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當特雷斯科夫、施陶芬貝格和那些年輕的軍官們冒著生命危險籌劃刺殺希特勒的行動時,柏林城裡的貝克和文官密謀者們卻在關注一件異想天開的奇事——給「新德國」物色一個皇帝!
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大多數文官密謀分子都抱有一種竊喜心理:與地方廣大的俄國作戰,德國必敗無疑。所以,他們並沒有踏踏實實地研究到底如何推翻希特勒,而是不切實際地首先開始討論推翻納粹政權之後「新德國」的政體問題。1940年初,貝克、戈德勒、哈塞爾和波匹茨四個人商討出了一個「過渡時期政治綱領」,要點為:開放除納粹黨和共產黨以外的全部黨禁,廢除《授權法》以及希特勒上台之後通過的一切惡法;由一位臨時攝政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攝政擁有緊急專政權,可以自行委任政府官員,其權限與晚年的興登堡相同;由攝政下令召開制憲會議,制定一部新憲法,並在適當的時候重新啟動選舉程序、還政於議會。在攝政監國期間,國內秩序由軍隊加以維持。
從個人威望和對軍隊的影響力上看,只有貝克才是擔當攝政的合適人選。他是資深將領,既足以懾服像龍德施泰特、克萊斯特這樣的軍中宿將,對曼施坦因等公認的骨幹將帥也很有影響力,最有希望保證國防軍對攝政的支持。另外,貝克曾以辭職這種君子方式抵制過希特勒的侵略企圖,這為他贏得了極好的社會聲望,在英國也有不少同情者。如果由他出面領導新政府,在與盟國談判商定和平條件時也許可以爭得一個較好的結果。所以,雖然貝克有著明顯的缺點(哈塞爾和波匹茨就對他有許多不滿),他還是在1941年中成為密謀分子公認的領導人。
不過,貝克在當時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身體欠佳,也缺少治理國家的經驗。雖有戈德勒的協助,他還是不願久居攝政之位,而是希望盡快把新德國的政體敲定下來。這位深受西克特影響的老將軍是個帝制推崇者,時時不忘匡復霍亨索倫王朝的江山;在這件事上,戈德勒、波匹茨以及施陶芬貝格兄弟和他一拍即合。洛伊施納和沙赫特只關心何時恢復議會政治,對形式上的國家元首究竟是帝王還是總統不甚感冒。毛奇伯爵和「克萊騷集團」則希望全民公選總統,但拿不出具體的方案,最終只能默認貝克集團的意見。
新德國的「儲君」候選人頗多,符合密謀分子條件的卻寥寥無幾。廢帝威廉二世已經在1941年6月去世,留下的五個兒子中,長子威廉皇儲和乃父從長相到行事方式都如出一轍,最遭人厭惡,他還和一些納粹官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所以,雖然皇儲是理論上的帝位繼承人,大家卻一致決定反對由他繼位。其餘幾名候選人中,廢帝次子埃特爾?腓特烈親王在「一戰」後因為參與金融投機搞得聲名狼藉,三子阿達爾伯特體弱多病,四子奧古斯特?威廉親王是戈林的密友和黨衛隊全國副總指揮(上將) ,要做皇帝顯然都不像樣。戈德勒提名年紀最輕的奧斯卡親王,但他也有「鋼盔團」背景,政治面貌不夠清白。這樣一來,儲君就只能到廢帝的孫輩中去找了。
貝克本人最中意的是威廉皇儲的次子、1907年出生的路易?斐迪南親王(Louis Ferdinand) 。這位普魯士親王是霍亨索倫家族族長之位的法定繼承者(沙赫特提名的皇儲長子威廉親王因為與平民通婚被威廉二世剝奪了繼承權),年輕時曾在北美大陸遊歷,和亨利?福特、美國總統羅斯福等人私交甚篤。「二戰」爆發前,路易?斐迪南是漢莎航空公司的工程師,當他的堂弟奧斯卡?威廉(奧斯卡親王長子)於1939年9月5日在波蘭戰死後,希特勒明令禁止霍亨索倫家族男性成員在德軍中服役。這條訓令表面上是為了確保「龍子龍孫」的平安,實際上卻是要防止他們與前線官兵接觸過多、有所圖謀。這樣一來,路易?斐迪南就被勒令不得參與軍事航空活動,只能留在柏林打理雜務。這位失意的皇孫對密謀分子的活動頗感興趣,加上他那位精明的妻子基拉?基裡洛芙娜女大公(Grand Duchess Kira Kirillovna) 從旁攛掇,以路易?斐迪南為新德國的「儲君」一事就在1941年夏天正式確定了下來 。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當特雷斯科夫、施陶芬貝格和那些年輕的軍官們冒著生命危險籌劃刺殺希特勒的行動時,柏林城裡的貝克和文官密謀者們卻在關注一件異想天開的奇事——給「新德國」物色一個皇帝!
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大多數文官密謀分子都抱有一種竊喜心理:與地方廣大的俄國作戰,德國必敗無疑。所以,他們並沒有踏踏實實地研究到底如何推翻希特勒,而是不切實際地首先開始討論推翻納粹政權之後「新德國」的政體問題。1940年初,貝克、戈德勒、哈塞爾和波匹茨四個人商討出了一個「過渡時期政治綱領」,要點為:開放除納粹黨和共產黨以外的全部黨禁,廢除《授權法》以及希特勒上台之後通過的一切惡法;由一位臨時攝政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攝政擁有緊急專政權,可以自行委任政府官員,其權限與晚年的興登堡相同;由攝政下令召開制憲會議,制定一部新憲法,並在適當的時候重新啟動選舉程序、還政於議會。在攝政監國期間,國內秩序由軍隊加以維持。
從個人威望和對軍隊的影響力上看,只有貝克才是擔當攝政的合適人選。他是資深將領,既足以懾服像龍德施泰特、克萊斯特這樣的軍中宿將,對曼施坦因等公認的骨幹將帥也很有影響力,最有希望保證國防軍對攝政的支持。另外,貝克曾以辭職這種君子方式抵制過希特勒的侵略企圖,這為他贏得了極好的社會聲望,在英國也有不少同情者。如果由他出面領導新政府,在與盟國談判商定和平條件時也許可以爭得一個較好的結果。所以,雖然貝克有著明顯的缺點(哈塞爾和波匹茨就對他有許多不滿),他還是在1941年中成為密謀分子公認的領導人。
不過,貝克在當時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身體欠佳,也缺少治理國家的經驗。雖有戈德勒的協助,他還是不願久居攝政之位,而是希望盡快把新德國的政體敲定下來。這位深受西克特影響的老將軍是個帝制推崇者,時時不忘匡復霍亨索倫王朝的江山;在這件事上,戈德勒、波匹茨以及施陶芬貝格兄弟和他一拍即合。洛伊施納和沙赫特只關心何時恢復議會政治,對形式上的國家元首究竟是帝王還是總統不甚感冒。毛奇伯爵和「克萊騷集團」則希望全民公選總統,但拿不出具體的方案,最終只能默認貝克集團的意見。
新德國的「儲君」候選人頗多,符合密謀分子條件的卻寥寥無幾。廢帝威廉二世已經在1941年6月去世,留下的五個兒子中,長子威廉皇儲和乃父從長相到行事方式都如出一轍,最遭人厭惡,他還和一些納粹官員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所以,雖然皇儲是理論上的帝位繼承人,大家卻一致決定反對由他繼位。其餘幾名候選人中,廢帝次子埃特爾?腓特烈親王在「一戰」後因為參與金融投機搞得聲名狼藉,三子阿達爾伯特體弱多病,四子奧古斯特?威廉親王是戈林的密友和黨衛隊全國副總指揮(上將) ,要做皇帝顯然都不像樣。戈德勒提名年紀最輕的奧斯卡親王,但他也有「鋼盔團」背景,政治面貌不夠清白。這樣一來,儲君就只能到廢帝的孫輩中去找了。
貝克本人最中意的是威廉皇儲的次子、1907年出生的路易?斐迪南親王(Louis Ferdinand) 。這位普魯士親王是霍亨索倫家族族長之位的法定繼承者(沙赫特提名的皇儲長子威廉親王因為與平民通婚被威廉二世剝奪了繼承權),年輕時曾在北美大陸遊歷,和亨利?福特、美國總統羅斯福等人私交甚篤。「二戰」爆發前,路易?斐迪南是漢莎航空公司的工程師,當他的堂弟奧斯卡?威廉(奧斯卡親王長子)於1939年9月5日在波蘭戰死後,希特勒明令禁止霍亨索倫家族男性成員在德軍中服役。這條訓令表面上是為了確保「龍子龍孫」的平安,實際上卻是要防止他們與前線官兵接觸過多、有所圖謀。這樣一來,路易?斐迪南就被勒令不得參與軍事航空活動,只能留在柏林打理雜務。這位失意的皇孫對密謀分子的活動頗感興趣,加上他那位精明的妻子基拉?基裡洛芙娜女大公(Grand Duchess Kira Kirillovna) 從旁攛掇,以路易?斐迪南為新德國的「儲君」一事就在1941年夏天正式確定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