬歲的字牌。還有百姓嘮叨說:清軍怎麼這麼慢,一直還不來。
正是在這些精英的宣傳下,當時的官民都覺得,明朝已經千般不好,早就該亡,新來的大清,才是我們的親人。特別荒唐的是,清軍來南京的路上,就有好些江南書生攔路請願,請求清軍這次來了,能先免點江南的賦稅。
當時江南歡迎清軍南下的勁頭,乃至熱情程度。以錢謙益的話說,就是「飛檄可定」。
但現實卻無情的打臉了,下了江南的清軍,第一件事就是殘酷的剃髮令。勒令百姓必須要剃髮易服,毀的就是華夏數千年道統。然後就是各種各樣的橫徵暴斂。
在江南官民之前的觀念裡,明朝真是壞透了,動不動就加稅,時不時就拿人下牢獄。還經常羅織罪名搞個陷害。可等碰到了清朝,才發現明朝的這套程序,人家早就省了。不剃髮,直接就殺頭,搞什麼程序?
而比起明朝的重稅來,清朝更告訴江南百姓,啥才叫橫徵暴斂。明朝年間哪怕稅再重,今年交不上拖一拖,明年還能糊弄下。清朝不講這個,交不上就抓人,抓完人拆房子扒地。而且八旗兵還放高利貸,來年換不上就搶男霸女。
以陳舜的記錄,清初一次催稅,就打死官民六百多人。而且收多少稅,連明朝時期咨詢地方鄉紳的程序都省掉,朝廷說多少是多少,敢抗稅的?哪怕是文學家金聖歎,這位在明朝常年鬧事沒人管的大牛,到了清朝隨便哭兩嗓子,就被拉出去殺頭。
在各種鮮血一般的事實面前,自順治年間起,江南地區大規模的抗清運動,終於爆發了。湧現出了諸如陳子龍夏完淳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人物。甚至賣身做漢奸的錢謙益,晚年也曾幡然悔悟,支持過不少抗清行為。哪怕是在南明政權完全滅亡的情景下,反清復明的口號,在清朝不少年代裡,也被不斷的提及。
只是,那個曾經被他們無數次咒罵的大明朝,再也回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