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敢跟毛澤東說「不」的四野名將:鄧華 | 陽光歷史

 

A-A+

[圖文]敢跟毛澤東說「不」的四野名將:鄧華

2016年07月10日 中外名將盤點, 名人軼事 暫無評論 閱讀 133 次




四野名將鄧華能文能武


  上世紀40年代末的天津城,南北長25里左右,東西窄處不及10里,從空中鳥瞰就像個巨大的腳印,嵌在華北平原東北部的海河五大支流匯合處。


  無論軍閥混戰,還是帝國主義幾度入侵,戰火都止於天津城30里之外,或者擦邊而過。可這次,這座華北古城、名城,注定是躲不過了。天津地區平坦遼闊,無險可依,日軍佔領期間,曾在城內外交通要道修築許多碉堡。內戰開始後,隨著東北戰事吃緊,天津大興土木,撥巨款修築工事。


  城內各種碉堡星羅棋布,達700多個。後來在巷戰中起了重要支撐作用的堅固建築物,更是難以數計。


  城外一條深3米、寬10米的護城河,一道84里長的環城碉堡工事線,還有環城鐵絲網、電網、鹿砦、雷區,一層層把座天津城圍裹得嚴嚴實實。為了掃清射界,同時防止對手依托、利用,又在城郊縱火焚村,宜興埠一帶大火沖天,千數人家無家可歸。


  在一片哭天嚎地聲中,這座有近200萬人口的華北最大的工商業城市,變成了一座堡壘。


  用津塘防守區中將副司令兼天津防守區司令、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的話講,是「大天津堡壘化」。


  「東北虎」呼嘯扑打,29小時將其拿下


  凜冽的海風吹在臉上刀子般尖利,羅斯福呢大衣的衣襟呼啦啦揚起,一陣陣要把人推翻到鹽田里去。側後方突然一聲爆響,田埂上又一枚地雷被踏響了,隨風送來幾聲斷續的喊叫。


  7縱司令鄧華,深入塘沽前線查看地形。


  鄧華受命指揮2、7、9縱攻佔塘沽、大沽,切斷敵人海上逃路。


  一條通往塘沽的鐵路旁,並行一條狹窄的土路,周圍是一望無際的鹽田和寸草不生的鹽灘,幾幢鹽工的紅磚房子在地平線上微微凸起著。


  難題不在於敵人縱深如何層層設防,也不在於「重慶號」等艦隻可從海上支援敵人作戰,而是那條鐵路、公路根本展不開部隊,只能從鹽田、鹽灘上發起攻擊。地域平坦不怕,可以挖交通壕,「東北虎」幹這個已是輕車熟路了。可那蓄滿海水的鹽田和漲潮時一片汪洋的鹽灘不用說了,就是那表面乾爽之地,兩鍬下去,苦鹹的海水就冒出來了。有的勉強挖出半人多深,第二天又塌成了一條爛泥溝。兩件呢子衣服加上毛衣、襯衣,仍然寒風刺骨,官兵們一身泥呀水的,如何作戰?


  這個仗不好打


  不好打也得打


  東邊應依情況,力爭先殲塘沽之敵,控制海口。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兩點攻克,就全局皆活了。


  這是1948年12月11日9時,毛澤東給「林羅劉」的電報中的一段話。


  一個「最重要」已是絕無僅有,而在此前後給「林羅劉」的電報中,毛澤東幾乎每次都要提到塘沽。


  12月21日24時,毛澤東又在一封關於塘沽之戰的電報中指示:


  我軍應不惜疲勞,爭取於盡可能迅速的時間內殲滅塘沽敵人。


  當時,鄧華不可能看到這些電報,但從「林羅劉」發來的一封封電報中,理解毛澤東的戰役構想、意圖,對他這樣身經百戰的將軍卻是很容易的。秤砣雖小壓千斤。堵截海口,全殲華北之敵,塘沽原本是平津戰役中舉足輕重的一個支撐點。在新保安被攻克,張家口亦指日可下後,其份量和地位就愈顯突出了。況且遼沈戰役中未能控制營口,致使52軍萬把人從海上逃掉,毛澤東批評「是個不小的失著」,對東野的每個將軍都是記憶猶新的。


  12月23日,7縱20師和21師,在縱隊和師屬炮兵全力掩護下發起攻擊。可步兵一無工事,二無地形地物可利用,被敵人陸海炮火打得抬不起頭來,傷亡1千多人。


  24日,9縱一個團攻擊大沽受阻,同樣傷亡慘重。


  鄧華當即下令停止攻擊,致電林彪。


  在報告了塘沽地形和進攻受阻的情況後,他說:


  此次為我們入關第一仗,故必須慎重從事,充分準備。……據我們估計,塘沽為敵人唯一退路,故不打而跑的可能性較小(據供,敵人要守,到塘沽後趕築工事就是證明)。萬一跑了於敵更為不利,而便可打天津、北平。


  雖未明確建議改打天津,但那意思已是比較明白的了。


  這可不是鄧華第一次對上級說「不」了


  從長白山打到海南島,沒有比1947年6月的四平攻堅戰打得再慘烈的了。戰前,鄧華認為僅有兩個縱隊攻城,兵力不夠,致電林彪,建議再增加一個縱隊,實在不行,兩個師也可以。林彪未置可否,只增調個6縱17師。激戰兩星期,兩個縱隊傷亡慘重,有的簡直快打殘了,才把6縱另兩個師調來參戰,形成「添油戰術」。


  鄧華還曾建議推遲攻擊時間,未獲同意。


  戰後總結,林彪和劉亞樓講了兩點教訓,一是對敵情判斷不明,守軍有3萬多人,卻判斷為不到兩萬人,攻城兵力顯然不足。二是打急了,有的部隊沒看地形就發起攻擊,違背了「四快一慢」中「慢」的原則。


  打了半個月的四平攻堅戰,已經控制3/4的市區。守敵71軍的軍直屬隊都打光了,軍長陳明仁把衛隊都派上去了,他已經把手槍放到桌上,等解放軍攻進地下室就自殺了。


  世上許多事情,都是差那麼一點點就成功了——如果鄧華的兩個建議獲准了,是不是就不會差那麼一點點了?


  四平攻堅戰的影響是巨大的。遼沈戰役,林彪率部南下北寧線直取錦州,得知國民黨又從華北增援兩個軍到葫蘆島,又想轉身回頭去打長春,原因之一就是怕把錦州打成四平——他有點被那場紅天血地的噩夢魘住了。


  那麼,塘沽會打成個什麼模樣,打出個什麼結果?像所謂的「四平大捷」一樣,就算是侯鏡如守城成功,給傅作義打一針強心劑,增加稍許囂張氣焰,國民黨在華北的潰敗也是指日可待的。可那些攻堅勇士的鮮血呢?在四平已經交了一次學費,在塘沽還要交第二次嗎?


  有人說那學費已經交了。既然明知地形不利,鄧華就該及早建議,而不是兩次攻擊受挫後再說「不」。


  有人說這已經夠難為鄧華的了。那是毛澤東的決策,而且是盯住不放的「最重要」的決策點之一。鄧華只是個縱隊司令,他這樣做,那壓力已經夠大的了。


  而依鄧華的性格,即便林彪、毛澤東對他說「不」,無論壓力多大,也會繼續「不」下去的。


  鄧華這個人「很硬」


  出身於書香門第的湖南郴縣人鄧華,中上個頭,瘦削精幹,平時話語不多,吐口吐沫是顆釘。決策果斷,決心硬朗,看得準,打得狠。對同志批評很嚴厲,對上從無恭維之辭,一是一,二是二,實事求是,實話實說。


  四平攻堅戰,戰前鄧華下令多抓俘虜,而且一定要抓住個連以上軍官。結果,他對敵情的判斷是最準確的。


  知己知彼,那「不」說得就硬氣,有理有據有底氣。


  而塘沽地區不便於大兵團作戰,又不可能越海包圍,只能作陸地看守與阻擊。倘若非打不可,那也只能把敵人趕到海裡去,坐上軍艦逃跑,自己則是傷亡一大堆。


  毛澤東接到林彪的電報,一看就明白地圖與現地往往是不同的,有時靠地圖指揮、決策是行不通的。儘管此前下了那麼大的決心,在12月29日23時給「林劉」的復電中,仍然痛痛快快地道:


  放棄攻擊兩沽計畫,集中五個縱隊準備奪取天津是完全正確的。


  至於林彪,在攻擊塘沽的3個縱隊中,有2縱這樣的主力、老大哥部隊,卻讓7縱司令鄧華當總指揮,除了鄧華的資歷外,是不是還記著四平攻堅戰時他那兩次說「不」呢?


  1936年紅軍東征結束回到陝北,中央召開團以上幹部會,由毛澤東作東征總結報告,然後以師為單位進行討論。78師十幾個人坐在一棵老榆樹下,有人說毛澤東講得好,有人不以為然,羅列出一堆錯誤和問題。雙方正在爭論,毛澤東過來了。大家繼續發言、辯論,師長田守堯、政委崔田民和副師長韓先楚,接著原來的嗑嘮,一樣地說好、說不好,全無顧忌。毛澤東面帶笑意,跟大家坐在一起,不時在本子上記錄幾筆,自始至終只見點頭,未見搖頭。


  1945年8月1日,朱德、林彪、葉劍英和肖勁光,去南泥灣延安炮校參加因召開七大而推遲了半年的開學典禮。朱老總正講著話,有個學員走上台去,敬個禮,遞給朱老總一張條子。有人開了頭,那條子就不斷了,朱老總一個個給大家解答,眼鏡摘下又戴上。什麼沒煙抽了,鞋子破了,沒襪子穿了,能不能讓京劇團來給我們演場戲了,除了沒有講吃不飽的外,幾乎什麼問題都有。 3縱打完一仗,從縱隊到師團營連排班,都要開戰評會。剛從戰場上下來,失去那麼多戰友,隨時可能投入戰鬥,又要流血犧牲的軍人們,什麼都敢講,只求打勝仗、少流血。7師21團副政委雷致祥,人稱「伙夫司機」,當面給師領導提意見,說某某是「擺到桌面上的英雄主義」,某某是「隱蔽的英雄主義」,某某是「沒有主見的尾巴」,然後一一說明事實。


  政治民主,軍事民主,經濟民主,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給我留言