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在舊上海如何擺攤:場面熱鬧然而處境艱難
導讀:說起舊上海,人們立即就會想起電視劇《上海灘》。大上海一邊是黑幫林立,街頭火並纏鬥廝殺,一邊是霓虹閃爍,十里洋場歌舞飛揚。似乎人們只記住了大上海血雨腥風,還有許文強、丁力與馮程程的愛情故事。在這出精彩的江湖恩怨大戲中,一個細節很多人似乎沒有注意到,那就是賣水果出身的丁力正是上海青幫老大杜月笙的原形。對!杜月笙最早就是個水果小販。如果你也夢想穿越一把,到舊上海做個小販,成長為青幫大亨,並遇到馮程程,那就只有四十萬分之一的機會,因為上海頂峰時期,直接或間接從事攤販工作的就有四十萬人,你想試試嗎?跟筆者去考察一番。
1843年11月,上海正式開埠。兩年後,開始設立租界。書中記載此時的上海為「洋樓聳峙、高入雲霄,八面玲瓏,玻璃五色,鐵欄鉛瓦,玉扇銅環。」上海開始逐漸實現現代化,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還有瓦斯、自來水。繁華的上海都市吸引著大批「滬漂」來闖天下,小販們就是其中一部分,說是闖天下,不如說是討生活。
人口多,自然市場需求就大,很多人就做起了小攤販。由於租界對華人限制較嚴,如果你想做小販,最好去華界,也就是中國人的地盤。如在大小東門、南門一帶就相當熱鬧,書中記載「萬商雲集,百貨山積」。此時的城隍廟市場更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市場,各種百貨、小吃攤林立。《上海指南》記載:「尤以城隍廟為薈萃之所,攤販雜陳,特別是小吃攤點,如老回香豆,豆腐乾、韭菜餅。」另外,你還可以去專業的商業街尋找機會,如銷售絲綢服裝的綵衣巷;寧波醃製食品的鹹瓜巷、火腿弄;銷售食糖的糖房弄:銷售鮮肉的殺豬弄;還有集中於董家渡、新閘一帶的鐵鋪、冶坊等。
想做洋人的買賣嗎?不是很簡單。1856年,英租界大地產商愛德華在近洋涇濱的地段用木板搭建起農貿市場,用於專賣蔬菜水果、食品雜貨等。這裡的小販基本都是上海周邊的農民,自己種自己賣,相當於今天的農產品直達超市。9年後,外國地產商於波爾德裡和漢壁禮在洋涇濱開設專業菜市場,肉店、魚行、蛋禽應有盡有。後來菜市場越來越豪華,歐式風格,鋼筋水泥,完全室內。看似很高大上,但租金高,管理嚴。如英美租界工部局徵收攤位費,每月2個銀元,要知道,此時上海紗廠、絲廠的普通工人的月平均工資還不到10元。而且,工部局規定,為了衛生,水果售賣必須裝入玻璃盒內,買玻璃盒子的價錢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人口多,自然市場需求就大,很多人就做起了小攤販。由於租界對華人限制較嚴,如果你想做小販,最好去華界,也就是中國人的地盤。如在大小東門、南門一帶就相當熱鬧,書中記載「萬商雲集,百貨山積」。此時的城隍廟市場更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市場,各種百貨、小吃攤林立。《上海指南》記載:「尤以城隍廟為薈萃之所,攤販雜陳,特別是小吃攤點,如老回香豆,豆腐乾、韭菜餅。」另外,你還可以去專業的商業街尋找機會,如銷售絲綢服裝的綵衣巷;寧波醃製食品的鹹瓜巷、火腿弄;銷售食糖的糖房弄:銷售鮮肉的殺豬弄;還有集中於董家渡、新閘一帶的鐵鋪、冶坊等。
想做洋人的買賣嗎?不是很簡單。1856年,英租界大地產商愛德華在近洋涇濱的地段用木板搭建起農貿市場,用於專賣蔬菜水果、食品雜貨等。這裡的小販基本都是上海周邊的農民,自己種自己賣,相當於今天的農產品直達超市。9年後,外國地產商於波爾德裡和漢壁禮在洋涇濱開設專業菜市場,肉店、魚行、蛋禽應有盡有。後來菜市場越來越豪華,歐式風格,鋼筋水泥,完全室內。看似很高大上,但租金高,管理嚴。如英美租界工部局徵收攤位費,每月2個銀元,要知道,此時上海紗廠、絲廠的普通工人的月平均工資還不到10元。而且,工部局規定,為了衛生,水果售賣必須裝入玻璃盒內,買玻璃盒子的價錢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就在你猶豫的時候,因為戰亂等原因,上海更加擁擠了。1862年,上海人口50萬,到1900年,上海人口已經達到100萬。大批進城的難民首選職業便是擺攤。此時的南京路已經相當繁華,「市街廣闊,房屋高聳,為滬上冠」。另外、福州路、廣東路、山東路也是摩肩接踵。想在這些地方立足很不容易,光是地痞流氓就惹不起,一些專門敲詐勒索的「癟三」到處收保護費,黃金榮當年就幹過這個,丁力也是被欺負的賣梨小販。如果你期待精武門的兄弟來抱打不平,那基本沒可能,陳真是真沒有,但斧頭幫卻很多。
轉眼間,民國的上海已是世界前列的國際大都市,攤販猛增,尤其是抗戰期間。此時,難民湧入、工人失業,就連猶太人也擺起了攤。「各貧陋街巷之空地上及裡弄內,添設大批不領執照食物攤」。如果你想做舊貨生意,這時是個好機會,各種舊貨市場大量出現。收舊衣服、舊傢俱、舊書籍、舊無線電,就連抽大煙的煙槍都有。根據統計,僅英美租界當局給舊貨攤販所發執照就有6741戶。虹口虯江路從事收舊貨的攤販就達數千人。猶太人也沒閒著,在提籃橋的德奧居住區,猶太人從事理發服務及鞋帽服裝、五金、麵包小吃的零售,望眼舟山路上,一片異域風情。嫌國貨沒勁,可以賣美國貨。國共內戰時,各種美貨普遍熱銷,香煙、絲襪
罐頭、塑膠包、西藥、鐘錶、唱片、打火機、鋼筆等。南京路上,甚至有商販將美國避孕套吹成氣球來招攬生意。1945年底,政府專門為此在新康路開設聯合商場。不過,賣美貨也只風光了三四年而已。擺攤也要根據的自身資源、商業頭腦、經濟實力及市場行情決定。比如,收舊貨的雖然生意不愁,但利潤很低,收入最微薄,是各種攤販、各行業裡最低的。測字算命攤是無本生意,但你要置辦一身好行頭,打扮得像個教書先生。大世界附近,是測字算命的根據地。做服務業,如剃頭、修腳、修鞋、修車、畫像、刻字都需要手藝,尤其是晚清時,還有給人梳辮子的。賣膏藥的也得會忽悠才行。即使說書唱戲的,也需要一副好嗓子。
另外,你是選擇固定攤販還是流動攤販也需要考量的,固定攤販租金、捐稅壓力大,流動攤販雖然租金捐稅交的少,但時刻被警察趕。那年代,警察也具有城管的職責,警察一來,攤販四處奔逃的場景到處都見。呵斥、辱罵、勒索,甚至毆打小販也都是家常便飯。固定攤販與流動攤販之間也會爆發衝突,固定攤販指責附近的流動攤販搶了自己的生意。流動攤販不能堵塞交通,妨礙市容,污損街道,除走街串巷的攤販外,其他攤販甚至不能高聲吆喝,否則都會被警察取締,這是寫進取締攤販規則裡的條款。真正最多的攤販還是賣蔬菜、瓜果與小吃的,畢竟這是生活所需。凡是繁華地段,必是小吃攤林立。以各種早點、麵食、小菜、點心為多。如大餅、油條、鍋貼、麻球及各種粥品。1910年的《國畫日報》記載賣餛飩的場景,「大梆餛飩人人敲,碼頭擔子肩上挑,一文一隻價不貴,肉餡新鮮滋味高」。張愛玲曾寫道:「弄堂馬路,叫賣聲不絕於耳。『豆腐——花』!『豆腐』兩字一帶而過,『花』字拉長音」。
你當了攤販,自己也要生活,攤販收入到底幾何呢?1946年《文匯報》記載,一個攤販每天收入約1000-6000元,基本可養活3-5口人。你不要得意,此時的通貨膨脹率相當高,買個菜都要帶成捆鈔票。1949年6月統計,菜販月收入折合大米購買力則是195-600斤;修車攤是500-780斤;百貨攤是120-1560斤,百貨明顯收入差距過大。橫向比較,同一時期各大公司的職員工資的購買力則是,永安公司361-1044斤、電車公司493-1445斤、自來水公司是515-802斤。可以看出,擺攤的明顯不如人家公司上班的。據當事人後來回憶,抗戰勝利後,報販從頭販那裡批發報紙,每張5分錢,零售則是7-9分錢,每天二三百份,也能勉強維持一家三口人的生活。
白天擺攤,晚上回家,大上海居不易,尤其是底層的攤販們。1930年前,石庫門的單間,月租6-20元,根本不是攤販所能考慮的。幾年後,石庫門的房東也學會了打隔斷群租,吸引了小販、小職員、工人、妓女各色人等,但擁擠噪雜環境差。此時,更多小販選擇住平房,月租金在2-4元,還有住棚戶區的,草蓆搭建,但居住條件更為惡劣,時常與垃圾堆、糞坑為鄰。雖然在舊上海擺攤也能養活一家人,但要是想遇到馮程程,來個說走就走的愛情,以此飛黃騰達,那只是天方夜譚了。販夫走卒一直是社會底層,甚至被當時的報紙稱為「美麗都市的虱子」,更是警察巡捕眼裡的「過街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