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解密百團大戰五大謎團
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一說1940年12月5日),八路軍在華北進行了一次百團大戰。百團大戰給研究者留下了不少難以解開的謎。
謎之一:八路軍為什麼會進行大兵團作戰
百團大戰之前,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一直以小規模的遊擊戰著稱。為什麼到1940年八路軍會發動大兵團作戰的百團大戰呢?
首先,是為了遏制險惡的妥協投降與分裂逆流。
其次,是為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
由於日軍的據點相互呼應,要打破這種「囚籠政策」,就不能只在部分地區發起攻擊,而必須在比較廣闊的地區同時發起攻擊。
再次,八路軍的隊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謎之二:為什麼沒有中央軍委的批示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懷、左權聯名簽署的破擊正太鐵路的《戰役預備命令》下發給聶榮臻、賀龍、關向應、劉伯承、鄧小平,並報中央軍委。
那麼,為什麼又未見中央軍委的批示呢?
必須指出的還有,百團大戰在當時是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正式肯定的。
1940年9月18日和9月20日,延安各界連續舉行兩次大規模的群眾集會,隆重慶祝百團大戰的勝利。中央軍委副主席王稼祥在9月18日的集會上發表了《慶祝百團大戰的勝利》的講話。毛澤東出席了9月20日的集會。
1940年12月22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從延安致電彭德懷:「百團大戰對外不要宣告結束,蔣介石正發動反共高潮,我們尚須利用百團大戰的聲勢去反對他。」
謎之三:為什麼正太戰役會擴大成為百團大戰
從7月22日發佈預備命令到最後下達行動命令,八路軍總部部署的都是20來個團參加的正太戰役。直到8月22日八路軍總部作戰科首次對戰情進行綜合整理時,彭德懷、左權才意外地發現共有105個團參加了這次戰役。於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光輝的名詞——「百團大戰」。
為什麼正太戰役會擴大成為百團大戰?
首先,是因為根據地軍民的抗日熱情。
百團大戰還有人數與八路軍正規部隊相當或更多的遊擊隊和民兵參加,並有至少20萬民眾參加,這更是根據地軍民積極參戰的結果。山西陽泉的老民兵王德順說:「我們實在是受夠了漢奸和小日本的氣了!聽說正規部隊要打日本人,能拿起武器的人全跟著部隊跑。」
其次,是由破襲正太鐵路的目標所決定的。
正太鐵路,以河北石家莊為起點,山西太原為終點,連接平漢、同蒲二路,全長243公里,其中在山西境內170.7公里。百團大戰爆發時,沿線駐有以獨立混成第四旅團(司令部駐陽泉)為主的日軍共3600餘人。但在百團大戰爆發當晚,正好有1200名退伍日軍在回國途中到達正太路,其中,400人進入陽泉,800人進入娘子關。
顯而易見,要對正太路進行比較大的破壞,就必須割斷正太路日軍與其他地區日軍的聯繫。因此,105個團參戰雖出乎意料,但參戰部隊數倍於主戰場上的20來個團是可以肯定的。
再次,大破襲帶來大戰機,促進了更多的部隊參戰。
正太路日軍指揮中心陽泉也受到干擾性的襲擊,八路軍襲擊部隊佔據距日軍旅團司令部僅300米遠的廟高地,而且據守達四日之久。遺憾的是,裝備太差的八路軍只能用步槍向陽泉城射擊,對城內日軍形不成真正的威脅。
在正太路外圍,由於平漢路、同蒲路及鐵路沿線主要公路也同時受到攻擊,在8月28日前,日軍一直沒能派出部隊前來增援正太路。
在這種背景下,戰區內那些小據點、鐵路、公路、橋樑、電線桿,絕大多數成為八路軍、遊擊隊和群眾進行破襲的對象,參戰部隊因此也就越來越多。
八路軍總部對於百團大戰最初並沒有規定戰期,只是在預備命令中要求從部隊出動之日起準備一個月的糧食,這大體可理解為作戰一周左右。因此,一二九師8月17日下達的作戰指示要求:「必須保證從廿日廿二時開始連續破擊至少五天或七天,並爭取更長時間才能達到摧毀任務。」
那麼,百團大戰為什麼又打了這麼久呢?
首先,是大好戰機延長了作戰時間。
戰鬥打響後的幾天內,戰區內日軍完全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八路軍完全控制了戰場上的局勢。為了爭取更大的戰果,8月24日,「集總令正太破擊必須堅持至少半個月(15天)之久」。
8月26日,八路軍放棄苦守了七天七夜的獅腦山。陽泉日軍開始出擊。
8月28日,八路軍放棄了對娘子關的爭奪。河北日軍開始進入山西。
8月30日,日軍開始實施「晉中作戰」,來自晉南的6000多名日軍以500人左右為一路,阻擊從正太路返回太行山根據地的軍民,一度威脅到轉移至卷峪溝的中共北方局、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和一二九師師部,局勢開始緊張起來。
根據敵情變化,八路軍總部於9月2日下令自次日起全線轉移,各種戰鬥於9月10日全部結束。
其二,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發動了第二階段的戰鬥。
百團大戰前期的勝利,使彭德懷產生了開展第二階段戰鬥的想法。他於8月31日向賀龍、關向應、聶榮臻、劉伯承、鄧小平徵求意見,並報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詢問是否可以徹底摧毀正太路和同蒲路部分路段,使晉西北、晉察冀、太行山三大根據地聯成一片。
9月20日夜,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的戰鬥打響。
其三,反「掃蕩」和擴大政治影響使百團大戰延長至1941年1月下旬才最後結束。
為了對百團大戰實施報復,日軍於1940年9月底部署了一場「毀滅戰」。編入戰鬥序列的部隊多達5個師團、10個獨立混成旅團和1個騎兵旅團,實際出動兵力約15萬。
在這種背景下,百團大戰轉入反「掃蕩」階段。
10月28日,日第三十六師團岡崎大隊在一度竄入關家垴,這個地方距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武鄉磚壁村僅十多里山路。此時,陳賡所率的七十二、一十六、三十八、二十五共4個團正在八路軍總部附近地區休整。岡崎大隊一到關家垴,便被八路軍包圍起來了。
關家垴戰鬥於10月30日凌晨4時打響,時在前線的三八六旅參謀長周希漢說:「經兩晝夜的激戰,發動了十七八次猛烈攻擊,多次進行白刃格鬥,終於將敵占山頭周圍有工事的高地完全佔領。岡崎大隊六百餘人幾乎全部被殲滅,僅在關家垴的山上,敵人留下的屍體就有二百八十餘具,還有屍灰三大堆。可見敵人敗得多麼慘重。」
八路軍的傷亡情況也很嚴重,連同阻擊部隊在內,共傷亡六百餘人,關家垴戰鬥因此而成為百團大戰受到批評最多的一次戰鬥。
不容忽視的是,日軍更加承受不了一次戰鬥死亡數百人的損失,關家垴戰鬥結束後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2日,華北方面軍匆匆宣佈結束全面「掃蕩」,關家垴戰鬥因此而成為百團大戰主要戰鬥結束的標誌。12月10日,八路軍總部野戰政治部發佈了《百團大戰總結戰績》,事實上宣告了百團大戰的結束。由於戰績統計截止日期為12月5日,因此,史學界不少人以12月5日為百團大戰結束的標誌。
此後,一方面,各根據地的反「掃蕩」戰鬥仍在繼續;另一方面,由於此時的國共關係特別緊張,毛澤東和中央軍委也要求「百團大戰對外不要宣告結束」。於是,八路軍各部一方面繼續反「掃蕩」,另一方面抓住機會繼續打破襲戰和伏擊戰,直至1941年1月24日晉西北根據地粉碎日軍的反「掃蕩」,百團大戰才最後結束。
謎之五:百團大戰在歷史上為什麼引起了那麼多的批評和非議
其次,由於日軍的瘋狂報復,百團大戰的確加劇了華北根據地和八路軍的困難,這種困難的程度,今人很難想像。如1943年3月,彭德懷在左權縣一個村莊召集一個地方幹部會議,與會者餓得連坐都坐不穩,彭德懷只好請大家躺在炕上開會。在這種背景下,對百團大戰出現一些情緒化的批評意見,也可以理解。
最為根本的是,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不時出現將某個觀點絕對化的錯誤思想傾向。在這種錯誤思想傾向的影響下,抗日戰爭的正確方式似乎只有一種,就是那種「撲一下就跑」的遊擊戰,百團大戰因而成為一個嚴重「錯誤」。再加上1959年以來對彭德懷的錯誤批判和「文革」期間對老帥、老將的錯誤批判,百團大戰這一抗日壯舉更加被扭曲得不堪回首。
歷史不可能永遠被扭曲,今天的中國人又像百團大戰期間的中國人那樣,對百團大戰及其領導者、指揮者、參戰者和支持者充滿敬意。百團大戰所產生的良好政治影響,無可替代,彌久愈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